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计解难题 (九年级教师随笔)

时间:2024-05-30 11:28:2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五条妙计解难题 (九年级教师随笔)

    正因为目前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才需要家长和老师们携起手来,引导、帮助、解决。直面困难,想法解决;有了困惑,寻招破解。

五条妙计解难题 (九年级教师随笔)

第一条:静下心来

教育不是工业生产,有标准化流程,快捷高效出产品;教育也不是功夫片,大师可以在危急关头把毕生功力绝世神力迅速推进接班人体内,就像用注射器注射神药一样;教育更像是培育花卉和种植庄稼,是一个“润物无声”的浸润熏陶过程,不可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赛博中学九年级现有学生2000多人,平均每个班70人左右。只要是考试排名,成绩总有个先后,这是不能回避的。即使出于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家长的面子,上级部门不让张贴名次,可是中考和高考,还是要按照由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的。既然回避不了,就要坦然面对。

十个指头有长短,个个指头都有用。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就像燃烧的蜡烛火苗,经不住大口吹气,更需要小心呵护。请相信,任何学生都有渴望表扬、期盼上进之心,我们的责任,就是将他们内心深处这微弱的火苗点燃起来,而不是没完没了的数落、讥讽、打击。要是长期如此,这孩子抗打击能力强了,也就麻木不觉、刀枪不入了。

孩子是上天送给父母的一块璞玉,好的教育方式就是刻刀,精心构思,小心翼翼,持之以恒,就能雕刻出精美的作品;而不好的教育方式就好比是锄头,大人心浮气躁,态度粗暴,只能把玉石越敲打越小,总也变不成大器。所以,做父母的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能够适时的进行自我调整和改变,成为孩子的好朋友和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认真阅读本刊第二部分第五篇《北大校长回忆父辈的影响》一文,家长朋友将会有所思考。

第二条:带起头来

“妈妈仍旧在客厅里看韩剧,爸爸依旧在他的卧室里玩网游,只有我被逼着写作业……哎,什么时候才自由?”

我无意间读到了这则学生日记,心里很是沉重。想起了老家邻居父子之间的对话:

爸爸:“儿子,好好学习,考上名牌,有了工作,不挨累,又有钱,又体面。”

儿子:“爸爸,你小时候好好学习了吗?奶奶说,你小时候也调皮,要不怎么没考上呢?”

家长朋友,咱是孩子的领路人,咱带个好头,孩子能不跟着学吗?否则,你磨破了嘴皮子,他(她)也会不屑一顾:“谁不会说,你自己咋做的?”要是你要求学生背篇好文章,你和他比赛一下,试试他服不服。

学,然后知不足。工作之余,多读读家庭教育方面的书刊,多看看有关孩子的网页和电视节目,多学学周围其他家长的教子经验,多想想自己在与孩子沟通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家长能通过超市购物、旅游活动或家务劳动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那将是多么有趣的事呀!相反,要是做父母的从不读书,一有空就吸烟喝酒打扑克搓麻将,你怎么要求学生安心学习?

有个名叫尹建莉的家庭教育专家指出,作为父母,自己不带孩子就是渎职。我们学校有许多留守少年和家养孩子,家长忙于在外打工或生意。家长虽然能按时给付生活费,但两代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却是匮乏的,这就造成了少年少女“心理断乳”症。尽管奶奶姥姥虽然也疼爱孩子,但毕竟不如有文化的父母懂教育;在孩子的情感需求上,更是没有人可以取代妈妈。如果家长能领悟儿童成长中每一天、每一种境遇的重要,那么父母又带孩子又工作的能力和办法自然就有了。因为想做一件事总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尽是借口。并不是所有当了父母的人都会做父母,只有不断学习,尽职尽责,才能担负起为人父母的神圣使命。

据统计,本学期学生在校时间仅有89天,如今已过去35天;下个学期,6月12日开始中考。提醒家长朋友注意教育部门的最新政策动向,比如各所高中学校的招收人数变化,录取比例,独生子女和少数民族的加分政策,考试科目、各科分值的变化,体育实验信息技术的考查,阳光招生平台登录、填报与修改。实在不明白,就上网查询,或者问问身边的朋友、同事。你是家长,你就得给孩子当好引路人。不要一味依赖教师,一个班主任,有时不可能同时顾得了好多事。家长主动给老师打个电话,老师就不由得多关注一下您的学生。

第三条:携起手来

一个有问题的学生背后,往往有一个,甚至是几个有问题的家长。为什么这么说?

案例一:有个学生对手机好奇、痴迷,睡觉时躲在被窝里听,上课时藏在桌洞里看,被老师发现暂扣起来。第二天,家长来讨要:“上周末孩子过生日,她姑妈给买的,玩了还没两天,就叫您给没收了。她还没玩够,您看能不能……”我简要说明了暂扣手机的原因,交代家长带回家去,但不能叫学生再带回学校。结果,没过一周又带来了。家长拗不过孩子!

案例二:学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统一穿校服,但有个学生就是奇装异服怪发型,教育说服训诫均无效果,给家长打电话,家长说:“孩子缠着妈妈买,要是不给买,他就问姑妈姨妈要。咱又不缺这几个钱,就给他买了;买了还能不穿,这又不是大事。老师,您管得太细了吧。”

案例三:初一新生刚入校,班主任打算带着学生领公寓用品。家长便叮嘱学生好好歇着,自己去领。班主任一领出来,几十位就要抢。有个在外围的妈妈对着老师喊:“那个人,那个人,给俺留一套。”

以前常有家长对我说:“老师,把孩子交给您俺就放心了。他要是不听话,踢几脚打几巴掌也没事……”现在又有家长说:“老师,俺可愁死了,孩子在家里不听话,老是跟俺对着干。您在学校里给俺好好管管。……可别让他知道俺给您打打电话来……”

听罢这些言语,老师真是哭笑不得。这些家长的言语,流露出了对学校纪律的漠视,对老师的不敬,孩子长大后不出问题才怪呢?试想,有谁能把一张乱涂乱画的纸擦干净呢?

发型服饰不是小事!在着装整齐的教室里,在整齐大方的做操队伍里,染发、乞丐服、高挽裤脚、长发遮眼、斜眼看人,这少数学生其实就是要“张扬个性”!“物以群分,人以类聚。”这类学生东游西逛,很容易跨越班级、年级,结伙游逛,甚至惹是生非。学校和老师见过的太多了,校规就是预防针,只是不少家长没有意识到罢了。

当然,绝大多数家长是明白人,能够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动向,配合学校进行教育,甚至给学生辅导新课、检查作业、请家教。家校及时沟通合作,家长和老师携起手来,才能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大环境,才能把孩子从网吧舞厅里拉出来,才能让孩子远离不良团伙的诱惑。否则,歪把树越大越难拉直。

第四条:找出法来

听不听话,乖不乖,是大多数家长和老师评价孩子的一个简单标准。在成人想法和孩子愿望之间,大人们往往要求孩子“听话”。孩子要是不听话,父母往往就大加训斥。

讲个笑话:同办公室一位老师的孩子,拒不执行他的命令。老师火了,扬起了巴掌。孩子说:“爸,我给你说,我今年都16了,你还想和以前一样打我呀?”老师仔细一看,可不是?儿子比自己都高出了半头,怎么还下的去手?

在小孩子眼里,父母高大魁梧,无事不能,值得倚靠。随着年龄增大,个头长高,阅历丰富,他们就有了自己的想法,父母就不再是“权威”,甚至有些迂腐落伍。家庭的担子,早晚要交给孩子。这样看来,孩子不“听话”,正意味着他们(她们)在长大。作为父母,不仅不要生气,还要倾听一下孩子的心声,说不准还真有好的建议呢。大人一句训斥,就会关闭两代人交流的大门,孩子会有好时间不再言语。学会倾听,才能谈得上沟通,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沟通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努力实现双赢。

作为和孩子接触最早、相处最久的关键人物,父母如何处理和孩子间的关系,如何在每一件小事上引导孩子,这大有学问。对细节的处理水平,区分出了家长教育方式的优劣。

当一个孩子由于疏忽而做错了事,即使家长和老师不批评,他(她)也会因为影响了班集体的荣誉而自责不已,甚至想出了将功补过的办法。孩子从生活中汲取的经验与教训,比大人口头讲一百遍道理都印象深刻。比方说阅读,几乎所有的家长和老师都知道它的重要性。不少家长在孩子读完一本书后,总喜欢考查他“记住了多少”。这样做的结果,就逼着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识记上,久而久之厌恶阅读。一旦孩子意识到读完一本书后有那么多任务等着他,他就不会想再去读书。破坏兴趣,就是扼杀阅读!北大教授孟庆东赠我几个字:“有趣竟成!”并作了解释:“有志者事竟成”不对,有志的很多,成了的不多;“学海无涯苦作舟”也不对,谁愿意几十年一直吃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此才能不疲嘛。

如何引导学生对待考试的分数?家教行家尹建莉女士有个法宝。例如,一张数学卷子,女儿考了85分,经由她自己修改后,又有9分的题做对了,但还有一道6 分的小题没改对,妈妈就在她改正的题上打上对钩,用铅笔在原分数旁边写上“94”,告诉她现在的成绩已变成94分,而不是85 分了。等到那道6 分的小题也改正了,妈妈就会把那个94分擦去,写上100 分。对她说“昨天你还有一道题不会做,是94分呢,今天就都会了,变成了100 分!”任何考试卷,只要修改,成绩肯定会高于原来的。只要把错题一直追究下去,每次考试的最终成绩都会得满分。这种动态化分数,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关联性,培养了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寻找答案的兴趣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结果,她女儿16岁参加高考就以超过清华大学当年录取线22分被内地和香港两所名校同时录取。

如何引导孩子改掉坏毛病?把孩子所有的“过”变成“功”来说。比如孩子不好好练琴,总要家长提醒才去练,你不可以记下“练琴不自觉”,而要看到孩子至少天天去练了,就记下“能坚持每天练琴”;接下来她还是偷懒,不想练够一个小时,你不可以记下“没弹够一小时”,而要记下“虽然只练了四十分钟,但弹得很有进步--就是说,从孩子的不足中找到值得表扬的地方,给孩子良性暗示和正面刺激。这样下来,孩子慢慢地就会获得成就感。“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就是用欣赏的眼光来对待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用她自身的闪光点来照亮灵魂深处的阴暗角落。家长朋友要相信,从内心善待孩子,他们就会越来越懂事,大人心里自然也就越来越亮堂了。

当父母在商议某个问题时,孩子提出个建议,往往就会受到训斥:“大人说话,小孩插什么嘴?”当小孩动手准备干点活,妈妈忙阻止:“你快去学习吧,不用你做家务活。”其实,孩子是我们家庭的一员,他(她)有表达意见的权利,也有整理家务的义务。我们家长无意中说的某些话,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爸爸妈妈包办了所有的事,助长了孩子的惰性。当我们读朱自清先生的文章,为父亲的“背影”而感动时,却忘了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应当早就学会的“自立”;当妈妈把热菜热饭端到餐桌上时,不少孩子却埋头吃饭而不顾爸妈。世界是孩子的,家庭的担子早晚都得交给下一代,初中生不锻炼更待何时?家长朋友,放手吧!

第五条:提起神来

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艾瑞克佩帕博士通过试验发现,坐姿懒散、目光向下时,容易勾起参试者的负面回忆。而当保持直立坐姿和双目前视时,很多参试者表示,几乎不会产生消极记忆,更容易回想积极的事情。此外,直立坐姿可使大脑血流量和供氧量提高40%,可大幅改善记忆。

活动回顾

教育是一门永远也学不完的功课,用心阅读仔细品味,不要只羡慕别人孩子如何如何,咱自己的才是最有用的。为了孩子的明天,让我们携起手来!

 

胡美康

  

【妙计解难题 (九年级教师随笔)】相关文章:

活着其实是个难题(教师随笔))04-30

习惯 教师随笔07-31

庄子混沌解09-29

《解比例》教案08-29

解比例教案08-26

教师教育孩子随笔09-30

解比例的教学反思08-22

《解比例》教学反思07-16

做不抱怨的教师 (教师随笔)07-13

美,需要塑造(教师随笔)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