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如何培养聋生阅读能力(教师中心稿)
北京第四聋人学校 张磊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曾肯定地回答:“国文教学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①后来他又说:“学习国文该认定两个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②耳聋学生“依文学语,(也就是说耳聋学生形成语言能力是依据文字进行的,而不是按依听学语的常规进行的。)因此,培养聋生的阅读能力就更为重要。而现有语文教材虽有不少益处,但一些课文离学生生活较远,尤其是聋生没有听话能力,他们只能以目代耳去认识事物、现象。要使聋生更有效地理解文章,学习语言,那么,就应尽量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想方设法使学生所看到的语言文字在头脑中转化成一组组活生生的画面,使书面语转化在聋生的视力范围之内。为此,我在完成现有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又选取了大量课外读物,以便聋生更有效地把语言文字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更好地培养聋生的阅读能力。
(一)
从实践中,我体会到:培养聋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自觉性、主动性。
这种自觉性、主动性来自阅读的需要和愿望。因此,教师首先要广泛涉猎,寻找适合学生阅读,并能激发他们兴趣的文章,不能只局限于课本。
我们知道,语文是具有强烈思想性的工具。语言文字的“文以载道”的人文性,表情达意的情意性,决定了语文的思想性。在语言实际运用中,人们思考必须依靠语言,赤裸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思想不能空无依傍,思想依傍语言。思想是脑子里在说话--说那不出声的话,如果说出来,就是语言,如果写出来,就是文字。”③思想是无声的语言,语言是有声的思想。人是语言的主体,人是有思想的人,这就从根本上带来语言的思想性。在语文学习中,由于语言的思想性,所以学生必然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感染。
我从各种报刊杂志找来适合学生阅读的小笑话,纪实报道,叙事散文等,提供给学生。学生通过阅读《青虫化蝶啊,“中国网络小姐”》(肢残姑娘陈红获得中国网姐大奖的故事)和《生命,在女儿背上放歌》(少女背着独身瘫痪妈妈一起上大学的故事)看到了残疾人自强拼搏的艰苦历程和人间真情。通过阅读《海豚的家在大海》(海豚“罗盘杰克”导航的故事)明白了善待小动物,关爱他人的道理。而读了《说明书要熟读》的故事,(工程师迈克新买了辆车,就遇到了劫匪。他迅速逃出车外,把车内的劫匪锁在车内,直到警察赶到。因为他在说明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有人在车内时,不要锁住车门,因为里面的人无法出来。”)感受到了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由此,学生看到了更广阔,更丰富多彩的世界,令他们时而开怀一笑,时而引发深思,同时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样,运用生动的实例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和愿望。以尊重学生、热情鼓励的态度,采取启发引导的方法,使学生乐于动脑思考、追求新知,感受读书的欢乐,把阅读作为一种丰富而高尚的精神生活,作为自身的一种需要,从而自觉主动地进行阅读。
二、重视培养学生善于在联系中思考、理解的能力。
使学生既要会在文章的词、句、段、篇之间的联系思考、理解,又要能把个人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与课文有关的内容联系起来思考,获得新知,提高认识,达到理解。
在一篇课文中,学生真正弄不懂的只是一部分。而要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弄懂没有学过的字词、不理解的句子、陌生的事物、不容易体会的思想感情,有效的方法是,启发他们把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回忆起来,调动起来,找到与课文中所需内容相近的地方(或者叫做连接点),加以比较,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求得理解。这种理解,便是向着独立阅读能力的目标迈进。如,学生在阅读《成败与生死时速》(一位护线工在几十米的高压线上被马蜂蜇,强忍痛楚等待救援人员的故事。)一文时,看到“一窝硕大无比的马蜂盯上了挂在高压线上的活人”这句话时,认为是“高压线上挂了个马蜂窝”。这样自然影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所处地位,意义不大理解。于是,我首先让学生通过演示“拿一本书”和“拿一摞书本”这两句话明白同一个“本”字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不同意思,进而,理解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所处地位,表达意义是有所区别的。再回到原文中理解“一窝马蜂”,和“马蜂窝”的不同,从而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之后,再通过区分其他类似词组的含义达到巩固。这样,促使学生能积极思考,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获得新知,达到理解。
三、“触发”。(即,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引起相关的联想,感悟其中深刻的内蕴,进而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触发”是阅读理解读物意义之后的一种境界。对此,叶圣陶先生早有高明精深的见解。他说:“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工夫。”“觉得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获得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得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④
以阅读《制止两个男孩打架》这则笑话为例,(吉姆在逃跑时碰到姐姐,对姐姐说自己正在制止两个男孩打架。姐姐问这两个男孩是谁。吉姆答:“汤姆和我!”。)阅读理解中的触发,所经历的思维活动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第一、从字面中抽取意义。
就是说要从语言文字中,弄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述的意义。耳聋学生没有听话能力,他们只能用眼睛代替耳朵,去认识事物、现象。从对方指点的事物或比划出的事态,获得感性形象,肤浅地、不完整地理解意思。因此,文章中大量的代词,省略主语的对话,于他们来说,都是难点。他们在阅读中往往分不清“他”、“他们”、“这”、“那些”等都指代谁;也分不清这句话是谁说的,那件事是谁做的。由于笑话是以对话形式出现的,因此,开始,学生搞不清“笑话中到底有几个人?谁和谁在打架?吉姆为什么跑?”后来经过反复阅读,弄清每一句话是谁说的,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汤姆在后面追着吉姆打呢。”
第二、联想搜索,旁及其他。
当获得读物的某种意义后,读者的思绪万千,或者重新搜索相关的阅读资料,回忆过去已经学过的知识;或者挖掘自己曾经有过的相似经验,打开岁月尘封的大门,获得新的认识。读了以上的笑话之外,再启发学生是否看到过类似的笑话。学生想起了前几天看到的《他打我》。(弟弟和别人打架打输了,哭着跑回家。哥哥问弟弟是否还击了。弟弟生气地说:“当然,我先还击他,他才打我的。”)两则笑话都和打架有关,都是因强词夺理而引发的一笑。学生自然把他们联系起来,由此,体验到语言文字带给人们的乐趣。
第三、感悟意会,深化理解。
读懂了之后,我要求学生复述。复述是一种说话训练,它是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新组织语言,有条理地、较正确地叙述文章内容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复述故事的同时,学生会自觉地加入自己的所思所想,对文章加以改造。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复述学生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耳聋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复述还能促进学生积累语言,调动学习积极性。(在训练复述时,有的可以先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提出一个个问题,让学生逐个回答,然后再让学生把这些问题串起来回答一遍。也可以在阅读中,有意识地划出“主导词”,为学生按词语复述埋下伏笔。)
第四、应用创新,巩固活化。
理解读物意义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创新,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前提下,灵活运用知识,让知识在类似的情境中实现迁移。为了培养聋生把语言文字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阅读中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想象文章所体现的情境,再让他们把头脑中形成的画面表演出来。他们为了记住情节,人物对话,总会自觉地反复地读,想,直到表演成功。之后,又把他们的表演作为写作素材,反馈到书面上。这样,不仅培养了聋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也培养了他们的表演和作文能力。
(二)
此外,我认为,培养聋生的阅读能力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利用暗示教学法启发学生理解文章。
暗示教学法又叫“启发式外语教学法”,它是一种充满乐趣的,舒适的教学方法。它将学习和游戏,演戏等结合起来,启发学生自觉学习,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一种享受。
暗示教学的根由是情景教学。洛扎诺夫说,什么是暗示教学?暗示教学就是利用一定的情景,“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因素组织起来”。如,学生读了《两磅李子》(母亲:“我让我小儿子来买两磅李子。可你只给了他一磅半。”店主:“我的称准确无误,太太。你称过你的小儿子吗?”)这个笑话后,他们不理解店主的话,不明白两磅李子怎么会变成一磅半。于是,我请三个同学上台表演。“店主”给了“孩子”两磅李子,“孩子”再把这两磅李子转给“妈妈”,这时,两磅李子已变成一磅半。问题出在那儿呢?我引导学生排除了“店主”和“妈妈”,那么,问题只能是出在“孩子”身上。最后,我轻拍了一下扮演孩子的同学的肚子。迷惑不解的学生们立即恍然大悟,也明白了店主的话。
情境教学中的智能暗示是一种认知暗示。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与情境之间发生种种信息交流,能极大地开发人的潜力,使人茅塞顿开,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顿悟,似有聪慧之神启开心扉,记忆的仓库打开了,联想的脉络疏通了,想象力张开彩翼在腾飞……
二、坚持语言与思维同时训练
由于语言与思维是一个问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就个人来讲,语言是有声的外部语言,思维是无言的内部语言,所以语言与思维要同时训练。
耳聋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发展语言思维能力的过程。耳聋学生自发地把手势比量当作重要的认识手段和思维手段,所以思维形象性是他们认识活动的特点之一。要充分发展耳聋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必须发展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学生在阅读中从认字、学词开始,他们掌握了词义就是概念的初步形成,既而学习句、篇,掌握语言文字,都是形成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过程。在聋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导他们理解词语、句、篇之间的联系对于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尤为重要。以两则幽默为例:在《不长而粗》(校园里有两个同学在对话:“食堂买饭的队伍长吗?”“不长,但是很粗”)中,首先就要启发学生理解队伍“长”和“粗”的含义,进而理解作者的意图。在《童言》中,(动物课上,老师问学生,老鼠的寿命是多少。学生回答:“这要看猫的心思。”)首先要学生理解“寿命”和“心思”两个词,然后理解猫和老鼠的关系,最终获得开怀一笑。这样,学生在阅读的同时,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
语言的物质外壳与语言的涵义是不可分的,从语言的物质外壳揭露语言的内容或意义这种过程就是思维过程。所以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发展思维的过程。由此可见,语言和思维具有相互依存性和条件性,在阅读中语言和思维必须同时进行训练。从个体的发展来看,特别是聋生的成长,要增进他们的思维,必须发展他们的语言,不然他们的头脑就会空白,思想苍白贫乏,词不达意、语无伦次;反过来,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就能增进他们的思维,使他们能用丰富而熟练的语言表达他们丰富的感情和活跃的思想。
总之,耳聋学生语言实践的时间和机会少。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无法靠听去感知语音,学习语言。在学校里,上课的时候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课余就使用手势。这么少的语言实践的时间和机会,不但不易形成语言能力,而且容易回生和遗忘。因此,对学生进行严格的阅读训练,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获得了正确的方法,教会他们运用读书的方法去吸取更多的知识。培养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样,书籍就成了提高他们思想水平和文化科学知识最可靠的朋友和教师。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主体地位才能得以真正的体现。
注解:
①《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65页。
②《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20页。
③《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48页。
④《文心》十三。
【如何培养聋生阅读能力(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网友来稿)07-10
如何在自主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中心稿)09-08
中心阅读原则的含义(教师中心稿)10-23
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心得03-03
中心阅读原则含义例析(教师中心稿)07-29
托起明天的太阳--浅谈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中心稿)07-02
如何提高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03-21
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