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扬人文精神的突破口——作文

时间:2024-10-10 05:22:3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宏扬人文精神的突破口——作文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宏扬人文精神的突破口——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宏扬人文精神的突破口——作文

  一、理论刍议

  学生怕写作文。于是不爱写、不想写、写不好,于是更加怕写。而老师呢?一见学生写不好,立即布置作文,分析讲解,像抛绣球似的抛出许多令人眼花的技巧、范文,然而学生不接,因为他们更加害怕了。这是一个怪圈,是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低下的症状。它困扰着语文教学,为什么?因为学生不单是无法去写,更是无话可写。如果教师在作文指导中过多的提供写作技巧而不给学生注入人文精神,其结果,学生只能陷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时间一长,即使是巧妇也难以为巧了,于是教师好不容易灌给了学生些许技巧,章法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了。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让我们在语文的性质观里找答案吧。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文的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其实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马列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容是形式的基础,形式是内容的表现。两点并重且以内容为重点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实则是重形式而轻内容的必然结果。离开语文的人文性而在语文的工具性上花大功夫,无异于绞尽脑汁去营造空中楼阁,最终将一无所获。所以,于漪说:“要走出困难,提高质量,须弘扬人文。”这是语文教育的根。

  要想把弘扬人文落实到实处,要解决一个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还是以马列主义哲学的眼光来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要通过学语文来丰富学生的大脑,学习思考社会生活,学习感悟,自然也学习“日三省乎己”。一句话,就是学做人。教学生学习听说读写只是表面现象,其内在本质是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等多方面的素质教育。这一切都统一在人文精神的大旗下。一个初具人文精神的学生,自然有听说读写的需要,久而久之,悟性自然便提高了,技巧便有了。雏鹰的翅膀硬了,哪里还需要老鹰教习飞翔呢?有思想要交流是人的本性,有思想善交流也应是以自然天成为上。反之只能是舍本逐末,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果闪光的启迪人智慧的思想不见了,吸引人、凝聚人、感染人的情感无影无踪了,留下的只能是一堆鸡零狗碎的符号,一地鸡毛。

  总之,教语文就是教文育人,在教学中充实完善学生的思想,让学生的思想在教学中闪光。然而,学生的思想感情,个性心理和知识系统决不是外部强加给学生的,只能是学生主动向外界索取的结果。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在“写”上做文章。其实,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史中才人辈出,这就足以证明重在写作文的传统语文教育实践是有其科学性,真理性的。

  写作文是弘扬人文的突破口,是语文教改的突破口!

  以写作训练带动语文学习,塑造人文精神的好处有二:

  其一,作文可促进思考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由此可见,语言是思想的外壳,写作是思考的载体。但凡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伟大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思考的结晶,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写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写作,这样的作品才有真意,才不空洞。让学生在思考、写作、再思考、再写作中实战演练,正合毛主席的名言:“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再有,文字符号可以帮助思考,深化思考,完善思考,这个过程可能每个人都有所体验的。所以,小而言之,作文可以培养人良好的思维品质;大而言之,作文可以使人思考社会人生。从消极方面讲,写作使人反思,使人不犯错。每个学生的的确确有很多事值得他们思考,引起他们思考,然而学生们大多数的思考是起于斯而又止于斯的──交流很少,限于一定范围内的少数几个朋友之间,因此往往会因缺少正确的指导和心理上的渲泄渠道而导致消极情绪和观念的堆积,最终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甚至是突发性的事件。中学生出走事件和中途缀学等等,从很大的程度上讲,都因此而起。那么,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渠道,一个可以敞开心扉的殿堂就显得很重要。这样便可以亡羊补牢,更可以防患于未然,作文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从积极方面讲写作可培养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情感得到抒发,升华;在说明文写作中学会观察事物,探索事理,在议论文写作中学会明理。作文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人文精神的好方法,实施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想写、敢写。

  其二,作文可促进语文能力的运用,为学习语文而作文,运用首先指学以致用,我们为什么教学生写字造句作文?还不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了能实际运用,否则不如不学。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其实都是说要运用语言艺术来表达思想,这是目的,运用也指运用一切所学的语法常识,文体文学的知识。在阅读教学中这些知识是零散的,散珠碎玉似的,散兵游勇似的;而写作就是一个总装过程,是一次大检阅,使各项知识真正成为一个能发挥作用的知识系统。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有这么一条:系统的总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由此看来,要使学生语文水平有质的飞跃,单凭单项知识的掌握是不够的,还要靠写作这种调动整个系统的活动来加以训练。

  综上所述,学生怕作文并不可怕,关键是看我们的教师如何运用人文精神这一“法宝”。

  二、方法初探

  师和生是教学中永远的矛盾,要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必须从矛盾的两方面入手。先谈学生应如何发挥主体作用。

  (一)关注生活。只有关注生活的学生才能写好作文,因为生活是思想的本源。“物质决定意识”也好,“存在决定意识”也好,都包含这个意思。有生活的积累,才有思考;有思想,才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文学即人学”,“为社会为人生”等高扬人性的文学革命口号实在是真理,让学生知道这些文学主张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关注,又可分为三个层次。

  1、参与生活的方法是要求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做事,多说话。学生在家决不能“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所做的一切都只是自顾自,甚至是自不能顾自。要有自理能力,并多为长辈,家庭服务,恪尽孝道。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孔子认为孝悌是人伦的根本,是作为世界秩序基本问题的个人修养之一,是修齐治平的开始,广义的看法还认为:一个人随心所欲的堕落,不认真工作,在战场上胆小怯懦,以及做了其它所有让父母感到羞耻的事,都是不孝。这些道理当然不必向学生空洞说教,但这足以说明要求学生孝敬父母是能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再者,学生八小时在校,更多的时间在家。家庭生活应该是学生最丰富,最有感受的,是最好的作文材料,最能触发人的写作激情。课文中不乏此例。

  在校也要鼓励学生多做多说,投入到火热的集体生活中来。真正获得生活的主人公的感受既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完善人格,又有利于学生作文。常言道,文如其人。身心健康者文必健康,人格完善者文必完善。参与生活是增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石。

  2、观察生活。主要依靠看、听和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接受的信息中有80%以上来自具体可感的视觉。这说明“看”应是观察生活的主要手段,而人文精神的教育也不是空洞说教,而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也应是具体可感的。比如要通过写作来使学生理解“爱国”这种精神,就要使他们从具体的事物中获得并加强这种感情,可以先看看家乡的一条街、一座桥、一片田野、一处景观、一种特产,看特色、看变化。在观察中获得感性认识,为理性思考和再次表现为感性的创作打下基础。

  还要教学生学会聆听:听别人的交谈,听欢腾的呐喊,听自然的天籁,听内心的呢喃……听是在现实中积累材料,读是在前人的智慧里吸收养料。要告诉学生阅读的好处,提供阅读的书目,材料,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指导精读、泛读、推读等阅读的方法,还要要求学生做多种读书笔记(圈点批注、读书卡片、感想评价均可)。

  总之,观察是为写出具体可感的文章收集具体可感的材料。在观察中发现美,感受美,才能进一步去审视美,描绘美。也可专门为观察而出题。如写自然美的《雨丝》、《虹》、《云中的月》;再如写社会美的《小河泛舟》、《最后的胜利》、《推轮椅者》等等。

  3、思考生活。参与生活,观察生活只是取得最初的材料,思考生活才是提炼人文精神的开始。思考什么?感悟理,理解情,体味美。鼓励学生把思考的结晶化为文字,勇于表达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所谓“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东西实则是人人都经历过,观察过,但从未思考过的东西。过了思考生活这一关,学生作文的立意、选材、构思才新颖起来。可以说,新意和思考成正比。当前很多中学生写不出新意来,不是因为不知道要出新,而是因为缺乏对生活的思考,作文时当然不可能信手拈来。写作文虽只需几十分钟,但定成败的其实是过去几年、十几年的思考。比如做《校门口的那条路》一题,大多数学生写路上的好人好事,因为这是他们见过的想过的;极少有人把“路”当作“人生之路”来写,因为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中思考人生的同学的确不多。所以文未落笔,高下已定。

  身为人师者应多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生展开对话,和学生一起思考他们的生活,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老师自己就要做“人文的典范”(莎翁《哈姆莱特》),学生才会有人文的精神。

  (二)激发兴趣。大多数学生对写作无兴趣甚至厌恶,写的是奉命作文,缺激情,少动力,因而能力差,水平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解决的办法自然是使学生真正想写,敢写,爱写。因为兴趣是需要的表现形式,是学生智力、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激发兴趣的手段可以有:

  1、写思考。将写作与生活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鼓励学生写眼前景,身边事,心中情,写家庭学校,以小见大反映社会人生。于是学生有物可写,有事可议,有情可抒。当学生的思考在心中激荡时,叫他不写也不可能。比如《童年趣事》、《家庭风波》、《小记同桌》等题,学生写来兴趣盎然,文从字顺,言之有物,有理有情。

  2、写自己。鼓励学生写自己最关心的人、事、物,自由命题,随心所欲,不拘形式,不加限制。只求流露真情实感。也可只定范围,不定题目,把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长此以往,学生就不会再闻作文而丧胆。

  3、写真心。很有一些同学把作文当吹牛当编造,于是千篇一律,僵死无物;殊不知真心易表,假话难造。在写作中要坚决反对学生闭门造车。写真心还涉及一个敢不敢写的问题。有的时候,学生会因敬畏老师权威而有话不敢写,只有造假。为预防这种现象出现,一是要鼓励学生做真人说真话,保持一颗天真的心;一是要老师在平时与学生相处中就要以诚待人,让学生感到老师是自己人。这样,在作文中要学生写真心话也决非难事了。比如《老师,我怎么了》、《这一次我做得对》等题目有助于学生说真话。

  (三)再谈老师应如何发挥主体作用:写前要创造气氛,写后要加强指导。

  1、多方激励。学生产生写作兴趣后,教师应采取措施,利用一定的诱因,强化、巩固与提高这种兴趣,使学生形成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方法可以有:

  (1)多读范文。我的经验是在《读者文摘》、《青年文摘》这类刊物中常常有性灵小品,哲思散文,有的还是名家名篇,只要教师多留心,也发动全班同学一起留心,可以找到相当多的范文,以此作为课文的补充。可以采取先在班上宣读,后由学生讨论或仿作,也可写读后感,效果相当理想。

  (2)下水作文。最好是教师和学生同时写,比一比谁写得更好更快。这种形式很能激发起学生的好胜心,提高学生的激励水平,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特别是创造力的发挥。

  (3)评价表扬。正确而公正的评价和表扬是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的一种强化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和荣誉感。评价要稳、准、狠,这样的激励才有效。评价可以是笔头的也可以是口头的,重要的是不能搞一言堂。坚持这样做,学生每次都可以在写作中看到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更高的层次上激发起兴趣,增强写作动力。

  2、寻找热点。要知道学生想得最多的是什么,这些热点问题最有可能是学生思想上迷惘的问题,就这个问题展开作文训练学生最想写,也最不会说假话、空话。内容敲定后,题目也可由学生公议决定,这样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创造力的发挥。写作之后也可展开争鸣,甚至开辩论会。问题总是愈辩愈明的,而且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学生自己的,不是老师强加的,贯彻起来也不会有什么障碍。我曾有一次就抄作业的问题让学生自命题作文,结果有一位同学以吸毒为喻的杂文获大家一致好评,这样的文章往往比老师口头说教更有说服力。类似的题目还可以有:《为什么地上的粉笔头多了起来》、《老师,我对您说》等等。这些都是有助于师生思想沟道的好题目。师生在沟道中增进了了解,激荡了心灵,也培育了学生的人文精神。

  3、提供机会。人有被社会认可,事业有成的需要,学生也不例外。应该满足学生希望作文能获好评的成就感。除了作后评讲中进行表扬外,还可以开辟作文擂台,编写手抄报,轮流出班刊,黑板报征稿,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抛头露面,表达观点。记得开学初第一期黑板报上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热情扬溢的新春寄语,我发现后立即向全班同学推荐,起到了既激发了该生的写作热情,又鼓励了全班士气的好效果。对个别学生的佳作,可推荐给有关报刊杂志,以少数人的成功来激励多数人的奋发。有一次,我班一位同学写作文记叙了我和另一位老师送她上医院的事,投稿至《作文之窗》被录用。同学们看到身边人身边事竟变成了铅字,掀起了一股写作热。

  4、先写后导。布置题目后,老师不发一言,任学生天马行空。写完后,组织学生座谈刚刚作文的得失,交流体会。这时学生处于能动地创造过程中,老师只须给予评价、修正、补充即可。老师把握方向,学生进行反思;受到肯定的同学会有一种丰收的愉快,那些百思不得其解的学生又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欣喜。先写后导激发学生的兴趣,遵循了启发式教学原则,行之有效。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中产生的一些新想法,还尚未形成系统,敬请方家斧正。

【宏扬人文精神的突破口——作文】相关文章:

读书与人文精神08-03

人文精神:学校建设的灵魂10-09

西递宏村-写景作文01-15

语文教育人文精神与其他人文精神的区别09-30

学习“扬正气,促和谐”的体会02-16

赵丽宏:人性还在 文学不死10-12

赵丽宏:儒雅的静气,真诚的写作04-25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徐志摩12-15

赵丽宏:仿佛一本安静的书07-20

赵丽宏:诚信教育关键是成人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