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促进师生互动激活语文课堂
促进师生互动 激活语文课堂
摘要: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语文课堂的教学现状需要改变。那么,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教师应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语文课堂中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讨论,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能力,有利于多学科的交融、整合和发展。同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价值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平等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全面性原则。可以采用这些方法:探寻根源法、缺口遗留法、思维扩散法、总结提高法和形式多样法。
关键词:互动 新型的语文教师 原则 方法
在当今的高中语文课堂中,我们会发现两个极端:一种是教师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自问自答”,台下鸦雀无声;另一种是教师在台上扯着嗓门和学生“互动”,好不热闹。那么,如何给课堂注入活力,让语文课充满魅力呢?
我认为,首先,应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使之成为与时俱进具有自身特色的一代新人。因为教师既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也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所以推进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加速培养适合新课程教学需要的语文教师。面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不少教师缺少自主整合教材的意识,缺乏敢于扬弃和创造性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勇气。这表现在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或照本宣科式地转述教材编者的话语和标准答案,或抛开教材的新体例,依然按照语音、文字、词句、段落、文意分析等陈旧的教学模式,来讲授新教材中风格各异的课文,用传统老路子套用新教材。应该如何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这是摆在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新课题。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对教材文本内容的理解,不能只是机械地将教材编者对文本的解读原样转述给学生,而应将自己对教材的个性理解,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并启发学生对具体的教材进行个性的多元解读;二是对于教材中预设的教学内容和过程,教师不能不加选择地“拿来”,而应根据学生实际的基础能力、情感体验、兴趣爱好等,由师生共同选择学习内容,灵活设计学习过程,创造性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三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可以进行大胆的合理的舍弃,适当开发和利用具有时代特征又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语文课程资源。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教师往往会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更有不少教师把课堂教学营造师生热烈互动、竞相发言的氛围当成了目标,问题提出后,一声令下,学生一哄而上。课堂上人声鼎沸,只见合作互动,不见自主感悟的现象较为普遍。语文学习的规律证明,并不是任何一篇课文都需要合作学习,对于具体的文本,学生只有经历了阅读时个体的、自主的深层探究过程,才会有交流探讨时灵性观点的闪现或撞击。新课程提倡“合作”与“探究”,不是指单纯地营造众口抢答式的“合作”游戏,或是刻意引领学生进行“是”与“非”式的浮躁“探究”,而应以学生的“自主”为立足点,是否需要“合作”,要因什么课文,都一律采用“合作、互动”,是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念的误解。因此,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新型的语文教师。
新型的语文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过程,将先进的理念转化为语文教育行为。他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先进的理念,最终是为了实现“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教育改革目标。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就强调要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在具体教学过程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里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的“思考、领悟”方面就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美国教育学会也说:“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其他任务的内在动力,即教员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语文讨论正是适应这一要求。新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①。讨论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思考,积极探索、讨论,从而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也就让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主体。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能力。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二条中说:“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激烈讨论,对知识进行整合、提取、概括和运用,也就相应地提高了语文应用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讨论,也就能判别和理解对错、善恶和美丑,实际上也就提高了审美的能力。有利于多学科的交融、整合和发展。在讨论的准备阶段,需要学生广泛涉猎知识,有时包括其他学科的知识,需要对这些多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分析思考和提取;在讨论的碰撞生发阶段,有时也要进行多学科的交融,才能更好地达到目标;在讨论结束后,对于遗留的问题,有时还需要进行多学科的整合,才能顺利解决。我认为应该在课堂上实施讨论的问题的原则有五个:
第一,价值性原则:价值性原则简单地说就是讨论的问题要有意义,值得讨论。价值性原则要求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既能给学生很好的智慧的启迪,也能给学生良好的情感熏陶和道德培养,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真实性原则:语文课讨论最忌作秀,流于形式,久而久之,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实性原则要求在问题面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去积极准备,搜集、分析、思考。遵守这一原则,讨论生发时,才能辩出思想的火花,从而精彩纷呈;总结提升时,才能真正给学生以知识的传授,情感道德的培养;结束留缺时,才能给学生良好的推动力。
第三,平等性原则:语文课讨论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平等。只有平等,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讨论”和“对话”,才能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才能让“讨论”纵深发展,才能让“讨论”秩序井然地进行。讨论最忌“蛮横无理”,甚至是人身攻击。强调平等性原则,能够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交往能力,还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第四,开放性原则: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②。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课要遵循开放性原则。作为语文“实践活动”之一的讨论更是要求如此。一方面,范围要广,涉猎古今中外,接触科内科外;另一方面,要强调“持续生成与转化”“建构与提升”的开放。因为真正意义上的优秀的讨论不是“圈套式”的、“陷阱式”的教学,而是一个旧知与新知“螺旋上升”和发散生成的过程,对“真知”“真理”的探究讨论不一定能一步到位,同时,教师的知识与能力也不一定能完成“最终裁决者”的任务,所以,语文课讨论要遵循和强调开放和生成的原则。这种开放性实际上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甚至还能促进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此外,开放还要求讨论的形式要多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五,全面性原则: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③。这就要求语文课的讨论要遵循全面性原则。一方面,讨论的“选题”要难易适中,能照顾到最广大的学生,同时,又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最广大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能较好地培养学教师对部分学生可进行引导、启迪,从而让“全面性原则”落到实处,让每一位学生都投入进去。
实施讨论的方法也有五种:
一、探寻根源法
探寻根源法是引导学生让讨论的问题一步一步走向深入,追根究底,从而在讨论中真正把问题解决。这样,能使所学知识系统扎实,甚至还能学到探究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教师精心选题,精心设计,让讨论由此问题向陌生的彼问题追根究底一步一步深入,当然,也可以把讨论的复杂问题细分成有梯度的一个个小问题,形成一种追根究底的系列。它也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搜集相关的有用信息,精心思考,深入探究,这样才能让讨论进行得精彩而又深入。在讨论中,教师要适时地予以引导、点拨,从而有利于讨论顺利地进行。
例如,在理解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关系时,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讨论问题:--怎样理解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
--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究竟是出于真心,还是虚情假意?
--三十多年前,周朴园与侍萍究竟是什么关系?
--既然周朴园是爱侍萍的,为什么侍萍又被逼出门?
--周朴园认出侍萍后,为什么如此紧张?
--周朴园用金钱弥补罪过,说明什么?
这样追问式的讨论就能较好地让学生真正理解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也能更深刻地理解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缺口遗留法
讨论,顾名思义是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一般而言,“真理”是越辩越明。但有时讨论会让人产生越来越多的疑问,新问题会层出不穷,真有点“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了。这就是辩出问题,辩出缺口,是讨论的一种很好的境界。例如,刘兰芝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求婚,甚至有身份有地位的太守也探问“花讯”呢?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虽然学生精心准备,但讨论中仍缺口不断,譬如:1、女子三从四德的枷锁始于什么背景下?
2、同样是再婚女子,甚至是作为儿媳妇的杨玉环怎么会得到“三千宠爱在一身”的荣华富贵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真挚爱情?
3、女子的贞操究竟价值几何?
这里每一个“缺口”本身都是一个较复杂的研究课题,不是一堂讨论课所能很好地承载的。缺口遗留法实际上又给了学生学习前进的动力。
三、思维扩散法
讨论本身就是强调个性的理解、智慧的碰撞和思想的磨擦,因而注重视野的拓展,思维的开放。思维扩散法就能很好地符合这一要求。例如,对于“哈姆莱特到底是个怎样的王子”这个问题,学生经过讨论生发了以下几种说法:
1、 忧郁的王子
2、 思想上的巨人
3、 行动上的矮子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思维扩散法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也让新课程的理念落到了实处。
四、总结提高法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注重教师的主导性。一堂讨论课,虽然学生在课前精心准备,积极思考分析,在讨论中也能进行思想的碰撞,进行知识的重组整合,但由于其知识的储备欠丰富、人生的阅历欠富有和思维的能力欠缜密等,导致一堂讨论课需要教师的总结,而且更重要的还需要教师能把认识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去把握。这样,才能让学生学有所获、论有所得,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乘胜追击”,从而攻克知识的更大难关和拓展学习的更广阔的根据地。
五、形式多样法
语文课讨论可采取千变万化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里要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在一定的程度上说语文课的讨论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而且,有时形式的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相同。
在班级可采取同桌讨论,小组讨论,男女辩论,师生辩论;还可以班级间辩论,校际间辩论,甚至还可以礼堂辩论,野外讨论,手机讨论,电视上辩论,等等。这多样的形式可带给学生不同的乐趣,从而产生持久的驱动力。
总之,在新课改日益发展的今天,语文课讨论的现状应很好地加以改变,应让讨论能有序、高效地进行,从而让语文课堂生机勃勃,语文教学魅力四射。
【参考书目】
①《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第5页
②《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第114页
③《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第119页
彭静芬
【促进师生互动激活语文课堂】相关文章:
语文课堂教案09-28
师生情叙事作文10-02
师生之间初中作文02-26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02-25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07-05
语文课堂教学总结05-13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06-18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05-15
语文课堂教学总结05-22
健康促进工作总结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