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课堂教学实录 (八年级上册)

时间:2024-06-08 02:42:3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峡》课堂教学实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师:上课!今天我们学习新课。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中国第一大河是--

《三峡》课堂教学实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生:长江。

  师:对。那么,浩瀚的长江水流湍急,危崖壁立,景色最为壮观的风光当属--

  生:三峡。

  师:好,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时期的郦道元一起走进1500年前的三峡。(板书课题及作者)〔由显入微,导入简洁、明快。〕这是一篇描摹山水的美文,老师为大家范读一遍,请同学们看屏幕。〔范读。感知课文。〕(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CAI显现三峡风景图像及滚屏字幕)下面就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细读课文,把课文读懂。注意同桌互相监读,不读错字、漏字,把握好节奏。〔细读。重在读懂、读通。〕(生高声朗读,气氛热烈,之后CAI显现出重点字、词、句,供学生解答)〔释疑,扫除理解障碍。〕

  师:老师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文章的四个段落,比比看,谁读得好。全班同学一起监读,然后点评。〔分别读。感受、理解。〕

  (学生朗读、点评)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好,也基本上理解了课文内容。本文选自的《水经注》是郦道元为《水经》一书做的注释,全书叙述了1350条水道,注文三十余万字,它历经战乱流传至今,成为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三峡》是其中的代表作(CAI显现古书《水经注》并翻页到选文处),全文仅一百五十余字,却思路清晰、音韵和谐,那么郦道元是如何用凝练的笔墨将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理清本文的结构。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简介课文出处,一“点”也不放过。速读。目的不同,“读”的方式就不同。〕

 生:我认为这篇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写出了三峡山的特点,其余3段为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出了三峡四季水的特点。

  生:我同意他的分法,但不同意他的观点,文章的第3、4段写“绝多生怪柏”、“高猿长啸”等,就不是写水。〔引导学生思考、质疑,重在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生:我认为第1段总写了三峡的地貌特征,其余3段以夏、春冬、秋为序描写了三峡的四季景色。

  师:那么,同学们同意哪种观点呢?

  生:第二种观点。

 (板书文章结构)

  师:那么三峡究竟有怎样的地貌特征呢?让我们先来看文章的第1段,请同学们稍稍思考一下。

  生:我认为三峡的地貌特征是连绵不断,我是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一句看出来的。

  师:很好。那么,如果我们把“略”字换成“俱”字可以吗?

  生:不可以。“略”字准确地突出了山的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如换成“俱”,就使人感到不是山,而是一面墙了,表意不准确。

  〔抓住重点词语,突出语言教学,通过比较、品味,加深对语意的理解,培养准确用词的能力。〕

  师:(赞许地)那么谁能说说三峡还有怎样的地貌特征呢?

  生:我认为三峡的地貌特征还有山的高耸入云,我是从“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总结出来的。

  师:可是老师对第1段中最后一句还不太理解,它和这段文字有什么关系?(作思考状)

  生:亭午、夜分才能见到日月,如果山不高、山不连,都不会形成这种景象,所以它进一步说明了三峡地貌特征是连绵不断、高耸入云。

  师:很好,那么我们用山高岭连来概括三峡的地貌特征可以吗?(板书:山高岭连)那么,三峡真的像郦道元所写的这样山高岭连吗?老师请同学们看一组图像。

  (CAI显现三峡的山景)

  师:(配合图像解说,生沉浸其中)眼前这连绵不绝的群山,耸入云天的峰峦,雄奇险峻、苍天一线,真可谓“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这也更让我们不得不惊叹郦道元的生花妙笔。正是由于他能抓住特点描写景物,注重字词的锤炼,所以才能传神地刻画出三峡的地貌特征。

  〔学习重点。〕

  那么他又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呢?作者在字词锤炼上又有什么精妙之处呢?让我们一起讨论赏析文章的后3段,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勾画下来。

  (生热烈讨论,师巡视)

  师: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三峡夏季的景色。

  生:夏季景色的特点是水流湍急。我是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一句看出来的。

  生:我有一个问题,文章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呢?

  生:我来回答,因为三峡的水最具特色,而水又以夏水最盛,所以先写夏水

  生:我也有一个问题,既然“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怎么还会“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呢?

  生:你没有注意到这样一句“或有王命急宣”,封建社会王权至上,皇帝有命令,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冒险行船。

  〔读书贵在有疑,解疑其乐无穷。〕

  师:(鼓掌)同学们能在讨论中发现并解决问题非常好。那么,我们用水流湍急来概括夏季景色特点可以吗?

  (板书:水流湍急,CAI显现滚滚长江水)

  师:(配合画面解说)如果说山塑造了三峡的形,那么水便是三峡的魂。郦道元被后人誉为“善写山水的大手笔”,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他又是如何描写春冬景色的?

  〔紧扣学习重点,既抓景物特点,又抓重点词语。〕

  生:这一段从色彩的角度描写了春冬景色,如“素湍绿潭”,还采取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如“回清倒影”、“飞溯其间”等。

  生:“素湍绿潭”一句是从俯视的角度写的,“绝多生怪柏”是从仰视的角度写的。

  生:我认为“素”字用得好,它让我想起了苏轼的“卷起千堆雪”。

  生:我认为“绿”字用得好,写出了潭水之深,恰似“桃花潭水深千尺”一句。

 (场面热烈,掌声不断)

  师:春冬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老师请同学们看一组图像。

  (CAI显现春冬美景)

  师:(配合电脑画面解说)春冬的三峡真是无处不苍翠,流水尽飞泉,郦道元仅用只言片语就勾画出一幅色彩相间、动静相生、俯仰生姿的画面,用“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来形容此情此景应是再恰当不过了。

  〔三处配合画面的解说,恰到好处,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文化品位。〕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用文章中的哪句话最能概括三峡的春冬之景呢?

  生:(齐答)清荣峻茂。

  (板书:清荣峻茂)

  师:最后让我们看看三峡的秋天又别有一番怎样的景致呢?

  生:三峡的秋天是寂静、凄凉的。(其他同学纷纷表示同意)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本文结尾引用渔歌起到怎样的作用?

  师:你问得很好。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这个问题,老师请同学们看一组图像。

  (CAI显现猿站在高处哀鸣,配合凄凉的音乐)

  生:(动容地)我知道了,结尾引用渔歌更反衬了三峡的凄凉。

  师:你总结得很好,但这只是从诗的内容上去体会,如果从修辞的角度去理解,引用有什么作用呢?(稍停,启发)如果把最后一句诗改写成一般的散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行舟至此,听猿声哀鸣,不觉涕泪沾裳”,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这种“改写”、“比较”,是纯粹的语言训练。语言的表情达意功能和作者运用语言的巧妙只有通过这样的训练才能更真切地体会出、感受到。〕

  生:(恍然大悟)原文更工整,更凝练。

  师:很好,在行文的过程中,如果恰当引用古人诗词佳句,不仅可以准确地表现文章的中心,而且可以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可读性,使文章更具音韵美。

  讲到这,我们用什么词来概括三峡的秋景合适呢?

  生:(纷纷地)寂静、凄凉。

  师:老师用水枯谷凄来概括可以吗?

  生:(齐)可以。

  (板书:水枯谷凄)

  师:好,同学们互相合作,共同赏析了三峡,那么谁能总结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生:(踊跃地)本文描绘了三峡的秀美风光,抒发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热爱。

  〔水到渠成。〕

  (板书:江山如画)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生:三峡景色秀美!

  师:想去三峡吗?

  〔巧妙引导,自然拓展。〕

  生:想去!(笑声)

  师:不只是你们想去,许许多多曾经到过三峡和未曾到过三峡的人们都想再睹她的芳容,因为那里正建设着一个举世瞩目的工程--三峡工程。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道:“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相信,三峡的明天会更美好!(生群情激昂,掌声如潮)

  师:学完这篇文章,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是值得你借鉴、学习的呢?

  〔强化学习重点。〕

  生:抓住特点描写景物;注重字词的锤炼。

  师:很好,我们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应善于借鉴、吸收这些写法的长处。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领略了三峡的秀美风光,品味了诗人精美的语言,那么就请大家高声朗读,试着把这篇短文背下来。

  〔朗读、背诵。以“读”始,以“读”终,“读”贯始终,浑然一体。〕

  (在齐声背诵中,下课铃响)

 

【《三峡》课堂教学实录 (八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为人民服务》课堂教学实录(语文版八年级上册)09-30

《大堰河-我的保姆》 课堂教学实录06-08

《李凭箜篌引》课堂教学实录(一)(人教版高二选修课堂实录)10-26

八年级语文《三峡》教案08-27

《渔夫的故事》课堂教学实录(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0-29

《雪》课堂实录(粤教版八年级必修课堂实录)07-21

8年级上册语文《三峡》说课稿最新11-14

八年级语文《巴东三峡》说课稿01-16

八年级语文《三峡》教学反思06-22

《春》 课堂教学实录(沪教版六年级下册)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