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析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的教学行为也随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过去那一种以教师为中心,完全灌输性的,独白式的语文课堂教学路子已经行不通了,于是一些教师采取“问答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课堂上连续提问,学生习惯性的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而后老师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下一个问题,于是“满堂灌”也就成了“满堂问”。
课堂上有的教师该问的在问,不该问的也在问;需要学生作答的在问,不需要学生作答的也在问;学生能回答的在问,不能回答的也在问;有价值的在问,没有价值的也在问。于是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们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地讲着,但是台下的学生都是没精打采,目光呆滞地望着老师,一言不发,一堂课下来,学生不知所问,没有任何印象,根本毫无所得。这种“问答式”的教学,学生表面上似乎是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维。基于教学中出现的“满堂灌“和现代新理念的教师观的需要,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语文教学提问艺术进行一定的研究。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的是什么是提问?《现代汉语词典》把提问解释为“提出问题来”,钱梦龙先生认为提问就是有目的的设疑。我们把提问定义教学活动中一种常用的基本手段,是教师有目的的设疑,以引起学生积极,定向的思考。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属于语文教学艺术范畴,它是指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提问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提问活动。
课堂提问作为一门艺术,具有一定的原则。
(一)遵循目的性原则--精心设计。目的性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要精心设计。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习惯性提问。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收效甚微,毫无价值也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
(二)遵循科学性原则--难易适度。所谓科学性就是要讲究量力性。为了做到难易适度首先要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问题过大、过深、过难。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相反,问题过浅、过易也是不可取的。那么如何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呢?简而言之要做到从实际出发。一方面从教材的实际出发,认真钻研教材;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的提问要依据学生心理年龄、文化、智力发展水平等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
(三)遵循趣味性原则--新颖别致。教师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因为教师面临的对象-学生群体本身是活泼的、充满活力的因此要避免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例如“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只会让学生生厌。
(四)遵循启发性原则--循循善诱。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钱梦龙先生曾在《语文导读法探索》一书中说:“要发展学生的智力,研究问的艺术很有必要--问题本身要富有启发性,要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当然启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
(五)遵循灵活性原则--因势利导。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类型应灵活多样。同时注意因势利导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不可能总是回答正确,出现错误时,教师应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学生出错的根源,从而灵活地提出一些针对性强的新问题。
(六)遵循鼓励性原则--正确评价。学生非常重视自己在老师和全班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说出答案之后非常想知道自己回答得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要求。调查显示,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回答之后对教师的评价很在乎。学生应答完毕,教师要给应给与学生评价,评价应以鼓励为主,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切不可对答题的同学白眼相待、讽刺挖苦。另外评价也要客观全面,切勿进行模糊评价。“好。”“对。”“正确。”“好极了。”“错了。”……几个简短而模糊的词语不够具体明确,学生无法得到务实的指导。
语文教学提问艺术的方法一共有6种方法。
1.疏理式提问。
这种提问从教材的内容、教学重难点出发,揭示教学目的,引导
学生把握和理解课文。
【教例】鲁迅先生的小说《药》,要求学生通过人物、情节、环境去理解小说所揭示的深刻主题以及作者的艺术技巧,提高小说鉴赏的能力。一教师在上这篇课文时提出如下问题:
⑴作品的主人公到底是谁?是夏瑜还是康大叔?
⑵康大叔是什么人?为何人们都对他恭恭敬敬?文中黑衣人和他是否是一个人?
⑶夏四奶奶既感到儿子是“冤枉”的,为什么上坟时又感到“羞愧”和“踌躇”?她的政治态度究竟怎样?
⑷小说为何以“药”为题?“华”、“夏”两家的姓氏有何含义?
这几个问题是课文要解决的重难点,可以促使学生潜心思考,深入钻研。这种提问即可作为阅读后的课文梳理,又可作为开课前的“思考预习”,为课堂教学作准备。
2.揭疑式提问
揭疑式提问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生疑”。学生阅读往往一扫而过,领略不到文章的妙处,理解就肤浅,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教例】一教师在上《孔乙己》这篇课文时,对于结尾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提出以下问题“大约”与“的确”是矛盾的,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
这些提问不仅能促使学生去琢磨,发掘文中蕴涵的内容,理解作者用词的意图,同时也教给了他们读书的方法。
3.辐射式提问
这种提问是以某一个问题为中心,然后派生出许多小问题;
【教例】鲁迅小说《药》,它揭示了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弱点这一严肃的主题,为了弄清这个主题,一教师设计如下问题:
⑴ 刑场一节的环境描写,揭示了哪一个时代的特征?
⑵夏瑜的“血”没有治好华小栓的病,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⑶小说明写华家,暗写夏家,构成小说明暗两条线索,最后在坟场交汇,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⑷文章的主题该如何归纳?
这样围绕文章的主旨设计许多小问题,从各个角度去启发学生思考,各个击破,那么中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4.比较式提问
为了巩固旧知,开拓新知,在教学中往往运用对比、类比、分析异同等方法提出问题,供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教例】在教《六国论》(苏洵)时,可问:苏辙的《六国论》,贾谊的《过秦论》,杜牧的《阿房宫赋》都写到了秦灭六国的事,它们在写法上、立意上有什么不同?
这样的比较式提问不仅可以温故而知新,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再求同寻异的过程中,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
5.激将式提问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而进行的激励性发问。例子,这样的激将式提问便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
6.追问式提问
追问就是在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继续提问的一种教学形式。
【教例】在上《南州六月荔枝丹》时,为了介绍荔枝生态特征顺序,追问法提问。(1)作者在介绍荔枝时,为什么先写壳再写肉后写膜和核呢?(2)那能不能依照荔枝结构,先核后肉再膜最后壳呢?(学生肯定会想到我们吃荔枝时剥开皮才看见膜,吃掉肉才露出核)(3)这样看来,介绍客观事物,确定说明顺序应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一要顾及事物本身的结构;二要考虑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
采用这样的追问法,能使问题环环相扣,通过不断地追问把大而虚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能真实理解的感受,层层递进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一)集中学生注意力 。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有了明确的认知目的,有了困惑,探究的心态,往往会使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2)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关键处提问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所提问题蕴含的疑问和趣味,激发学生的内区力,从而积极参与主动加工活动。(三)启发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其种种思维能力,是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最主要的功能。(四)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教师提问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为学生创造条件,给他们增加一些能够成功“转述”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五)提供教学反馈信息。教师通过提问,有助于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检查学生对所教的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可见,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其价值远远不在于形式上的热闹。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意义。
达林
【浅析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相关文章:
谈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美(网友来稿)07-09
课堂提问的教学反思10-19
教育随笔:鼓励孩子提问06-19
语文课的提问艺术--《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听后随感(网友来稿)09-23
语文课堂教案09-28
感悟真谛修养身心--谈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美(网友来稿)10-16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02-25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07-05
荀子思想浅析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