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作文之六玩转作文之六--悟性的培养 作文指导

时间:2024-10-17 06:29:4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玩转作文之六玩转作文之六--悟性的培养 作文指导

汤久长

玩转作文之六玩转作文之六--悟性的培养 作文指导

学作文须有悟性,有悟性才能学得快,有悟性才能写得好。而悟性非天生,需要后天培养。培养悟性是为师者责任之所在。

什么是悟性呢?

认识事物有几个阶段,我称之为:感觉,感知,感想,感悟。

人先有感觉,感觉是简单的心理过程,比如看到听到闻到触到,感官都会有一种体验,这体验含混不清,称为“感觉”;感觉渐强渐深,对事物有了一定了解,感而知之,叫做“感知”;对感知做初步的思考,其所得称为“感想”;对感知做深层思考之后豁然开朗称之为“感悟”。人常有感悟,渐积渐多,则悟性生焉。

故培养悟性当从“感觉”入手,让学生多看多读多留心多思考。

这里有两个故事,先说第一个。

故事一

有一老头在海边钓鱼,一度假富翁从旁看之良久,对老头说“老先生,为什么不多弄几根竿一起钓呢?”

“为什么要弄那么多竿?”

“既可节约时间,又可多钓鱼。”

“要那么多鱼干什么?”

“鱼多赚钱多。”

“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钱多了可以享受生活,比如像我一样到海边度假。”

“你看我不是天天度假吗?”老头说这话时,笑了笑,头都没抬。

故事二

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伞匠,小女儿嫁给了染匠。老太太整天愁眉不展。晴天,她担心大女儿家的伞没人买;雨天,她又担心小女儿家染的布无处晒。一位先生知道她的苦处,劝道:“老太太,您好福气哟!晴天小女儿家财源茂盛,雨天大女儿家生意兴隆。”

当我们读完这些故事的时候,别急着撂下,掩卷闭目想一会:老先生为什么那么逍遥自在,老太太为什么会“整天愁眉不展”,度假富翁为什么只知道“钱多了可以享受生活”。

两个故事都包含着人生的道理,听时有趣,听后受益。

故事里的老太太压根不思考,所以天天“愁眉不展”生活在煎熬中;富翁思考而不得要领,所以把享受生活弄得那么复杂;而老先生则对人生领悟甚深,优哉游哉地“天天度假”。

再读下面的故事:

故事三

多想半步

胡守义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15岁时,他父亲获得了一匹烈马,许多优秀的骑手作了种种努力,但没有一个人能跨上马去。亚历山大便跟父亲说:“只要您允许,我就能驯服它。”父亲答应后,亚历山大走过去。开始他和别人一样,也是慢慢拉过缰绳,轻轻抚摸马体。就在这时,他突然把马转向太阳,趁马略显慌乱之际,一跃跨上去。马竖起前蹄,飞起后腿,又就地转来转去,可亚历山大却面不改色,镇定自若,终于驯服了这匹烈马。

为什么只有亚历山大能够驯服这匹烈马呢?原来当人们一味认定烈马难以驯服是因为性子太刚烈时,亚历山大却比别人多想了半步:会不会有其他原因呢?他仔细观察,发现马害怕自己的影子。所以当他把马转向太阳,马看到自己的影子,就胆怯、软弱,亚历山大趁机出击,因此轻易获得了成功。

亚历山大能够驯服烈马,只是因为他多想了半步而已。其实很多人能抓住机遇,获取成功,甚至创造奇迹,也不过是多想了半步。有一个故事:一个人在街头看见一个老妇人叫卖一只黑色的玩具猫,标价500美元。他用手举猫,发现猫身很重,似乎是用黑铁铸就的。不过那一双猫眼却是珍珠的,少说也值上千美元。于是,他花了300美元只买下两只猫眼。回去后讲给同事听。同事询问一番后,忙赶过去花200美元把猫身买回来了。这个人很不理解,将同事嘲笑一番。不想同事不声不响坐了下来,用小刀刮铁猫的脚,当黑漆脱落后,露出的是金灿灿的一道印迹。这猫身竟是纯金做的!原来,同事凭常理推断:猫的眼珠既然是珍珠做成,那猫的全身会是不值钱的黑铁所铸吗!他不过是多想了半步,就换来了一笔可观的意外之财!

那些伟人的发明、发现,并非都是经过漫长而艰辛探索研究才得到的,很多只不过是发明、发现者对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多想了半步的结果。奥地利一位名叫昂布鲁格的医生一次在解剖一个胸腔积液病人的尸体时,忽然联想到父亲在经营酒业时,常用手指关节敲击木桶来估量桶中还有多少酒,便萌生了用手指敲叩病人胸部,根据音响来作诊断的大胆想法。后来,他发明了“叩诊”方法,而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医生可以比别人多想半步,科学家更是留心点滴的高手。有一次爱因斯坦在爬梯子时不慎失足摔了下来。一般人摔倒了只知疼痛难忍,而爱因斯坦却对摔倒这种寻常的现象多想了半步,从身体笔直坠地的偶然现象中,领悟、发现了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路程运动这一重要的力学原理。

不过是多想了半步,说来难以置信,不过成功的秘诀就是如此简单。

让我们凡事也多想半步吧。只有那样,才不会与机遇失之交臂,才有可能赢得更多的成功。                                  ( 转摘自《意林》2004 / 7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聪明人之所以聪明,就是多想,多想则智生焉。

告诉学生,思考对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有多么重要,鼓励同学们多想这是培养悟性的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帮助学生养成习惯,养成爱思考的习惯,这还要靠老师的引导和督促。

我们有这样一些做法:

1. 每日一读

在一定时段里(约1--2个星期)我们每天让学生读哲理故事。

我们将事先收集到的几十篇哲理故事抄出来(后来是打印),贴到墙上,规定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这些故事,每天2-3篇,约用10分钟。将其中自己喜欢的1篇凭记忆写在本子上。这样做既是检查“读”,又是练习“写”。注意:这些贴在墙上的的故事都是有带有分析和结论的哟。如故事三。读这些故事是让学生对“感悟”有个初步的感知。

2. 每日一思

在一定时段里(约2--3个星期)再读哲理故事。

这个时段里我们每天推出一个新的哲理故事,只是这些哲理故事只有现象或者事件的描述,都是不带或者掐去“分析和结论”的。我们要求学生读后想一想,加上自己的分析和结论。

例如:

故事四

分蕃茄

小学生的数学课,教师经常用实物举例法为学生们讲解。有一次,在学习不能整除的除法时,老师出题举例说“现在有10个蕃茄,把它们平均分给7个人,该怎么分呢?”

这时.一个男孩站起来回答:“可以先把蕃茄做成蕃茄酱再分。”

故事五

石  头  记

(台湾)陈克华

想出去走走,只是走走。我一直催促着自己说:出去走走,出去走走。理由太多:天气这么好,肉体这么长期萎顿,而心灵这么长久封闭……

那儿有一片美好的沙滩,应该很少人能忍受住处的不远就是一片原始丰饶的沙滩而不想出去走走的吧。而那儿只有石头,其实……我走到那里自问:不错,只有石头,有什么好?除了石头,还有那些一堆一堆从秀姑峦溪的中上游随着溪水冲刷至出海口的大批垃圾。

雨后的石滩,每一块鹅卵石的花纹都被阴暗的天光和潮湿的雨水打上了亮光蜡,美得出奇,令人爱不释手,我捡起一个,再捡起一个,右手一个,左手一个,这样的唾手可得,激起我对美的获取的无限贪欲--直到我发觉石头的重量已使我不胜重荷,乏力地捧着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美石的手,已然酸麻不堪。

一定要让学生读后想一想,这是我们培养悟性的关键。

在学生思考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他们一点点启发。但绝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

比如:故事四中小男孩说的是分番茄,那么只限于“分番茄”吗?故事五中讲的“石头”就只是石头吗?

对于故事四,可能有学生会回答也可以“分梨子”。

对于故事五,可能有学生回答也可以是“金子”

刚开始的时候也许他们想得比较肤浅,甚至可笑,不要紧,只要有开始,然后坚持下去,想,必有所得,想,必有所获,坚持下去,必大有好处,而这好处绝不仅仅是反映在写作上。

第三步就是在学生迷茫的时候给予点拨。

佛教禅宗最讲究“悟”,禅宗祖师会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人,透过自身修证,从日常生活中参究真理,直到最后悟道。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法。

让我们欣赏几个禅宗故事:

故事六

放  下

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师兄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

  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师弟继续前进。

  师弟跟在师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悦,但他默不作声。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对师兄说:“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亲近女色,你今天为什么要背那个女人过河呢?”

“呀!你说的是那个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现在还挂在心上?”

相比之下,师兄要比师弟悟性高得多,在他心里放下的恐怕不只是“美丽的少女”,而是更多更多。而师弟只记住了“戒律”的条文,完全没有领悟佛法的真谛。

故事七

先把你的杯子空掉

  

有一天,一位在大学里教授禅学的教授来请教南隐禅师,什么是禅。

南隐禅师以茶相待。他将水注入来宾的杯中。杯子满了,南隐禅师好像没有发觉,他继续往杯子里注水。

望着茶水溢出杯来,满桌都是,教授忙着用纸巾拭水,并对南隐禅师说:“杯子满了,茶水已经漫出来了,禅师不要再倒了。”

南隐禅师停下来。

“你就像这杯子,”他微笑着说:“你的头脑里装满了你对禅的看法和想法,却来问我。如果你想让我说如何是禅,你得先把自己的杯子空出来啊。”

南隐禅师无疑是教人的高手,他用“杯子”和“水”来打比方,启发教授要想学到点什么首先应该怎么做。

故事八

一樵夫,上山砍柴,不慎跌下山崖,危急之际,他拉住了半山腰处一根横出的树干,人吊在半空,但崖壁光秃且高,爬不回去,而下面是崖谷。樵夫正不知如何是好,一老僧路过,给了他一个指点,说:“放!”

“放”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吗?放手就一定能活命吗?比较“放”与“不放”你觉得哪个好一点?从故事中我们受到什么启发?

教师应该适时地给学生一点启发和引导,只是不要说得太急,太透。一定要在学生充分思考之后仍不得要领的时候讲,要在学生最想知道的时候讲;要讲得半透不透,留有余地,要像故事里的禅师那样,循循善诱。老师可在三个方面进行启发和引导:

1. 多想“怎么样”。当我们看到一种现象的时候多想几个“怎么样”,比如:一滴水不起眼,多了以后会怎么样,少了之后会怎么样。瓦特看到蒸汽将壶盖冲起,就想蒸汽多了会怎么样,于是发明了蒸汽机。少了呢?荀子看到小河里的水,就想到“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愚公面对两座大山,别人都认为没法办,可他要与家人“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他想到了坚持下去会“怎么样”:“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前面故事一里的老头也是多想了几个“怎么样”故能逍遥自在,安度晚年。在变中思考,会使我们思路打开,眼界大开。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都是这样思考的结果。

2.多想“ 为什么”。当我们看到一种现象的时候多想几个“为什么”,比如故事三里说到的亚历山大和买猫的“同事”都是多想了几个“为什么”。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也在不断地问“为什么”。 有人曾问过爱迪生“你发明电灯,经历了1600次的失败,怎么能坚持不断试下去的”。爱迪生不认为是失败,却认为是成功,这是为什么呢?他说“这1600多次的试验证明了1600种方案行不通,让我知道了1600中东西不适合做灯丝,这也是一种成功。”他运用了反向思维。

3. 多想“是什么”。当我们看到一种现象的时候多想几个“是什么”。比如故事七里说的“杯子”和“水”只是“杯子”和“水”吗?伊索寓言《狼和小羊》中的狼和小羊,就只是“狼”和“小羊”吗?他们还可以是什么?故事六里和尚师兄放下的只是“美丽的少女”吗?她还可以是什么?由“看什么是什么”,到“看什么不只是什么”,是认识的提高,是感悟的加深。

请读:

威灵顿将军与蜘蛛结网的故事

在拿破仑帝国时期,法兰西与欧洲发生了连绵数年的大规模战争,拿破仑大军横扫整个欧洲战场,迫使其余欧洲国家结成欧洲同盟,共同对付拿破仑。当时,指挥同盟军的是威灵顿将军。

威灵顿指挥的同盟大军在拿破仑面前一败再败。在一次大决战中,同盟军再次遭受惨重的失败。威灵顿杀出一条血路,率领小股军队冲破包围,逃到一个山庄。在那里,威灵顿疲惫不堪,想到今天的惨败,顿时悲从心来,想自杀--一死了之。

正在愁容满面、痛恨不已时,威灵顿发现墙角有一只蜘蛛在结网。也许是因为丝线太柔嫩,刚刚拉到墙角一边的丝线,经风一吹便断了。蜘蛛又重新忙了起来,但新的网还是没有结成。

威灵顿望着这只失败的蜘蛛,不禁又想起自己的失败,更加唏嘘不已,多了几份悲凉。但蜘蛛并没有放弃,它又开始了第三次。威灵顿静静地看着,心想:蜘蛛啊,别费心思了,你是不会成功的。蜘蛛的这次努力依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它丝毫没有放弃的意思,又开始了新的忙碌。它就这样来回忙碌着。

蜘蛛已经失败六次。“该放弃了吧?”威尔顿感动地想。但是蜘蛛没有,它仍旧在原处,不慌不忙地吐出丝,然后爬向另一头。第七次,蜘蛛网终于结成了!小蜘蛛像国王一样护着它的网。

威灵顿看到这一切,不禁流下了热泪,他为蜘蛛的越挫越勇、永不放弃的精神而深深地感动了。他朝蜘蛛深深地鞠了一躬,迅速地走了出去。

威灵顿走出了悲痛与失败的阴影。他奋勇而起,激励士气,迅速集结被冲垮的部队,终于在滑铁卢一战,大败拿破仑,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在威灵顿眼中看到的不是蜘蛛结网而是一个屡败屡战最终取得胜利的将军。他悟出了每一次失败与挫折都会使一个勇敢的人更加坚定。他悟出了失败会让人发愤图强,经历了失败的痛苦,我们才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才能感受到了自己真正的力量。

牛顿说过:如果你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怎样获得成功,他会告你说,跌倒了爬起来,这就是成功。

孺子驱鸡

孺子驱鸡者,急则惊,缓则滞。方其北,遽要之,则折而过南 ;方其南也,遽要之,则折而过北。迫则飞,疏则放。志闲则比之,流缓而不安则食之。不驱之驱,驱之至者也,志安则循路而入门。

译文:

一个在那里赶鸡的书呆子。他追得急了,鸡受惊乱窜;赶得慢了,鸡又停住观望。鸡刚要向北,他突然拦截,鸡便掉头跑到南边去了。鸡刚要往南,他又一拦,鸡又回身向北跑去。当他迫近时,鸡就扑打着翅膀飞去,当他远离时,鸡又漫不经心地随意走动。应该是在鸡安闲的时候,接近它。当鸡徘徊不定,神情不安时,用食物去喂它。不要硬赶而去诱引,才是赶鸡的最好方法,鸡安详不惊,自己就会顺路回家。

会读的看门道,不会读的看热闹,治国者睹孺子之驱鸡而见御民之术。

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留心皆可悟,庖丁解牛而见养生之道,郭橐驼种树而见教育之道,威灵顿见蜘蛛织网悟胜负之道……所有的高人都在教我们这样去悟!

我们可以从一幅书画作品中悟,我们可以从一个相声小品中悟,我们可以从一种自然现象中悟,我们可以从一种生活习惯中悟……由不悟到渐悟,由渐悟到顿悟,终成悟中高人。

让哲言助我们思考和感悟

哲理是关于宇宙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含有哲理的名言警句是哲人思考的结晶,读这些哲言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和感悟。比如:

孤独是摆脱不良交际的一剂良药

任何得到都是以失去为代价

在一条不适合自己的路上奔波,就如同穿上一双不合脚的鞋.

走得太急会错过最美的风景

不是每一次努力都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经过努力。

越是成熟的稻穗,越懂得弯腰。

天使之所以会飞,是因为她们把自己看得很轻。

人生如果错了方向,止步就是进步。悬崖勒马,为时未晚;船到江心,补漏已迟。

如果才华是一把刀,那么勤奋就是磨刀石

骄傲,是断了引线的风筝,稍纵即逝;自卑,是剪了双翼的飞鸟,难上青天。

为养成多思的习惯,可鼓励学生将自己零星断续的思考写成“断想”记录下来。比如我对快乐的思考:

快乐是给爱美的人准备的,美是给会欣赏的人准备的。世界上不缺乏美的东西,缺乏发现美的眼睛;世界上不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而缺乏爱美的心灵。 

快乐来自宽厚的宅心。心放宽一分,快乐就多一分;心放宽十分,快乐就多十分。 

乐于把自己的快乐分给别人的人,他的快乐就绵长、久远。

助人乐者自乐。

快乐是和煦的阳光,快乐是新鲜的空气,朋友,快快打开门窗让快乐进来! 

快乐有时是一个调皮的小孩,他跟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寻找快乐的过程是甜蜜的、幸福的。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只要追寻,我们总能赶上春天。

你喜欢玫瑰,就不能只喜欢它的花不喜欢它的刺,否则你就不是真的喜欢玫瑰,因为没有了刺,玫瑰就不再是玫瑰;你喜欢鱼,就要喜欢水,因为离开了水的鱼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鱼,它只是盘中的佳肴。

天覆盖着我们,地承载着我们,天地于我们有恩,我们应该谢天谢地。我们不能在刮风下雨的时候怨天,我们不能在地塌地陷的时候怨地。应该多想一想我们为天地做了什么。懂得感恩的人是快乐的人。

快乐之门不会对追求者紧闭,它常常是虚掩的,只需我们轻轻一推。

快乐不难,难的是清除烦恼;清除烦恼不难,难的是不自寻烦恼。一个人如果不自寻烦恼,他的烦恼就少了百分之八十,而快乐会多许多倍。 

什么叫自寻烦恼 ?自寻烦恼就是在孔雀开屏的时候转到孔雀的屁股后面看。当然这样欣赏孔雀的人不多,但这样处理事情的人却不少。

这些零星的思考不深刻不系统,但渐渐积累的多了,自己对快乐的认识也就深了,而悟性就是在这样的不知不觉中提高的。

悟性高的人认识深刻,分析透彻,见解独到,构思巧妙。

请看:

月亮也曾是个贼

   周志鹏

月亮曾被无数文人墨客赞美过。月亮明亮柔和,的确很美。但这光却不是它自己的,而是从太阳哪儿“偷”来的。

月亮从未自己发过光。

不错,月亮也曾是个“贼”,但人们并不恨它,嫌它,怨它欺世盗名,反而爱它,重它,写文章来赞美它。李太白“举杯邀明月”,苏东坡“把酒问青天”;边防战士思乡时也唱“十五的月亮”……难道人们真伪不分吗?

其实月亮的美在于它不仅仅充当了“反光镜”的角色。

阳光热烈、耀眼,充满阳刚之气,而月亮把它变得含蓄,皎洁,充满温柔。于是人们便称之为“月光”,而不是什么“反射的阳光”。只有这月光,才会使太白“疑是地上霜”,如果换了“举头望太阳”,它是绝不会产生“低头思故乡”的情怀,月光有了阳光不可代替的价值,月光的地位也便得到了认可。

把别人的东西拿来赋予它新的特点,这东西也就成了自己的了。所以月亮不是贼。

我曾想,如果我对一个美国人提起茶道和围棋,他会以为我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

我们已被别人拿走了许多,现在该是我们学习月亮的时候了。

月亮人人都见过,可谁能把它和“贼”联系到一起?又有谁会把它和改革开放联系到一起?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认识之深悟性之高了。

 

 

汤久长

【玩转作文之六玩转作文之六--悟性的培养 作文指导】相关文章:

玩转作文之十九--选好着力点 作文指导08-27

话题作文的立意篇理解话题(之六)(网友来稿)09-28

一材多用烛之武和荆轲(作文指导)09-08

秋之美写景作文12-19

自然之韵叙事作文01-13

为政以德之德作文07-05

写景的作文:冬之韵02-17

春之韵写景作文10-06

春之颂写景作文11-15

诗歌翻译之释字诀(高考复习指导)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