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4-07-07 21:12:2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师中心稿)

武进东青中学  汤国忠

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师中心稿)

阅读就其本质来说,是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契合,它不是对文本的简单破译,而是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是读者通过阅读建构自己知识、精神、人格的过程。简而言之,阅读是读者将别人的“言”转化为“意”并内化为自己收获的过程。从这一点来说,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与文本产生碰撞、整合,内化,然后走出文本的过程。不用置疑,现行的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简化“过程”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 忽视概念的形成,压缩抽象和概括的过程;

2. 忽视结论的推导,掩盖归纳和演绎的过程;

3. 忽视思路的探寻,桎梏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4. 忽视方法的抉择,减短比较和分类的过程。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主体地位遭到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遭到削弱。教师用一般的程式代替了富于个体独特品格的认知过程,从而产生知识乏化,思维劣化,知识链与思维链的断裂。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有意识的、不失时机的、从多方面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阅读中的心理需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智力与能力的差异,它大体上包括五个方面,即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教师要着力培养。

一.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体现在智力活动的速度上,集中反映了语文学习中思维的概括程度。其在阅读中体现为有一定速度,能迅速抓住材料要点。

1.加强快速阅读训练,切实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初中学生一般的阅读速度,即每分钟现代文500字左右。而快速阅读则能大大加快阅读速度,它是利用视觉运动的规律,通过一定方法的训练,达到变声读为视读,以记忆快、理解快、阅读快为标准进行阅读的科学阅读活动,对于中学生来说,可以达到每分钟700字左右。现行教材大纲尽管没有明确提出要求,但在相关的练习中也提到了快速阅读,教师要认真阅读并掌握有关快速阅读的知识,把它用之于实践。操作上可分三步走:

(1)提出要求,明确目标。

(2)规定时间,快速阅读。

(3)到时检查,分析评判。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训练必须经常进行,单靠课堂几节课的训练是很难见效的,必须长久进行。现行教材的单元体系为快速阅读的训练提供了持久进行的可行性,每单元除精讲的一篇课文外,其余几篇都可以作为训练内容。

2.创设情境,推进学生阅读理解的速度,提高思维敏捷性。“所谓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语言描述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宁鸿彬语)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下,能比较容易地进入角色,思考问题就比较容易切入,这种思考是积极主动的,因而能推动阅读理解的速度。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有配乐法、重现法等。笔者在教学鲁彦的《听潮》时,让学生在“命运进行曲”中听课文朗读,看大海咆哮图,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大海的雄壮美。如何理解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我让学生走上讲台,通过表演重现“排”的动作,并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在重现中获得了顿悟。

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体现在善于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在阅读中反映出的目标是:理解所读内容的要点,在了解“是什么”和“怎么样”的基础上弄清“为什么”,善于概括归类。宁鸿彬老师在执教说明文《中国石拱桥》时,未把文章结构层次作为讲课重点,而是将讲课的内容设计为几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①课文只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是否是说中国的石拱桥有一部分类似赵州桥,一部分类似卢沟桥?(学生回答:不是。因为课文讲中国的石拱桥“千姿百态”。)②为什么只举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例子?(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规律性认识:说明的对象属于几种类别,一般情况下也相应只举几个例子。)③为什么只举这两个例子而不举其他例子?(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课文的两个例子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同时两例又各具特色。所举例子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这样的例子才算好例子。)宁老师的这课,注重引导学生读书后思考,把课文作为例子,获得规律性认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据此,笔者在执教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时,相继提出了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①课文中父亲的背影是怎样的?(这是一个较浅层次的发问。)②作者是怎样写的?(引导学生明白:写人可重点写好人物的肖像、动作)③作者为什么集中写父亲的背影?(引导学生掌握:最具有特征的、最动情的印象才是最佳的叙述视角。)

三.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体现在智力活动的灵活程度上,思维活动善于作出灵活合理的选择。它要求在阅读中,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重视运用迁移和渗透规律,启迪发散性思维,阅读主体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所读内容,进行智力与能力的迁移,学会举一反三。

1.重迁移的培养

目前的语文教材编排上仍然采用单元结构,教学操作上单元目标体现较为明显,这为知识的迁移提供了较强的操作可行性,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根据单元知识点和能力训练在整个知识体系网络和能力训练序列网络所担负的具体任务,可相应制定单元教学目标,这是知识迁移的“把手”。一般来说,讲读课文是例子,自读课文去迁移,讲读课文是“举一”,自读课文是“反三”。比如,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第二单元可确立单元目标如下:①尝试对文章进行整体感受;②养成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的习惯;③学习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④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⑤了解不同时期的学校生活,体会作者的感情。针对以上目标,目标①至⑤的落实可在第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传授方法,提出要求,在余下的几篇中让学生尝试运用。

当然迁移还可体现在“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在课内自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读的方法再课外阅读同类文章,读后总结规律性的东西。

2.进行发散训练

发散性思维以其独特性、变通性及流畅性使学生在阅读时获得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效果。教师要重视培养,它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教学《范进中举》时,不妨把它与《孔乙己》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把握人物形象、思想意蕴、语言风格的异同;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可围绕一个“骗”字,让学生的思维向围绕在皇帝周围的人辐射;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不仅仅让学生理解资本主义国家人与人的关系,再让学生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想法;教《蚊子和狮子》,可启发学生分别从蚊子和狮子的角度谈谈寓意……

实践证明,培养发散性思维,在知识方面可使学生触类旁通,在能力方面,思维发散越广,表现也越灵活。

四.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反映智力活动的独创程度,体现在思维活动新颖独特有意义的特点上。在阅读中表现为能比较、联想、发散和鉴别、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其中训练发散性思维、进行语言训练是培养思维独创性的重要途径。

1.发散性思维是让学生在思维的空白处拓展放飞。教学《扁鹊见蔡桓公》,针对“已逃秦矣”一句,可适时让学生谈谈想到了什么;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可让学生讲讲:散学了,小弗朗士怎样了?韩麦尔先生怎样了?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开放式的阅读训练,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表意见,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万不可用一个标准去随意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2.发展学生语言是培养学生思维独创性的保证。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准确完整的语言,就不能创造性地思维,学生语言的训练不是一种纯技能、知识的训练,理应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层面。阅读教学中要克服:

(1)重视“训”,轻视“练”。教师讲得太多,问得太碎,学生读得太少,写得太少,想得太少,说得太少。

(2)较为重视接受性的反复学习,轻视学生发现性的领悟、意会、体验、揣摩、顿悟。

(3)较为重视训练的逻辑性、连贯性,把语文教学看成是一种既定目的展开过程,教师与学生对于这种既定的目的保持一种被动性,轻视训练中教师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五.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个体对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论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作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一种个性品质,它能严格估计材料和检查思维过程,对学习活动起评价、调整和矫正作用。具体在阅读中,要求读者对作品能做出评价和鉴别。对此的培养,可从增强学生的批判性精神着手,鼓励学生质疑,为学生提供发表不同意见的时间和空间。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曾这么说过,语文课应该“让学生大胆地冲破迷信权威的思想牢笼,冲破盲从书本的思想牢笼,冲破膜拜师长的思想牢笼,冲破固执己见的思想牢笼!总之,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但提高语言表达技巧,而且养成善于质疑、勇于否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治学方法和人生态度。”这里道出了批判性思维的几个特征,即:不迷信权威,大胆挑剔;不迷信教科书,敢于质疑;尊重老师,更尊重真理;不墨守僵化,敢于说“不”。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这种思维。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如果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让学生找一找插图与原文有什么不相符合,学生是很容易会发现与原文中“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是不符的。同样的例子在《孔乙己》中也存在。笔者曾经用一篇自读课本上的《听取蛙声一片》来进行说明文的复习,在完成了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方法及语言后,让学生带着批判的思维找出文中值得商榷的地方,结果学生思维踊跃,还真的找出了不少……。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究竟有没有乐趣?作品的主题究竟是什么?与其把争议或某种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还不如放手让学生讨论,言之成理即可,如此,岂不是教学的真义?

当然,思维品质的五个层面并不呈现一种并列,在实际培养中其实是交互发展、互相促进的。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理应承担这一重任,因为它不仅能展示阅读过程,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效率,而且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09-16

发展学生语文创新思维初探(教师中心稿)10-02

科学类文章阅读教学再思考(教师中心稿)09-13

自读、质疑、探究式阅读教学初探(教师中心稿)07-11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教师中心稿)10-10

直奔中心阅读教学的尝试08-30

中学生早恋的思考与对策(教师中心稿)08-02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中心稿)04-27

思维品质--语言创新的前奏(网友来稿)07-09

谈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网友来稿)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