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2015中考现代文复习第26讲:说明文的语言 (九年级)
一、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浅显、易懂,其中准确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活泼的。
二、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此类题目是常考必考的)
(一)第一种题型:句子中加点词有何作用?
1、答题模式讲解:○1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2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解析。(试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自从鹭鸟在这片林子栖息后,林子里的毒蛇、飞虫几近绝迹,村里六畜兴旺。
答:“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说明毒蛇、飞虫差不多被吃光,但没有绝迹,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村干部还告诉记者,可能是现在环境的恶化以及一些人为的捕杀,这两年来鹭鸟越来越少了。
答:“可能”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鹭鸟数量减少的原因,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牛刀小试。
试说说“(赵州桥的的桥拱)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中的加点词有何作用?
答:
【答案】“在当时”在时间上进行了限定,只说明了赵州桥的的桥拱在当时是最长的,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二)第二种题型: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答题模式讲解:○1不能。○2因为……(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若删去,就变成……的意思,不符合实际,“xx”(加点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展示。(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答:○1不能;○2因为“可能”是估计、推测的意思,“最早”在时间上加以限制,它们是对旅人桥的最早出现的情况进行推测,但并不是绝对的,若删去,就肯定旅人桥是第一个出现的,不符合实际,“可能”和“最早”,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
答:○1不能;○2因为“独立”说明了不依靠其他拱圈也能自立,表明就算其中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若删去,就表明如果一道坏了,必然会影响其他各道,不符合实际,“独立”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牛刀小试。
征服沙漠的最主要武器是水。--《向沙漠进军》
答:
【答案】(1)不能;(2)因为“最主要”是关系最大,起决定作用的意思,它表明水是征服沙漠的根本武器,但还有其他方面的手段或方法,若删去,就变成水是征服沙漠唯一的方法,不符合实际,“最主要” 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三)第三种题型: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1、答题方法讲解。
○1先找出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
○2可从几个方面入手找句子:找有确数或概数的句子;找有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2、答题模式讲解。(1)举例句;(2)分析。(方法和上面的第一种相同。)
3、例题讲解。(请在《复习指导》P.41《中国石拱桥》<片段>中找出两个体现说明语言准
确性的语句,并分别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四)第四种题型:能否将句中加点词替换为另外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
1、答题模式讲解:○1不可以;(2)因为原词表达……意思,换了就变成……意思,与不符合实际,“××”(加点词)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展示。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中的加点词能否换成“很”,为什么?
答:(1)不能;(2)因为“略”是稍微的意思,表明中部只不过是比两端狭窄些,换成“很”,就表明这两者在宽度上相差很大,与实际不符合,“略”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牛刀小试。
“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
答:
【答案】(1)不能。(2)因为“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补充介绍限制性的词语。
1、表限定时间: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等。
2、表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
3、表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表限定数量:多、有余、很少等
5、表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7、表质地的词语:软、硬、
三、赏析平实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一)两者的概念。
1、所谓“平实”,就是抓住事物的特点,用准确、简明、平实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能等加以解说,不必加修饰或描写,只需明白如话地写出来即可。(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平实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平实。)
2、所谓“生动”,就是借助描写、记叙等表达方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科学小品文”或“文学性的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形象、生动。)
(二)两者在考试中的题型。
1、试举例比较分析第×段和第×段(或某一段中哪几句话)的语言特点。(区分平实语言和生动语言的特点。)
2、从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句式等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以全文(第×段)为例,分析该段的语言特点。(此类题目是赏析说明语言的形象生动性,富有感染力。)
(1)修辞: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使说明语言的形象生动性,有气势,富有感染力。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准确、形象生动的动词、形容词)使说明更具体形象生动;议论抒情则可以准确地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全文(某段)的中心,加深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加强文章的感染力。(描写、议论、叙述经常配合使用。)
●●答题模式:这篇文章(某段)综合运用 (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选择)的表达方式,如……(具体的例子),使说明更准确、形象生动,突出全文(某段)的中心,加深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加强文章的感染力。
(3)表现(写作)手法:动静结合法、虚实结合法、衬托法、多觉感受法(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形色结合法等,既使说明语言形象生动,又可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充满了情趣和诗情画意。
(4)句式:长短和短句、整句和散句、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3、试题演示(A)
尘埃就是漂浮在大气中的尘粒。这小小的幽灵是栖身在空气中,借着大气的浮力,悄然而来,又无声地离去。它来去匆匆,无孔不入。
(1)文章把尘埃说是“小小的幽灵”,反映了尘埃的什么特点?换成平实语言,怎么说?
答:
【答案】特点:细微而难以看见、捉摸;平实说明:尘埃非常细小,小得让人难以捉摸。
(2)以上文段有三句话,第一句和第二、三句分别反映了说明语言的什么特点?
答:
【答案】第一句:准确简明(简洁),第二、三句:形象生动。(运用比喻、拟人)
【真题再现】
一、2011恩施
宜万铁路--“桥隧博物馆”
永遇乐
①2010年12月22日上午10时18分,和谐号4806次列车缓缓驶离恩施火车站,开往宜昌,这喻示着5万铁路工人奋战7年的宜万铁路正式通车。宜万铁路是我国铁路路网“四纵四横”主骨架之一,是沪汉蓉快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宜万铁路东起鸦宜铁路宜昌东站,西至达万铁路万州站。途经湖北宜昌、长阳、巴东、建始、恩施、利川和重庆万州七个县市(区),线路全长377公里,其中宜昌东至凉雾段为一次复线288.46公里,凉雾至万州段为单线88.54公里。全线共有隧道159座338.771公里,其中双线隧道54座47.32公里,10公里以上隧道5座61.161公里;桥梁253座68.487公里,其中双线特大桥21座17.471公里,单线特大桥11座8.215公里;铁路沿线24个车站中,有8个建在桥上或隧道里,堪称世界之最。宜万铁路因此被喻为“桥隧博物馆”。
③宜万铁路途经的绝大部分地域是喀斯特地貌山区,地下暗河、湖泊密布,隧道多次打通地下溶洞。利川市境内的齐岳山隧道,全长10.5公里,坐火车经过只需几分钟,而贯通却花了6年。这条隧道通过15条断层、3条暗河,施工揭示溶腔138个,实测水压最高达2.3MPa,以这样大的压力,足以将水从地面送到100层的高楼。现在,隧道上方220米处就有暗河,水量最大达40多万方。上世纪60年代,国家打算续建川汉铁路,就是因为无法打通这条隧道才搁置。
④宜万铁路两跨长江,一跨清江,多次跨越深涧和峡谷。在总长68.487公里的253座大中桥梁中,特殊结构桥梁29座,桥墩高超过100米的桥梁5座,复杂桥梁结构之多在铁路建设史上少见。恩施市境内的渡口河特大桥全长634米,位于屯堡乡双龙村,处在V字形深沟中,大部分墩台建在陡峻的山坡上。大桥共14个墩台,60多米的高墩有2个,92米1个;最高墩128米,比原中央电视台大楼还高出18米,建成时在亚洲铁路桥梁中排第一,在世界铁路桥梁中排第三。大桥桥面宽10.7米,为双向设计,设计时速160公里/小时。大桥共使用混凝土16714.2立方米,体积相当于137节火车车厢的总和;使用钢筋总重53.7763吨,相当于36辆广本轿车的重量。
⑤宜万铁路隧道、桥梁占线路总长的74%,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桥隧比例最高的铁路。宜万铁路沿途穿越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的喀斯特地貌山区,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最难修的铁路。宜万铁路动用了5万多建设者,修了7年,年均进度仅50多公里,是中国单公里修建时间最长也是最慢的铁路。宜万铁路总投资近226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公里造价约6000万元,两倍于青藏铁路,是中国单公里造价最高的铁路。
⑥宜万铁路的建成通车,宣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已成为了历史。它不仅穿越了377公里的陡峭险峻,而且也穿越了中华民族百年期待、百年梦圆的感慨。这部波澜壮阔的建设史诗,将铭刻在中国乃至世界铁路史上。
(根据《恩施新闻网》有关资料整理)
14.宜万铁路为什么被喻为“桥隧博物馆”?
15.文章第③④段分别说明了什么内容?第②段与这两段是什么关系?
16.读第④段,说说文章是怎样说明渡口河大桥的?
17.文章第⑤段连用了五个“最”字,能否将他们去掉,为什么?
14.(3分)①它全线共有隧道159座338.771公里(1分);②桥梁253座68.487公里(1分);③铁路沿线有24个车站,其中8个建在桥上或隧道里(1分)。
二、2013浙江宁波
祸从天降,谁为真凶
陈祺
①2010年8月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甘肃省舟曲县,昔日秀美的山中小城顿时满目疮痍,许多同胞不幸罹难。罪魁祸首,就是泥石流。那么,泥石流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②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相对于普通洪水,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最高体积含量可达80%,因而具有更大的破坏力。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
③舟曲县城所在的白龙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山谷地势高差达1000-2000米,而且舟曲正好处于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这给泥石流汇集和流动形成了天然的地理条件。舟曲位于龙门山地震活动带北缘,又临近天水地震活动带。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舟曲附近的地质构造岩性松软、破碎,风化程度严重,堆积物很多。此外,灾害发生之前持续的干旱造成附近山体干缩,加大了岩石间、山体间的缝隙,使原本已十分松散的岩体、山体互相之间更加没有黏性。
④这些地质条件给舟曲埋下了安全隐患,但如果没有力量去推动这些松散物质的话,泥石流依然不会发生。暴雨就是推动泥石流的“手”。
⑤处于黄土高坡上的舟曲县原本是一个干旱的地区,多年的平均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有历史记载的暴雨近百年来只发生过2次,分别是1973年7月12日的57.2毫米暴雨和1994年8月8日的63.3毫米暴雨。舟曲泥石流暴发当晚,该地区在短短40分钟内突降97毫米的大暴雨。大量的水浸透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形成了泥石流。作为生命之源的水成了这场灾难的导火索和帮凶。
⑥如果说强降雨是“导火索”的话,山体风化、水土流失则是“火药”,而人类活动担当了“催化剂”的角色。
⑦20世纪50年代,舟曲县森林覆盖面大,生态环境平衡,有“陇上江南”之称。然而之后的半个多世纪,舟曲的森林覆盖率从67%锐减到20%。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舟曲水土流失严重,山体风化,土地裸露,一旦遇到狂风暴雨,泥石流就容易形成并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另外,近10年来,舟曲县获批的大小水电站有55座。修建水电站要炸山辟地,会令岩体变得松动,植被遭到破坏,制造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更有甚者,舟曲矿产资源丰富,开矿遗留的废弃土石处理不当,使松散碎屑物质量大增。这样,在自然状态下需数十、数百乃至上千年才能聚集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量,现在几年内便达到了。桶里装满了“火药”,自然一点就炸。
⑧由此可见,舟曲泥石流的形成不完全是因为天灾,人为因素也促进了泥石流的发生发展,扩大了它的规模,加重了危害程度。在经济发展中应该重视环保,只有真正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选自《中学科技》,有改动)
12.第⑦段中划线句运用了作比较、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2分)
13.第②段“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一句中,加点的“往往”一词不能删掉的理由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⑥段文字,在结构上起着 的作用,在语言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的特点。(2分)
15.为了避免悲剧重演,结合你所掌握的知识对泥石流易发生山区的居民提出两条预防泥石流的建议。(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5.(3分)第③段着重介绍了宜万铁路的隧道(1分);第④段着重介绍了宜万铁路的桥梁(1分)。第②段与这两段构成总分关系(1分)。
16.(3分)运用列数据(1分)、作比较(1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渡口河大桥的桥墩之高、桥面之宽、用料之多(1分)。
17.(2分)不能(0.5分)。如果去掉,就不能准确说明宜万铁路在中国乃至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独特之处(1.5分)。
二、12.列数字 表明短时间内森林覆盖率锐减,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类过度砍伐森林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加速了泥石流的形成。
评分:共2分。列数字1分,作用1分,意思对即可。
13.往往,表示大多数情况如此,但不排除个别情况,更加切合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评分:共2分。结合所给句子回答,意思对即可。
14.过渡或承上启下 生动
评分:共2分。每空1分,第2问只要答出“生动”即可得分。
15.略。评分:共2分。每条1分,建议合理即可。
袁长俊
【中考现代文复习第26讲:说明文的语言 (九年级)】相关文章:
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方法(网友来稿)09-03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林清玄作品06-08
中考复习教学反思06-20
说明文复习(网友来稿)10-27
白鹭说明文(精选26篇)12-07
中考语文复习教学反思05-27
中考语文复习专项资料08-13
中考化学复习教学反思08-07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10-08
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