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文版七下新课文《河中石兽》复习提纲(答案)
《27河中石兽》复习提纲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尊石兽一起陷入水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搜寻石兽,竟然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客观事物的原理。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颠倒了;在河底寻找,不更加颠倒吗?”照他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
这么说来,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道其中第二点的多了,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____集。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__代_____、_____家,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所以死后谥号“文达”。作品有《纪文达公遗集》《阅微草堂笔记》等。曾任四库全书馆总纂官,纂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 《阅微草堂笔记》为____朝短篇____,《河中石兽》选自其中_______,作者_______,他编撰的《________》被称为文化史上的 “万里长城”。
2、解释句中加点词
河干 山门圮于河 沉焉 阅十余岁 棹数小舟 曳铁钯 设帐寺中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 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 可据理 臆断 欤
3、译句 (1)山门圮于河 (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3)尔辈不能究物理。
(4)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5)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遂反溯流逆上矣
4、写出文中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①耳 ②物理 ③并 ④阅 ⑤是 ⑥盖 ⑦但
5、特殊句式:
(1)省略句:①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②求之(于)地中 ③果得(之)于数里外
(2)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
(3)倒装句:①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句) ②果得于数里外(状语后置句)
6、一词多义
(1)去: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西蜀之去南海( )
(2)为: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3)临:①一寺临河干( )②东临碣石( )
7、通假字:曳铁钯( )
8、词类活用:棹数小舟( )
9、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二、内容理解
1、为什么‘讲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尔‘河老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2、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这句话是针对什么人说的?分别说说他们“颠”在何处。
3. 为寻得石兽,老河兵是如何推理的?
4.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5、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6、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7、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一、1(2) 清 志怪小说 纪昀 四库全书
二、1.“讲学者”凭借书本知识,缺乏实际经验,认为石狮会沉入原来的水下,因为“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然而“河老兵”因为常年和河水打交道,深谙其中道理,并且最终“果得于数里外”,进一步证明了他是正确的。这正如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僧人和讲学家。 僧人按照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 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理论,认为石兽是逐渐被河中的沙埋沉了。
3.他认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以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4.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地作出判断。
5、“湮于沙下,渐沉渐深”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求之于上流”
6、议论,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其一,
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7、讲学家的“笑 ”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一、1(2) 清 志怪小说 纪昀 四库全书
二、1.“讲学者”凭借书本知识,缺乏实际经验,认为石狮会沉入原来的水下,因为“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然而“河老兵”因为常年和河水打交道,深谙其中道理,并且最终“果得于数里外”,进一步证明了他是正确的。这正如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僧人和讲学家。 僧人按照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 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理论,认为石兽是逐渐被河中的沙埋沉了。
3.他认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以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4.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地作出判断。
5、“湮于沙下,渐沉渐深”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求之于上流”
6、议论,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其一,
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7、讲学家的“笑 ”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一、1(2) 清 志怪小说 纪昀 四库全书
二、1.“讲学者”凭借书本知识,缺乏实际经验,认为石狮会沉入原来的水下,因为“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然而“河老兵”因为常年和河水打交道,深谙其中道理,并且最终“果得于数里外”,进一步证明了他是正确的。这正如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僧人和讲学家。 僧人按照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 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理论,认为石兽是逐渐被河中的沙埋沉了。
3.他认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以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4.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地作出判断。
5、“湮于沙下,渐沉渐深”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求之于上流”
6、议论,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其一,
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7、讲学家的“笑 ”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宛良
【语文版七下新课文《河中石兽》复习提纲(答案)】相关文章:
《河中石兽》教案11-21
河中石兽教案05-27
《河中石兽》教学反思08-07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06-25
24河中石兽教案05-07
(经典)《河中石兽》教案15篇09-25
河中石兽教案设计通用01-24
河中石兽读后感10-09
课文《搭石》教学反思09-24
课文《搭石》优秀教案设计范文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