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现代诗二首--《乡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陈 雄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关诗歌和文学的基本常识。
2、 理解、欣赏两首诗歌的优美意境和丰富含义。
3、 了解现代诗歌的语言要求: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设计
1、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题,这其中不乏千古传诵的名篇,同学们最熟悉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就表达了这样一种思乡之情。
齐读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诗人身在羁旅中,夜不成寐,看见床前明月光辉,疑是地上的秋霜,于是抬头看月,由此想到“千里共明月”的诗句,就思念起故乡来。月色引发了人们深沉的思乡之情,因此成为后世诗歌表现思乡的主要意象。
总结:《静夜思》 唐代 格律诗(近体诗) 五绝 (形式)
思乡 (内容)
《乡愁》 现代 自由诗 (形式)
乡愁 (内容)
2、文学常识:
1)现代诗的基本特征:
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要有真诚、挚烈的感情,才能发挥想象力,只有当诗人的胸襟情怀确实能与时代潮流以及广大人民的喜怒哀乐息息相通时,才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共鸣。
诗歌的形象刻画需要高度的凝练和集中,现代诗尤其重视这一点。(舒婷《致橡树》:橡树、木棉、凌霄花等意象象征具有不同爱情观的人,表达新时代的爱情观。)
诗歌还讲究语言的音乐性,现代诗虽没有严格的格律规范,但也要求既有自由变化,又有内在的和谐。
2)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可以说是一个“以现代文学运动为轴心的扛鼎诗人”。从现代诗的创作和影响来说,目前台湾诗人还很少有人超过他。并且,他还是台湾文坛上影响深远的散文家、评论家、翻译家。
他是50年代台湾掀起的现代诗运动中“蓝星”社团的发起者,他不仅以丰富的作品,还以新古典主义批评理论,推动了台湾现代诗最初的发展和后来的分化。他的现代诗影响很大,风格变化多样,著有《莲的形象》、《敲打乐》、《白玉苦瓜》、《梦与地理》等十几部诗集。
余光中是一位锐进的诗人,他从传统诗的格律束缚中挣扎出来,又回到传统的继承之中,他掀起反叛五四新诗的旗帜,又从自由诗中吸取营养。他的不少诗作,有着深沉的怀念祖国的感情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乡愁》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教学设想:导入过程以介绍现代诗与古体诗区别为重点,目的是:一,学生通过回忆古人思乡佳作,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二,借助对《静夜思》的简单分析,使学生对诗歌的意象、意境的把握有初步的认识;三、明确现代诗的一些概念,为后面的教学过程作准备。)
二、朗读全诗:
诗歌是富于抒情的文学样式,我们要通过朗读体会它的节奏美感。
(先请同学领读,再全班朗读)
1、 读准节奏
2、 体会情感节奏
(朗读中揣摩作者情感,并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
3、 体会节奏美感
(教学设想:诗歌是富于抒情的文学样式,新诗尤其如此,它感情奔放,挣脱了旧体诗严格的格律枷锁,虽无固定格式,不讲究语言外在格律,却有内在旋律与和谐的节奏,通过朗读理解节奏美感,是理解这首诗的敲门砖。)
三、分析全诗:
1、 提示:
意境指作品中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如我们说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大家马上就能想到落寞单调的秋景和作者心中凄凉断肠的情怀,情由景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这便是诗的意境。那么,这个意境我们是如何领悟到的呢?主要是通过这诗中的具体可感的形象领悟到的,如枯藤、老树、昏鸦……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凄凉、落寞的气息。这些把情感化为可以感知的形象符号、情感的客观对应物就是意象。因此,要领悟诗歌的意境美,要从寻找意象入手。
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主要意象
诗中主要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板书)
2、 这些意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意象前的形容词怎么理解?请同学们讨论并概括。(板书)
诗人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
邮票(小)--母子深情(绵长)
船票(窄)--夫妻恩爱(厚重)
坟墓(矮)--生死悲痛(巨大)
海峡(浅)--思乡哀愁(绵绵无尽)
总结:
这首诗成功在于它有新颖意象,区别于一些诗歌意象的单一陈旧。以往有些诗歌的意象要么沿用约定俗成的稳定意象,如柳(送别),月(思念),这样难免落入窠臼;要么意象较为单一,有时虽有多个意象,但由于特征差别不明显,难免有堆砌繁杂之嫌。
因此在意象的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达,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是现代生活的实景,它们是单纯的,却明朗、集中、强烈,新得真切,新得奇特。
它们又是丰富的,作者使用了“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形容词。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这就是诗的内在张力,使全诗含蓄、饱满,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仅仅四个单纯的意象,就使上述那些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作者功力可见一斑。
3、 这些意象所反映的感情与主旨“乡愁”之间如何有机联系?
(1) 围绕主旨--并列 (板书)
(2) 时序延伸--递进
说明:
(1) 诗歌结构上采用了并列的方式,紧紧围绕“乡愁”这一主旨,因而诗歌包含的母子别、新婚别、生死别、故乡别等内容,既在客观上具有独立性,能使读者体验诸多不同的愁滋味,又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表现出一个人生旅途的广袤空间。
(2) 意象组合上并不单纯采用并列方式,而是还分别展示了“小时候 ”、“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样延伸的时序,使诗的情绪呈现出层层递进的态势,这种意象的递进融进了作者漂泊生涯的邈远时间。 幼儿时念母情浓,年轻时恋妻情重,与母亲的死别更把人生的哀愁推向高峰,但不论生离还是死别,都比不过乡愁更为深广,随着年龄增长,人生理智逐渐成熟,终于达到从一己亲情到对祖国故土热爱之情的飞跃升华。
.
总结: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教学设想:通过比较分析,学生懂得了诗的意象实为诗人的主观之意与客观事物之象在文字中的交融与呈现,诗的思维完全可以说是意象思维,所以诗的意象经营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一首诗的美学价值。可以这么说,至此学生已经找到了创作、读解新诗的一把钥匙。这是本堂课教学重点所在。)
五、全诗的语言特点:
1、 再次朗读,小声议论
2、 你认为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总结(板书)
结构
全诗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整,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寓变化于统一中之美。
音乐
“乡愁是”“在那头”四次重复,加上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 矮矮的 ”、“浅浅的”修饰在同一位置上叠词运用,使全诗具有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流畅又深沉的优美旋律。
全诗平易质朴,浅而不淡,各节的节拍均衡,音韵和谐。
(教学设想:把握新诗语言特点也是一个重点,通过朗读进一步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独特的结构美、音乐美,是学生审美的内化。)
五、补充阅读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 朗读
(2) 比较阅读及讨论:
(从主旨、意象、意境等方面把握。)
总结:开头提到的《静夜思》,短短二十个字,抵得了多少话,所谓感人话不在多,不少人在儿童时代就读过无数遍,后来离乡他去,读来仍然感到新鲜亲切,就因为大家都有一个故乡,即沈德潜所谓“旅中情思,虽说明却说不尽”。 又如杜甫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个是因明月而疑霜,因霜而思乡,一个是连月亮也不及故乡明亮了。其实月亮只有一个,我们却都能体会杜甫的感情,因为思乡的歌,总是动人的歌。同样的,余光中的《乡愁》,也以几个简单的意象,引发我们无尽的愁绪和思索。因为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3)补充两首外国的乡愁诗,请同学们联系课堂上所学知识,课后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设想:古今中外的思乡之作,抒发了相同又不同的乡愁,让学生课后体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使课堂教学向外迁移,增加阅读信息量。)
七、作业:背诵
第二课时
一、 补充北岛《一切》
二、 请同学朗读《这也是一切》
分析 从意象、诗情、语言三个方面评价
三、 小结:
(1) 现代诗基本特点
(2) 评价现代诗的角度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意象 诗情 语言
邮票(小) 母子深情 空间----并列 平易质朴
船票(窄) 夫妻恩爱 中心:乡愁 音韵和谐
坟墓(矮) 生死悲痛 时间----递进 一唱三叹
海峡(浅) 思乡哀愁 思想成熟
评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上好课,前提是要有好的教案,潘晓雯老师的区级公开课《乡愁》之所以在同行中得到较高的评价,重要原因之一是有一份教学目标明确、内容详实、思路清晰,充分体现了语文教改新思路的教案。
教案“现代诗二首”由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组成,具有如下特点:
教学目标明确
高三的学生在阅读面、理解分析能力上都有其特殊点。本教案正是基于高三教学的核心--能力为先,选取了三个“子目标”:诗歌的基本常识、诗歌的意境赏鉴、诗歌的语言要求作为教学目标。三个板块既相互独立,从基础(认知能力)、赏鉴(理解分析)到综合能力,又彼此交错关联,由浅入深,符合了认知规律的特点。
由于课时处于“00年高考语文评估会议”之后,本教案充分吸取了评估会上有关现代诗教学有待加强这一信息,在诗歌的意境赏鉴上刻意求工,因此在三个“子目标”中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在学生的拓展阅读、理解综合上下功夫,分项目标能够形成统一,围绕能力训练进行重点教学。
内容详实
潘晓雯老师是组内公认的“学问家”,博闻强志,知识底蕴深厚,本教案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无论是导引的李白,还是背景介绍的台湾诗坛,联想拓展的“知人论世”,广征博引的相关诗人,引经据典,内容充实,教案本身就是一篇有关现代诗(台湾)的小论文,因此授课时的引人入胜也就不足为奇了。
“博”不是“杂”,“博”的目的是为了教授给学生。由于“博”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又有了严谨的教学目标的规范,就避免了学究式的灌输,而转化成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的拓展。
思路清晰
如前所言,三个教学目标清晰明确,重点突出,广博的相关知识又符合授课的需要,规范在教学目标中。因此教学思路简单明了,没有枝蔓杂错,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感觉。
在教案中还能发现,在重点部分潘晓雯老师设计了相当的独立环节,引、析、论、总结,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又一个知识要点,明确的将诗歌要点传授给同学,“强制”落实的意图一目了然。
有人以为“教是为了不教”,有人说语文是“大语文”,或说是“工具”,等等等等,众说纷纭;语文的教学改革也在或轰轰烈烈,或和风细雨地进行,究竟孰是孰非,评判的标准唯有一个就是学生,是现实。潘晓雯老师没有因为是区级公开课,在备课中穿插“术语”、“创意”,而是坚持“面向学生”,在“知识广、基础厚、能力强”上下功夫,整篇教案中所显现的是丰富的材料,细致的分析,师生互动的讲评,和恰当实效的教学手段(提示),在第二课时中,整体体现的就是同学的实践能力,由老师的学识转化为学生的智慧,这难道不是教改的一大目标吗?
至于本教案的语言表达,板书设计等,不一一而叙,因为对一篇教案而言,对一位年青教师而言,前些方面的成功足以证明她的教学能力了。
陈 雄
2001年2月12日
【现代诗--《乡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乡愁 教案教学设计09-24
《〈宽容〉序言》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6-05
《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9-17
药(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0-06
《背影》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