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复习第27讲:论点 (九年级)

时间:2022-04-15 00:19:3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5中考现代文复习第27讲:论点 (九年级)

 

2015中考现代文复习第27讲:论点 (九年级)

【考点概说】

论点就是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与主旨标题密切相关,与重点句和中心句往往重合,要明确它的一般特点和常见位置,弄清总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理解它的总领和总收的作用。

【考点解读】

1、明确论点特征。

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它的内容特点有三个:一是正确,就是能揭示真理,表现规律,符合客观实际;二是鲜明,就是是非清楚,不含糊,不隐晦,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态度明朗;三是新颖,就是表达的见解非常独特,“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之未发”,令人耳同。例如陈群的《理想的阶梯》一文,其中心论点是:“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揭示了奋斗与理想的关系,是符合客观真理的;也是“鲜明”的,它表达的意思是直接的,不转弯抹角,也不含蓄隐晦;还是“新颖"的,它运用了比喻手法,十分形象具体。论点的形式特点只有一个,那就是语言简练,多用判断句,或单句或复句,高度概括凝炼,修饰语不多,表意干脆明了。例如叶圣陶先生有一篇《作文与做人》的短论,其中心论点是“文当然是要做的,但是要紧的在于做人”。它虽是一个复句,由两个判断分句构成一个转折复句,其形式特点,可鉴一斑。对于论点的这些特征,我们都要弄个一清二楚,这对于阅读应试论点知识是极有帮助的。

2.认清论点位置。

论点的位置大致有四种情况:一是论点在题中,也即题目直接为中心论点,这种情况,论点最为鲜明突出,例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是毛泽东同志讲话稿的节选,文题就是论点。二是论点在开头,或者在开头首句,或者在开头部分的某个地方,例如林家箴先生的《说“勤”》,论点就是段首末句:“学生的精神造诣来源于勤”。三是论点在中间,主要是指论点在论证的主体部分,如胡适先生的《想和做》,其论点在中间的第七段:“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四是论点在结尾,具有结论的特点,例如吕叔湘先生的《论“基本属实”》,其论点就是在文章的末句:“‘基本’这个词基本有用,但不是到处可用。”论点的这四种位置,我们必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应试议论文阅读题,往往涉及论点的这些知识。

  3.分析论点作用。

  论点在文章中的作用,应该说是多方面的,从不同角度看,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是论点的总领作用,这主要是指论点在开头出现,它如全文的总纲,居高临下,提纲挈领。二是论点的总结作用,这主要是指论点在结尾出现,对全文内容来一个总收和结论。三是论点的过渡作用,这主要是指论点在中间出现,承上启下,衔接过渡,使上下文严丝合缝,如《想和做》的论点就是这样。四是论点的揭示主题作用,因为论点是全文论述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浓缩,是中心思想的结晶,这是内容上的作用。五是论点的写法提示作用,即通过论点来显示论证方法或者语言特点,如《理想的阶梯》的中心论点“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就提示了本文必然要用喻证法。六是论点的文眼作星,议论文也有文眼,这就是中心论点,它往往富有哲理,极具启发性,甚至就是文章的警句和重点句。论点的这些作用,在阅读测试中常常会遇到,如果我们把握了其中的规律,对回答此类试题是十分有利的。    

  4.注意论点联系。

  论点与议论中的其他知识是有密切联系的,因为它不是孤立存在的。一是中心论点(又叫总论点)与分论点(又叫小论点)之间的联系,前者是“纲”,后者是“目”,“纲“只有一个,“目”至少有两个,两个“目"之间又是并列关系,纲目之间配合要密切,要和谐。二是中心论点与题目的联系:无论论点在何种位置,它对题目都具有回扣和点及的作用,既是结构上的考虑,又具有内容上的强调意义。三是论点与论据的联系,因为论点毕竟是一种观点,它是否成立,全靠论据来证明,二者之间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也就显示出来了。四是论点与论证方法的联系,是论证方法的超前提示。五是论点与运用语言的联系,是语言特点的高度概括。六是论点与结构的联系,论点常常是议论文中的“总”,常常构成总述文字。由此可见,论点与议论文中的其他知识联系是很广泛的,要有一个明晰的认识。

【真题再现】

一、2013长沙

磨难是最好的礼物

磨难使人进步。正是磨难本身使人产生了对于环境的种种“适应性”,诱发了人的种种潜能。在恶劣环境下,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在病痛之下,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甲】。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体的各种功能必将全面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的智慧将无异于三岁孩童。长期生活在一帆风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淘汰不了劣者,筛选不出强者,人类就不会进化,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

磨难使人坚强。到过农村的人常发现这样一种农事现象:农民们对刚出生的青苗要进行碾压。开始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对柔嫩的幼苗采取如此高压手段,似乎近于残酷。后来有经验的老农告诉我们,碾压青苗恰恰是为了能让青苗长得更好!刚出土的青苗头重根浅,耐不住风吹雨打,必须施以重压才能扎稳根须,务实基础。根扎得稳,苗才长得壮。

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下来就掉进福堆里,被百般呵护,不经受种种磨砺,不遭受些许苦难,这种环境能培养出栋梁之材吗?假如一世顺利,遍地黄金随意拾取,那么这茬人及后代有可能成为愚不可及的白痴,【乙】。富贵温柔如同一把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病猫,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将龙种变为跳蚤……人之一生,在自己的哭声中临世,在亲人的哭声中辞世,中间百十年的生涯,无时无刻不在与艰难、困苦、疾病、灾祸打交道。然而正是由于人类尝尽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磨难使人超越。《史记》有言:“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此真乃千古良言,历久弥珍!我们甚至还可以将司马迁的名句续写下来: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三吏》《三别>,吴敬梓落第方有《儒林外传》,【丙】。中国历史上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无一不是因作者饱受磨难,超越自我而成。磨难是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

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对人生中的各种磨难都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只要是不可摆脱的磨难,都来吧,我们绝不胆怯,绝不屈服!

16.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17.根据文意,请将下面三个语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2分)

①曹雪芹困顿而著《红楼梦》②在饥饿之下,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

③八旗子弟的历史悲剧就是明鉴

18.根据文章内容在横线上填空。(4分)

               正反对比     正面:    ①                     

磨难使人进步。

                            反面:没有磨难,人类就不会进化和发展。

               由事及人     事:         ②                   

磨难使人坚强

                            人:  人经历磨难更坚强。

               列举事例     西伯侯、仲尼、屈原、左丘明、

磨难使人超越

                            太史公、杜甫、吴敬梓等人的事例。

二、2013浙江宁波

鱼我所欲也(节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2)蹴尔而与之       蹴: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妇拍而呜之

B.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马也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至于负者歌于途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8.请将文中画线句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3恩施

“正能量①”多多益善(肖荻)

①《论语为政》有言:“见义不为,无勇也。”自古以来,见义勇为的侠义心肠,总是受人崇敬。传统戏曲《除三害》里对周处劝善规过的时吉老汉、《锁麟囊②》里扶危济困的薛湘灵、《秦香莲》里慷慨赴死的韩琪、《赵氏孤儿》里舍己为人的程婴……还有众多正史、野史里大义凛然的忠良豪杰,代代相传,感人至深。时至今日,见义勇为的“仁义礼智信”,在凸显民族精神、凝聚万众信心上,更被认为是社会上最美的“正能量”!

  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积极、真诚、公道的人,具有一种正能量,散发一种强磁场。与这样的人交往,能令人感受到一种浩然正气,让你也活得风生水起,阳光明媚。而那些阴鸷③、猥琐、贪婪之徒,则刚好相反。当今社会,既有英雄辈出,亦有沉渣泛起。一切见义勇为者,他们那可歌可泣的英雄行为,理应有更高的“见报率”和“出镜率”,从而增强激浊扬清的“正能量”。

  ③如今,只要出现见义勇为者,公众莫不希望当面向他表示一份诚挚敬意。许多时候,一些不顾一己安危、或乐于伸出援手的人,往往事毕就悄然离去。如继青岛“微尘”公益群体之后,广州也有位化名“微尘”的老先生,每月匿名给许多需要救助的人寄去捐款……但助人者隐去,使被救助者受人滴水之恩,难以涌泉相报,尤为可惜的是,社会最需要的一种“正能量”,往往不能得到大力弘扬。

  ④人心是向善的。不断涌现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农民张永楠,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战士高铁成……他们那仁者爱人、见义勇为的高尚情怀,使人不仅感动肺腑,而且精神为之一振,进而会悄然形成一种“见贤思齐”的“蝴蝶效应④”。《人民日报》仅7月6日这一天,就有烟台开发区“周江疆生命诠释‘高富帅’”、广西北流“八方爱心涌向英雄谢强华”、广东佛山“打工妹舍身救女童”、四川遂宁“激流中,他伸出生命的手”四篇报道。几位勇士中,既有14岁的中学生,也有事业有成的“富二代”。他们为这个时代树立了一个个崭新而可亲的榜样!

  ⑤由是观之,见义勇为者留下美名,有利于弘扬正气,提振士气;有助于扬善抑恶,蔚然成风。舍生忘死、见义勇为,绝非什么“作秀”。就个人而言,要低调做人,但也要重视名节,这二者相辅相成,并不冲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向认为,人生在世,不能欺世盗名,更不能骂名千载,但应向往流芳百世。美名善事,是美化大千世界的光与热,是消除社会毒瘤的白血球。我们要表扬那些救人于危难的勇敢者,而且要表彰那些在监督滥用公权、蝇营狗苟上不畏专横的爱国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正能量”应该多多益善。 

(选自2012年8月27 日《人民日报》)

【注】 ①“正能量”,物理学名词。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在《正能量》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②锁麟囊,绣有麒麟的“锦袋”、“荷包”。③阴鸷(zhì),阴险凶狠。④蝴蝶效应,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14.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它是如何提出来的?

1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论证过程。

16.文章第④段“最美”的内涵指什么?请介绍一个 “最美”人物的事迹。

17.文章第④段主要采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一、16中心论点: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17【甲】②【乙】③【丙】①

18①磨难促使人类就不断进化和发展,②青苗受重压才长得壮。

二、16.(1)祸患,灾难;(2)用脚踢;(3)通“向”,从前;(4)停止(一词1分,共4分)

17.C(C项均译为代词“……的人”;A项分别为转折关系连词、并列关系连词;B项分别译为“他的”、“恐怕”;D项分别译为“却”、“就”)(2分)

18.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非独”1分,“是心”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3分)

19.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答到任意2点即可,1分)。

  三、14.(3分)见义勇为是社会上最美的“正能量”(2分)。文章通过引用名言及列举传统戏曲中众多见义勇为的英雄形象引出中心论点(1分)。

   评分说明:中心论点若答成第①段最后一句,也给2分;若以标题或 “见义勇为多多益善”作答,可给1分;第二问大意相近即可。

   15.(3分)文章先引用名言、列举英雄形象引出中心论点(1分);然后通过讲道理(或正反对比)、摆事实(举例子)进行论证(1分);最后得出“‘正能量’多多益善”的结论(1分)。

   评分说明:各点大意相近即可得分。

   16.(3分)无私奉献、正直善良、见义勇为(1分);示例:鹤峰县坚守高寒山区乡村教育的最美女教师邓丽(2分)。

   评分说明:第一问答到其中任意一点给1分,人物事迹2分。有人物无事迹给1分。

   17.(2分)事例论证(举例子)(1分)。用具体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见义勇为是社会上最美的‘正能量’”这一中心论点(1分)。

   评分说明:第二问若答成“作为事实论据,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也同样给1分。

 

袁长俊

【中考现代文复习第27讲:论点 (九年级)】相关文章:

2015中考现代文复习第20讲:线索 (九年级)04-15

2015中考现代文复习第29讲:论证 (九年级)04-15

2015中考现代文复习第1讲:整体感知 (九年级)04-15

2015中考现代文复习第4讲:探究体验 (九年级)04-15

2015中考现代文复习第6讲:词语的理解 (九年级)04-15

2015中考现代文复习第8讲:段落层次 (九年级)04-15

2015中考现代文复习第11讲:句式变换 (九年级)04-15

2015中考现代文复习第13讲:文章的结构 (九年级)04-15

2015中考现代文复习第15讲:语言特色 (九年级)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