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文题,深悟文本

时间:2024-10-18 12:26:3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紧扣文题,深悟文本

 紧扣文题   深悟文本

清镇三联学校   胡海云

有些课文,题目极其精妙,饱含作者深意。教这些课文,我们就要擅于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学生深切领悟文本,紧扣文题悟其巧,悟其情,悟其理。

一、紧扣文题悟其巧

在教学《石壕吏》时,引导学生了解了文本内容、领悟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疾苦后,可以如此设计探究题:这一首诗的内容只有两处写了“吏”:一处是“有吏夜捉人”,另一处是“吏呼一何怒”,诗歌内容的主体部分是写一家人的苦,由此看来,这首诗是否文不对题?谈谈你的看法。先自己独立思考,把自己的看法写在纸上,再小组交流,丰富和完善各自的意见。

根据学生的思考和交流,结合诗歌写作背景与教师的见解和引导,可让学生深切领悟文本之巧:当时杜甫是个主管文化教育的小官吏,那么,“暮投石壕村”、“独与老翁别”也是写“吏”,一家人的苦难遭遇都是躲在暗处的杜甫这个小吏的所见。两种不同身份的“吏”, 一投宿一捉人,一何怒一同情,一明处一暗处,一苦恼一苦闷。站在“吏”的视角考虑,平叛“安史之乱”是正义的,是必须的,即使举全国之力也在所不惜,所以人民再苦杜甫除了同情也不能制止捉人,石壕吏从早到晚不得停歇恼怒之极还得捉人,这一切都是“安史之乱”所祸,而安禄山、史思明曾经也是“吏”。说到底,此一战争就是“吏争”,人民苦,官吏也苦。可见,以《石壕吏》为题,并非文不对题,而是切合至极,体现了诗歌的结构之巧,主题之妙,情感之复杂。

二、紧扣文题悟其情

教学杜甫的另一首五言律诗《春望》,引导学生欣赏了诗歌节奏和谐、声调抑扬、对仗工整的语言之美,感受了诗人恨别思亲之情、忧国忧民之心、报国无期之憾的深情大爱,理解了深层含义的语句,想象了情景交融的意境,此后,根据题目可以如此设计探究题:诗歌不以“春”为题,而要在“春”的后面多个“望”字,你怎么理解?

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加上老师的引导、点拨,可让学生深切领悟作者的复杂情感:虽然自然之春近在眼前,但人生之春和祖国之春已远在天涯,作者多么想身在自然之春,守望人生之春和祖国之春,然而萧索破败的都城让作者无比失望,因年老体衰而报国无力让作者深陷绝望,更突显出作者对人生之春和祖国之春的渴望。这就是诗歌题目《春望》要表现的复杂情感所在。

三、紧扣文题悟其理

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我故意误写题目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反应快的学生马上指正,我煞有介事的争辩:这不是我写错,我把文章读了好几遍,我认为根据内容来判断,应该写成“只”,而不能写成“止”,因为文章说了,有些事物的正确答案不仅仅是一个,有两个甚至多个,所以应该写成“不只一个”。我激将学生:学习要敢于质疑,我敢于质疑美国的大企业家,你们敢于质疑我,我们都是好样的,问题是质疑要有根据,我是拿出了根据的。既然你们质疑我,那也得拿出根据来。现在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前四个自然段,想一想,到底是老师对,还是作者对,找出理由来,然后相互之间交流交流。

这样一来,学生饶有兴味,个个认真品读,热烈讨论,甚至争论起来。在我的适时点拨、恰当引导下,大家统一了认识:作者要讲的道理是--有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是一个,而有的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我们不能满足于只知道事物的一个正确答案,不能知其一后就止步不前,还要去思考、探究是否有别的答案。因此,应该用“止”,意思是不能满足于一个答案,不能在知道一个答案后就止步不前。

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又紧扣题目设疑:文章的主要内容不是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而是论述“任何人都有创造力,都可以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样一个观点,因此文不对题,改为《任何人都有创造力》更好。你怎么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更深刻领悟文本所论述的道理:要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首先要认识到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这是培养个人创造力的前提和基础,文题就是为了强调这一点,所以题目恰到好处。

 

胡海云

【紧扣文题,深悟文本】相关文章:

学会品味文题(网友来稿)07-23

哪个压得深教案01-26

东轩记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10-06

《文本框的使用》教案08-03

《卡罗纳》文本赏析最新12-15

借款合同担保文本04-30

文本租房合同必备09-16

房地产人员的销售总结文本11-06

简易劳动仲裁申请书文本06-06

房屋合同租赁文本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