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教学设计(高一必修四)

时间:2022-04-14 11:53:5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睢宁县中学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高一语文学科中心备课教案(二次)

日    期 2014年4月 主备人 陈 松 桂 审核人

课题名称 《寡人之于国也》 课  型 新 授 课 课  时 共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3.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学法指导】 梳理、点拨。

【导学过程】(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程序,问题等) 三次备课(个案补充)

预习导学:(时间:10分钟)

1、 划分段落。

2、 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3、 细读课文。 

课中合作探究:(时间:125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是劝说君王实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借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内容。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教师适当补充: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三、时代背景介绍:《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 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 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 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 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 束:文王关爱百姓,百 姓爱 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四、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各自朗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文意。

2、.找出文章的三个关键句子,理清结构。

3、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师适当作朗读提示。

[教学步骤]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提问: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如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来背诵,合书回答。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师作朗读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河东凶亦然”中“亦”要重读,起强调作用;最后“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因 “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以,应采取学生广泛讨论、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师稍作点拨分析)

(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选一名代表发言。各组同学可随时发表不同意见)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的政策虽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教师作朗读提示: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要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当梁惠王进了圈套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这句话语气应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读语气。

教师范读本段,学生朗读、背诵。

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提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学生看课文,思考)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三组排比句。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提问: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提问: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明确: 1、 对比   “ 狗彘食人食”与“涂有饿莩               

2、 比喻   “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与“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

如果我们有了合理的措施、合理的态度,那么正如最后一句所说:“斯天下之民至焉。”

教师作朗读提示:第三部分的排比、对偶句式较多,因此,要把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读出来。且注意最后一段中“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背诵。(教师带领学生以排偶句为重点,集体背诵。)

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所讲内容,概括本文写作特点,进一步指导学生背诵

1.结构严谨

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教师按此结构逐一提问,学生逐一诵读)

2.善用比喻(学生可诵读局部何比喻有关的部分)

3.气势充沛(学生诵读排比句式)

学生齐读(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做练习三。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文言知识,做课后练习,进行阅读训练,对全文进行小结。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加点词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1)树之以桑  (2)可以衣帛   (3)然而不王者     (4)王无罪岁    (5)既来之,则安之

2.句式

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异于……(4)未之有也

答案:1、(5)和例句是使动用法,其他使命词活用为动词。

2、(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     不曾有的事情。(宾语前置句)

三、一词多义(结合完成下面练习,在横线处解释词语)

1. 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  《六国论》    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o 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u 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shu 计算

2. 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鲁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径直

3. 发

百发百中    成语                                发射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                     出发

4. 兵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

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

草木皆兵   成语                                 士兵

5. 胜

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

此所谓战争胜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优美的

四、小结

课文所讲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和材料中讲的“仁者无敌”,强调的都是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不是吗?九八年,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没有冲垮我们,及其强大的金融风暴没有压倒我们,关键是我们有一个能够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中国共产党,我们的党是战无不胜的党。

五、布置作业

1.预习《劝学》一课。

2.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惠王                对话                     孟子

      疑问(移民移粟)                                  设喻

       民不加多                                           

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设圈套)

      不可(走进圈套)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回答)

                                                                              施仁政的措施  (目的)                          斯天下之民至矣(民加多)

 

教学反思:

   

 

陈松桂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教学设计(高一必修四)】相关文章: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09-15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04-14

关于《寡人之于国也》的教案08-25

说课稿:《寡人之于国也》12-22

寡人之于国也(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寡人之于国也(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寡人之于国也(2)(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人教版必修3高一语文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学案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