《夜归鹿门歌》 导学案设计(高二选修)

时间:2024-09-19 00:25:1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夜归鹿门歌》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年级:高二 编写:谢一彰 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 编制时间:2015-11

班次: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展开联想与想象,不仅意会意境,而且能够用通顺流畅的语言描述意境。

2、 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 “知人论世”。

3、 以意逆志”的方法准确把握诗人追求隐逸,淡泊洒脱的人生志趣。

过程与方法:

1、运用“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把握诗歌主旨。

2、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把握诗人的隐逸志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现的隐逸情怀。

【重点难点预测】

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展开联想与想象。

2、运用“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把握诗歌主旨。

3、引导学生抓住意象进入“诗境”。

【知识链接】:作家作品 

    孟浩然:湖北襄州襄阳人,是盛唐时期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他写过一首诗说明他有积极用世之心却遭遇失意,即《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孟浩然的诗多描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在山水田园的景色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如学过的《过故人庄》,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另一位同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 

【学习过程】

一、 课前自学,基础过关(A级)

1、朗读这首诗

2、结合注释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并解释。

二、诵读作品,整体感知(B级)

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明确诗歌中所写景或物,根据地点的转换看看能把诗歌分为几个场景?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两个场景。

江边-------山中          黄昏江景图 -------月夜山景图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C级)】

1、这首诗是怎样运用对比衬托手法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沉缓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对比出佛门的清静和凡尘的纷繁芜杂 

    同是乘舟,却是两个方向,两处归宿,两种心境,凡人自与幽人不同,此为二比;末句的幽人即指庞公,又是自况,隐含引为同类之意,此为三比;上四句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后四句则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两个不同的世界,此为四比通过以上四比,既比出了诗人与时人的相异之处,又比出了与前贤的相通之处,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2、认真观察这几组对比可看出,两个场景实际就是两种生活两种生活环境不同,生活其中的人不同,那么同学们根据你对诗中的个别词句或对孟浩然的了解,概括这两种生活具体指哪两种生活?两种人具体指哪两种人?(提示:结合诗人的经历与本诗的创作背景) 

明确:两种生活指尘杂世俗和寂寥自然的隐逸生活两种人:俗人和恬然超脱的隐士 

3、作者对栖隐生活的态度怎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提示:①抓住鹿门山“月照开烟树”的景物描写②“忽”字的运用③“幽人”中“幽”的运用) 

明确: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 

四、课堂小结与梳理(从知识、学法、情感等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这首诗中作者的情感内容:                                                       

明确: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得出诗歌的意境,最后体会作者的感情,有景有情,这是诗歌中常用的情景交融,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置身诗境,融情入景的赏析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

五、当堂检测

背诵此诗

六、课后反思

1同学们,这这节课我们掌握了一些什么知识?

2还有哪些地方比较难懂或者没有学懂?是什么原因?

《扬州慢》导学案

年级:高二 编写:蓝 维 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 编制时间:2012--11

班次: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重点难点预测】: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他屡试不中,布衣终生(一生没有做过官)。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工诗,尤以词著称。他的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

2、写作背景: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享乐,不思恢复。词人21岁时路过扬州,目睹扬州破败荒凉的景象,联想起了昔日的繁盛,不禁思绪翻滚,感慨万千。

    3.扬州简介:

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90年的历史。扬州早在东汉时便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基础过关(A级)

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淳熙(        )   初霁(        )    荠(        )麦        怆(        )然       自度(     )其曲

    黍(        )离    窥(    )江        戍角(        )       豆蔻(        )

 2、解释加点字词

夜雪初霁:             丙申至日  :            荠麦弥望  :              则四顾萧 :                      

寒水自碧  :           予怀怆然  :                因自度其曲 :              淮左名都 :             

解鞍少驻初程 :         自胡马窥江去后 :        清角吹寒  :                 杜郎俊赏 :                

 纵豆蔻词工 :              算而今重到须惊 :          念桥边红药 :               渐黄昏 :                    

二、诵读作品,整体感知(B级)

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自读,齐读。初步了解大意。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C级)】

(一)小序解读。   学生朗读词前序言。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为读者交待了词作的时间,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千岩老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一句“《黍离》之悲”深刻的概括了这首词的主题,表达他因祖国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3、下片中那一个字给你的印象最深?

“惊”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

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   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繁华热闹。

6、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昔日的扬州:虚写。眼前的扬州:实写。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

四、课堂小结与梳理(从知识、学法、情感等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五、当堂检测

六、课后反思

1同学们,这这节课我们掌握了一些什么知识?

2还有哪些地方比较难懂或者没有学懂?是什么原因?

 

谢一彰

【《夜归鹿门歌》 导学案设计(高二选修)】相关文章:

夜归鹿门山歌(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0-09

夜归鹿门歌教案设计09-10

《夜归鹿门歌》教案07-05

《虞美人》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10-28

《森林中的绅士》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07-11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一) (人教版高二选修)10-11

淡妆浓抹总相宜--语言的色彩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08-25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08-18

《求谏》学案(4)(人教版高二选修)06-06

《长恨歌》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