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八年级《孟子》下教案第16课时:卷九《万章章句上》五

时间:2022-04-14 11:44:1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八年级《孟子》下教案汇编第16课时:卷九《万章章句上》五--九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八年级《孟子》下教案汇编第16课时:卷九《万章章句上》五--九节

八年级《孟子》下教案汇编

第16课时:卷九《万章章句上》五--九节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1)能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

(2)了解孟子对“天意”与“民意”的看法,理解文中表达的“民本思想”。

2、过程与方法:熟读为主,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加强背诵。

3、情感与态度:感受中华传统教育的丰富内涵。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

教学难点 理解孟子表达的“民本思想”。

教学方式 熟读背诵、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兄之矣。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二、简介思想: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进步思想,强调“民”的社会地位。

三、合作感知: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多种朗读方式,使学生正确流利读懂文章,感知文意,体会内涵:  

  君权谁授? 按照一般传统的理解,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

授与的。这也就是孟子的学生万章的看法。 

  

可孟子却作出了与传统看法不一样的回答,认为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谁,而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 这个权力。 很明显,孟子是脚跨上下两个方面,一只脚跨在上天,有 “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另一只脚却跨在民间,有“民约论”的 味道。而他的论述,则正好是在这两方面寻求沟通的桥粱,寻找 “天意”与“民意”的结合点。所谓“究天人之际”,研究天与人的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探讨的核心问题,而孟子 在这里的

探讨,是从政治、君权的角度来进行的,也算是一个重 要的课题罢。 

   

事实上,孟子在这里的分析论述,与其说强调“天”的一方面,不如说强调“民”的一方面

更为贴切。就以他所分析的舜的情况来看,舜之所以最终“之中国,践天子位”,完全是因为“

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诓歌者,不诓歌尧之子而怄歌舜”。所以,与其说是“天授”,不如说是“民授”。他最后所引《太誓》上的两句话:“天视自我民 视,天听自我民听。”不也一方面说明了“天人之际”的密切联系, 另一方面说明了“天意”从根本上说还是来自“民意”吗?

  可见,孟子的政治学说里的确怎么也抹不掉“以民为本”的思想。

  君权谁授?

   从根本上来回答,是民授而不是神授、天授,当然更不是哪个个人所授,即便你是伟

大如尧,也没有那样大的权力。

四、朗读训练:

1、教师范读2、指名朗读3、分小组朗读4、集体朗读

五、背诵名言名句:

1、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2、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授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

3、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六、小结:

孟子的“民本思想”在今天的社会意义。

七、作业:

抄写、熟记、背诵文中一些名言名句。

 

陈有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八年级《孟子》下教案第16课时:卷九《万章章句上》五】相关文章:

海燕(第2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新课标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08-25

《爬山虎的脚第1课时》教案05-02

第16课《珍珠鸟》教案及教学反思12-16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03-10

初三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讲义教案01-15

在莫泊桑葬礼上的讲话(苏教版八年级下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孟子》两章教案03-03

利用传统文化教育学生(网友来稿)04-14

《孟子两章》教案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