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想到王小波
闲来又把《万寿寺》拿来翻了几页,想到王小波辞世已有3年多了。
97年的某春日下午,我在图书馆里光明日报的新闻栏中看到王小波猝然离去的消息,便出来给远在国内的女朋友打电话。王小波是我们两人一起读过的3位中国作家之一,另二位分别是阿城与王朔。所谓一起读过,意思是把一本书摊开,轮流读上一段(当然,我费的口舌总是略多),或是两人都不作声默默地看,翻页。这种阅读方式使王小波成为对我们具有私人性意义的“非一般”作家。
这世界总是如此。王小波的身后热闹非凡,许多人在道听途说之后火速找来他的××时代,杂文随笔,翻阅之后慨叹一番天妒英才,竟成绝响,并且不遗馀力地为把王小波“炒”得更热而添柴鼓风。王小波在生前的最后几年内已颇有名气,但还远不及死后哀荣来得汹涌澎湃。我比较讨厌的是这种人,他们甚至是在97年以后才开始读王小波,他们的阅读行为是一种对时尚亦步亦趋的虚荣。现在,差不多的情形又在卫慧身上重现。我并无诅咒卫小姐短寿的险恶居心,而且“宝贝一出,谁与争锋?”也许正是卫慧的终极关怀。我只是感慨于众多跟风高手的身法之快捷,心思之灵巧。评判一个艺术创作者,需要对他(她)的长期关注和深入了解,而非一旦某人某作风生云涌,立即以专家之角度立场或激赏或痛骂,或引为同道,或视之宿敌。
我初读王小波是93年左右,单行本的《革命时期的爱情》。巧合的是,当时还在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时会拿起来随意看几分钟,好像服一两片药的感觉。我的理论是要么读非常好的小说,要么读臭不可闻之作,两者的共同效果是会激起我的写作灵感和欲望。前者使人要努力做得更好,后者教我相信无论如何不会比这更糟。
王小波无疑是属于前者之列,但在他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不大为人重视的《万寿寺》,可以从中汲取到许多营养,特别是他的语言风格体现出现代书面汉语的真正美感。而王小波的坦承“师门”更是深得我心。他郑重地向王道乾等老一辈翻译家致敬,感激他们在创造美的汉语方面的非凡贡献。这应该是无数读者都必须表达的心声。被王朔称为文字“有时彷佛出自上帝之手”的作家,也是我为之倾倒的孙甘露亦曾专门撰文谈及此节。这样说或许有些过头,但绝对有道理--几十年来,汉语最优美的文学作品可能是那些翻译成中文的外国文学。像王道乾译的杜拉斯的《情人》,噢,绝对的经典,你只能叹服的份儿,心里或会跳出个荒唐念头:恐怕法文原版的也不会这样美妙。
当然,我这样说是会遭到嘲笑的,骄傲的法国人更要光火,一个只会讲“Bonjour”的家夥居然敢谈论伟大的法兰西文学?然而,那些以精美汉字出现的《追忆逝水年华》、《爱的荒漠》、《暗店街》……真的令人充满热爱和敬畏。有次在网上,一位叫“岂不痛哉”的老兄说在世界上有些人会因他们的共同爱好而建立起一个秘密组织,这是个好主意,教人想起博尔赫斯的世界代表大会。我们就可以联合起来,并且在这个无限大的小圈子当中,将永远给王小波保留他的位置。
新浪文教
【想到王小波】相关文章:
中考作文《没想到,真没想到》07-19
读《养花》所想到的02-20
没想到真没想到初二作文05-07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10-01
《想别人没想到的》说课稿07-09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06-23
《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案09-20
王小波小说有一种自由的品性05-25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08-01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