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少教多学--把握课堂时间提高语文素养
内容摘要:面对沉重的课业负担下所培养的学生应试能力强、动手能力低的问题,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一说法。但是到底何为素质教育,怎样才能将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理念相结合,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又要怎样才能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笔者认为。应该尝试“少教多学”的教学方法,本文着重从教师的角度、主要以语文教学为例对新课改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进行阐述,找出“少教多学”,在语文课堂上成功推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要言之,“少教多学”,实现素质教育,教师课上课下主要应当做到民主、多样、开放。
关键词:少教多学 新课改 素质教育 教师角度 实施方法
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应试教育给老师、学生、乃至家长带来的负担与压力,学校对老师的要求是每年要保证本班有多少学生考入重点学校,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是成绩要达到多少分以上,家长在家里就负责督促孩子窝在桌子前做题……这样的教育方式教育出来学生大多是考试能力强而其他能力却没有保证的。这样的“人才”又怎能胜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
素质教育则不是这样,它是寻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一种更为科学的教育方式。就学生本身来说,它真正是提倡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每一方面都要作为评判优劣的标准和条件。其中德育是核心,智育是主干,也就是说文化知识的学习还是很重要的,考试的方式可以保留,使其成为一个重要方面,因为目前没有人能想出比这个更好的方式。体育为其他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即身体是本钱),除此之外,学生有其他方面的特长和成绩要考虑予以“加分”。
因而,目前对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专家学者提出过许多理论,教育工作者总结出许多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就教师个体角度来说,除了要有基本的自身职业意识,即“权威意识--教师完成教学活动必须具有权威,没有权威教学活动无法展开。靠着传统的权威,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已失去了地位,实施素质教育中,教师必须建立自己独特的人格权威;终身教育的意识--现代教师必须走出一次性教育的误区,不失时机的进行二次教育以及终身教育,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责任意识--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指教师的教育责任,还包括教师的社会责任;生命意识--教师工作是一种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的过程。”① 等教育意识以外,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还要有更灵活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少教”,让学生“多学”,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实现素质教育的养成目标。以下将主要以语文教学为例对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如何“少教多学”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阐述。
第一,民主,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创造一个民主的学习氛围,杜绝教师独自“满堂灌”的现象,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少说一点,学生多思考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尤其是语文教学,对同一部作品,同一个作品人物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是如此,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可以同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大家共同学习和探讨,最后进行总结,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愉悦的接受知识。同时还要注意,并不一定每堂课每个问题都要有标准答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过程,轻结果,将教学重点放在进到学生自主思考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作用。
具体说来,实施时可以采取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发言插入个人见解,无需举手、起立这种形式。课下鼓励学生找老师探讨问题,口头交流、文章探讨都值得鼓励。这种教育方式改变了以往应试教育的那种硬性灌输的形式,不仅避免了使学生对课堂和知识有抵触心理,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怀疑权威的精神。同时能集思广益,扩展知识面,增加学习的知识量和学习效率。
第二,多样,也包括课堂、课下等多方面。课堂教学时当然不能摈弃传统讲授的方式,只是说在此基础上可以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上文提到的讨论的方式视为一种,其他还有,例如“学生主体法”--即一些知识点可以放给学生课下去准备,留有一定的课堂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来讲,既培养了学生了独立学习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另外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会学到比留给他的任务更多的东西,理解了做老师的辛苦;“情景设置法”,即设置一些的实际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对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一点著名教师李吉林有更科学的阐述。
具体到语文教学,甚至可以创设出故事的意境,比如,在讲现代诗《再别康桥》时就可以创设出跟随诗人已经走进他的校园并和诗人一起与康桥别离的情境,让学生情感更投入,给学生美的享受;甚至排演话剧、组织辩论赛等等都可以进行尝试。课下的作业也不要拘泥于抄写、做题、做卷子的方式,可以有多样的形式,结合上课形式的不同,作业的形式也可以有灵活的样式。最重要的考试的形式也应当多样化,这一点对于教师来说或许有困难,因为目前的考试形式尤其是在中小学,一般不是教师所能决定的,甚至高考的形式决定了一切,对此,教师只能尽量向有关部门反映,尽量争取考试形式的多样化,这样才能更好的配合多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更有效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各项措施。
第三,开放,这里的开放对教师个人来说,就是要将眼光放广阔一些,要多学习优秀的素质教育实施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对于单科教学来说就是要拓展学生的视野,不要只集中于课本知识,知识要广阔,思维要发散。不要“闭关自守”,要善于学习,有开放的眼光。
具体到语文学科来说,就要求教师大量阅读文本,紧跟时代步伐,同时还应该关注与语文有关的各种新的情况,例如去年出版了张爱玲的《小团圆》,还有网络上流行的“梨花体”,以及前几年风靡的周杰伦歌曲中的“古典风”歌词等等,作为语文老师,对这些现象都要有所了解。
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精神,培养创新型人才,新课改以来,教师的课表上就多了“研究性学习”这一门课,这可以说就是对素质教育开放性的初步探讨,仅以语文教学为例,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课堂上,笔者认为,应该做到:
1、教师的语言应带有“可思性”。教师应改变以往掷地有声的话语模式,使说出的语言更具有思考性,也就是说,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察觉到问题,形成某种假设,进而进行思考。如果学生对某个问题提出不同意义,教师更应该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自己去找到问题的答案。
2、学生的发言应具有“独特性”。因为学生的知识层面、生长环境甚至个性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学生掌握的材料,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会是各不相同的,在课堂上,我们要允许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说到了另一个问题,即第三点。
3、研究的评价应具有“开放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怎样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怎样进行论证,至于答案,则是非标准化的,这也是新课改的另一个特点。同时,这也要求教师在选择要讨论的问题时,注意问题答案的多元性,即问题的可探讨性。使学生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综如上述,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时,就教师个体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在基本的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具有“民主、多样、开放”的意识,不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教师平常要多积累,这种积累不是为了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相反,而是为了在课堂上少说,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应该减而精,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应该恰到好处,这样,学生就能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①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应具
【少教多学--把握课堂时间提高语文素养】相关文章:
认识多和少教案 小班认识多和少教案04-01
初中秋季期少教多学课题组研究工作总结12-29
素养课堂心得体会11-19
提高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一点磨的精神10-20
《阅读世界名著提高文学素养》教案07-26
学本课堂心得11-03
中班数学教案:哪个多哪个少教案及教学反思03-16
提高课堂效率心得体会12-10
提高课堂效率的心得体会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