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能力培养

时间:2024-08-31 10:45:0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与能力培养

 

语文教学与能力培养

南城县一中 游本遥

语文教学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这当然是毫无异议的。但究竟通过什么途径,或者说采取什么手段来提高呢?我认为,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综合分析力。只有通过培养这些具体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

记忆力,对于学习各门科学知识,从事任何有益的工作都至关重要。“读”、“写”之间,记忆力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的记忆力,虽然与素质关系很大,但主要还是靠平时的培养训练。中小学生年龄小,思想较单纯,脑子灵,这阶段记住的知识往往终生难忘。同时,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记忆力也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比如识字,区别形、声、义,复述、背诵课文等,都是锻炼记忆力的好办法,因此语文教师应抓紧培养学生的记忆力。不论分散识字也好,集中识字也好,都要想办法让学生尽快地记住这些字,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我曾做过一个调查:中等资质的学生,在思想集中、弄清文章脉络的情况下,对于一千字左右的范文,象朱自清的《春》,大多读至十几遍就能背诵了。在此基础上,能否提高一步,逐渐减少读书遍数,仍然达到背诵。根据我平时训练证明,千字左右的短文,读三至五遍即能成诵者屡见不鲜,有些写得精彩的片断,往往是课讲完后,学生稍加复习,即可背诵。抄写课文也是重要的训练,因为抄写一遍,对于记忆而言,不亚于读十遍所获得的效果。这说明,教师有意识地进行某种训练,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的。

值得注意的是,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因循守旧。据说,人脑的功能相当于一台1014的电子计算机,可以贮存1000万亿信息单位,从这个意义讲,人的大脑就象一个“超级记忆银行”。青少年记忆力尤甚,14-20 岁之间是最高峰。所以只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切合实际地按照高难度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记忆力,也是可以办到的。另外,由于人类知识总量每隔七至十年要翻一番,光靠脑力记忆仍然显得不够,因此,教会学生编索引,制卡片,列提纲,做笔记等,在学习方法上进行一些指导,也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茅盾先生曾说过:“故为初学者设想,凡技巧上诸问题( 包括所谓‘练字’在内)固然不可不下一番苦功夫,但尤其不能不下苦功的,是在观察力的养成。 “我以为这话十分正确。我们教学,不能让学生死啃书本,而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接触社会,热爱生活,洞察大自然的奥秘,诸如鸟兽虫鱼,山色湖光,日月星辰等等,以期有所醒悟,有所发现,从而把书本知识和客观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要学生作文写得具体、形象、生动,就要教育学生留心各种事物,多看看,切忌浮光掠影,熟视无睹。比如观察人物,除了注意看他的衣着、行装、一般容貌,还应着力捕捉他的喜怒哀乐的变化,尤其是注意他“心灵之窗”的眼睛,他的 动作、神态。又此如观察现象,应注意观察现象的“全过程”,每一细微演化过程均应心领神会,牢记心头。

语文课堂教学,务必注意形象性,不能光讲字、词、句, 也应恰如其份地绘生绘色地形象的讲述。如讲鲁迅的《祝福》,我引导学生注意小说三次集中地描写祥林嫂的外貌,并指出每一次的外貌描写的不同,特别注意点明祥林嫂“眼神”的变化:开头是“顺着眼”,继之是虽然仍“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再次是“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待捐门槛回来,“眼光也分外有神”,受了晴天霹雳地一击之后 ,“眼睛窈陷下去”被鲁四爷赶出门之后,临死前“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转,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讲到这里,我喉咙哽咽着,学生也禁不住流下泪来,眼里充满着对祥林嫂的同情,对封建制度残酷迫害劳动妇女的愤懑。再如讲刘坚的《草地晚餐》,在对课文中写到朱总司令身穿什么,脚穿什么,背什么,拄着什么,脸上的皱纹怎样等作过一般的分析之后,我特别提醒同学注意:“棍子的两头已经磨得溜光圆滑”这句话,问同学们:“朱总司令的这根棍子为什么会‘溜光圆滑’呢?”学生答:“因为‘长途跋涉。”问:“总司令为什么要‘拄’棍子呢?”答:“总司令年纪大。总司令没有骑马。”讲到这里,朱总司令这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大形象就俨然屹立在师生面前,崇敬、爱戴之情不觉油然而生。

启发学生观察生活也应如此。不久前,我们学校举行田径运动会,我先布置写《校运动会上》的作文,并嘱咐学生仔细观察,开始学生觉得没有什么写。后来由于学生仔细地进行了观察,这次作文普遍比较满意,其中,有的还颇具特色:“在投铅球的地方……一个同学走上来,拿起铅球,抬起胳膊,将铅球举到右耳边,然后作投掷的起动,身子慢慢地往右斜,突然用脚一蹬,身子向前俯冲,奋力一掷,铅球流星一般飞向远处,伴随着人们的喝采声,重重地砸在前方坚硬的泥土上,在那儿留下了大半个铅球印痕的小坑。当裁判员报过成绩后,大家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这段文字之所以写得比较好,就是得力观察。对每一个动作不但看得仔细, 还看出了人的精神风貌。足见,学生的观察力提高了,文章就大体上写好了一半。

想象可以认为是智力的升华。人们常说,作家、诗人是富于想象的。其实,研究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又何尝不要丰富的想象力?大则宏观世界,小则微观世界,都必须赖于科学的推断,都需要想象。就写作而论,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都无不需要想象。所谓塑造人物,所谓体验,设身处地揣摩人物的动作、语言,性格等等,都无不从生活实际出发而凭借于想象。

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比如我教陆定一的《老山界》,讲到写得最精彩处,作者一连用了若干个“象”字句来描写红军夜宿的所见所闻所感:“象春蚕在咀嚼桑叶,象野马在平原上奔驰,象山泉在呜咽,象波涛在澎湃 ”等,教师津津乐道,满以为学生能够掌握这种写法,于是便布置学生仿照这种格式来一段“写景”,不料同学们竟面面相觑,虽经苦心孤诣,也象老糠里榨油,“逼”不出来了。后来,我在评讲《校运会上》这篇作文时,有意将事先从学生习作中集录的“象”字句介绍给同学,诸如运动员在竞赛场上,“一个个象猛虎下山,似蛟龙出海”啦,“象子弹一样‘嗖’地飞出老远”啦,“象离弦的箭风驰电掣地向前猛冲”啦,“象脱僵的野马,飞快地跑到终点”啦,“象轻巧灵活的小燕飞越竹竿”啦等等,学生听了深受启发。这次效果就迥然不同了!不久,我在批改习作《国庆见闻》时,发现有不少写得好的“象”字句。如“天蓝得象水晶玻璃般透明”,街市上“欢乐的人群象织布的梭子一样来来往往,川流不息”,“人来人往,声音喧哗,真象炸开的油锅一样沸腾”,“蔚蓝的天幕,撒满了群星,初升的圆月,象一盘水银斜挂在东天”,“一排排的街灯,象群星闪烁,把个大街照得如同白昼”等等,好词佳句,纷至沓来,使人由衷地感到喜悦。

为了便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我觉得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敝开思路,放胆作文。对学生的习作,不应因为强调“写真实”而过于挑剔,更不应动辄批评指责。事实上,不允许想象加工的纯粹自然主义的“照相式”的作品是很少存在的,何况学生习作呢。即使学生习作中的某些细节看来不够真实,甚至近于荒唐,也不用大惊小怪,加以诱导就是了。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轻易折断青少年想象的翅膀,那是犯罪的。

综合、分析力,实际属于逻辑思维力。认识需要深化,完成“感性──理性”的“质”的飞跃,就要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力。由此即彼,由表及里,弃旧图新,透过现象看本质,都要进行综合分析。青少年理应正确地运用大脑进行判断,推理,从而不断地提出问题,获得正确的结论。可是现在有些学生,读了一篇课文,却常常不知说了些什么,不能提纲挈领地了其大意,简单的是非题、选择题大体上还可以,问题复杂一点就觉得脑力不顶用。有些学生思想僵化,遇问题不易拿定主意,茫茫然不知所措,或者看问题易走极端,等等。凡此种种,都应该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力?最近读了我省特级教师潘凤湘的教学经验介绍,似乎觉得有章可循。潘凤湘老师有志于语文教学改革二十多年,摸索出一套成功的“八步读书法”。“八步读书法”,主旨在于教育学生“不动笔,不读书”,指导学生按一定的读书步骤读书,通过大量的“句、层、节”的练习,逐步养成学生的自学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就等于交给了学生一种猎取知识的武器。毫无疑问,“八步读书法”的许多环节对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力是大有裨益的。

但是,我在“移植”潘凤湘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感到棘手了。主要是由于师、生水平都存在差异,似乎暂时还不敢撒手让学生自学,于是采取了一种“过渡”的形式。这等于先给学生一根“拐棍”,待学生“走稳”之后,再撒手不迟。略述于后:

对于一般阅读课文,宜根据教学目的先拟出一个“阅读提纲”;“阅读提纲”包括字、词、句的知识,包括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阅读提纲”印发给学生,人手一份,主要供学生预习、思考和讨论。如阅读峻青《瑞雪图》一课,我就拟了这样一个提纲:

一、什么叫‘瑞雪’? 

二、文章开头交代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暖和得如同三月阳春的气候是怎样骤然变冷的?

四、第三自然段一句话起了什么作用?

五、第四自然段怎么写下雪?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只写看到的行吗? 六、第二天早晨,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文章怎样从远到近?从“静”到“动”地描写雪景?

七、文章怎样写人的活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八、文章结尾一句表现了什么感情?

九、怎样理解袭、骤然、凛冽、纷纷扬扬、彤云密布、簌簌落落、万籁俱寂、白茫茫、粉装玉砌、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五光十色、咯吱咯吱等词语?这些词语对描写“瑞雪图”有什么作用?你能用这些词造句吗?

十、文章哪几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摘下这些比喻句?

十一、你能用几百字描写一种自然景色吗?试试看?

这种“过渡”方法,经过实践,表明有下列优点:一是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比以前仔细了;二是人人动脑动手动口,思想开小差的学生少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三是教师在充分让学生发表意见之后,只要稍加评点,无需喋喋不休地讲解了;四是学生通过有趣的争论,学得更主动,掌握的知识也更牢固了,不仅能提高综合、分析力,对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都是有益的。当然,这样做也有难处,备课花的时间更多了,准备的内容更广泛了,对少数学生的思想工作也更细了。但只要能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我们教师还是舍得花力气的。

总之,语文课应成为广泛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的课。衡量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质量,不在于他讲了多少课书,而在于他讲这些课书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什么“能力”。有了“能力”,则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识字,学生能熟练地查字典,遇到生字即能习惯地查字典,这就比课堂上一个字一个字地讲解强多了。正如叶圣陶同志所说:“教是为了不教。”如果每堂课, 教师都能精心设计,让学生有所得,尤其在“能力”上得到训练,有所提高,那未,天长日久,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万能“钥匙”,任何知识宝库的大门都将在学生面前洞开了。

抚州地区文教局教研室编

《教学研究》1981年4月

第4期(总第24期)

【语文教学与能力培养】相关文章:

浅谈初中生语文读写能力的培养10-24

生活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网友来稿)09-11

学科教学中能力培养的误区及解决办法07-10

教育随笔:孩子交往能力培养08-27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09-16

浅谈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07-10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八年级必修)10-05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网友来稿)07-10

幼儿教育随笔-培养孩子交往能力06-28

幼儿教育随笔-培养孩子动手能力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