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雨霖铃》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1)导入: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听过这么一句话:“凡有井水饮处,必能歌柳词。”这个柳词啊,指的就是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词。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词--《雨霖铃》,让我们一同感受词中的意蕴和情感吧!
(2)读,感受雨霖铃
学生打开课本,自主诵读,要求学生在诵读的时候,注意词表现情感的地方,用笔标注出来,并感受词的意境。
(3)品,品味雨霖铃
1)请同学通过仔细的阅读,要求学生寻找本词写了哪些意象。
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杨柳岸、晓风、残月。
2)仔细分析,这些意象点明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惆怅伤感的离别之情。
3)通过本词写得意象和情感,看看哪些内容是直接点明的?在这里,教师先讲一个范例,“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直接点明了“念去去”,然后用三样景物来烘托,说出了远别的离情。同学们再在文中找一下有着类似表达效果的句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先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紧接着就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是超越了古今所有人的。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酒醒何处”写出了离别之苦,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样意象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来烘托在清秋节伤离别的感情,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4)刚刚让同学们找的句子都是柳永的最喜欢的一种写作手法--点染。诗歌中的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作用:先点明情感内涵,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使得情与景直接交融,即事言情,情由景生,抒情与叙事相结合,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点染是画家手法,有些处加点,有些处渲染。这里借来指有些处点明,有些处烘托,点明后用景物来烘托,更有意味。
教师现在对以上几个句子再进一步的分析: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点明“去去”,就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样景物来烘托,衬出远别的离情。接下去说:“多情自古仿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里点明“仿离别”,用“冷落清秋节”来渲染,再衬上多情,更觉难堪,所以说“更那堪”。这是一重渲染。再有这句点明在冷落的清秋节伤离别,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样东西构成一种凄清的意境,来烘托在清秋节伤离别的感情。这是又一重渲染。这里有两重渲染,显得感情的色彩更浓重。这样,先点明,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
5)作者除了使用“点”“染”的方式来进行描写情感之外,还使用了哪些表现方式?请分别说明。先进行个人分析,再进行小组交流总结。
除了“点”“染”手法外,还有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借景抒情: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宋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
“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
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
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
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
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
“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白描手法:本词白描手法相当好。刻画人物神态,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临别时千言万语,竟无从说起。几笔勾勒,传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时那一刹那,内心世界相当丰富。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托物言情,展现情思:捕捉了月西沉、天将晓的情景;杨柳岸使人联想到折柳赠别的习俗,依依杨柳,绵绵别情。
(4)总结,小组交流这节课的学习体会和启示。
陈娴
【《雨霖铃》教学设计 (高一必修一)】相关文章:
雨霖铃教学反思09-02
《雨霖铃》教学反思09-13
《雨霖铃》教案 (苏教版高二必修四)10-08
《雨霖铃》教案02-28
《雨霖铃》教案设计模板09-08
柳永《雨霖铃》赏析09-09
《雨霖铃》优秀教案06-08
《雨霖铃》教案优秀02-25
雨霖铃教案(精选16篇)10-05
《雨霖铃》教案15篇(优秀)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