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老树与故乡(羊城晚报校园达人堂作文范文)
老树与故乡
陈诺 广州市执信中学高一(11)班
小时候,听到家里的CD机传出“咿咿呀呀”的声音,我十分好奇,就问我爸那是什么。我爸告诉我,那是潮剧《新韩信》。那时的我大概还会听汕头话,但对于这部剧,是完全不懂的。我只觉得蓝猫比什么韩信有趣多了。
那时每年我都会回老家过春节,自然免不了又听“咿咿呀呀”的潮剧。不过对于我来说,最有趣的还是那棵老榕树。老树很大,不仅是年龄,体积也是。我爸说这树的历史很久了,久到他也说不清。老树的树干大概有半个课室粗,两个枝干向外生长,远远看过去就是个“丫”字形。
那时的我喜欢在树下玩,因为我感觉它就像一位慈祥、平静的老人注视着我。我也想过把树枝插进土里,不过爸爸说,这样是长不出树的,枝离开根,就会死。他还补了句我听不懂的话:“人没了根,精神就没了归宿。”
后来,我大了。初中时,我在读《古拉格群岛》,作者索尔仁尼琴记述了这么几种人:一群逃脱德国的战俘营,冒着死亡的危险逃回苏联的战俘;一个不顾老丈人劝阻,明知会被苏联送进劳改营,还是要回去的俄侨;与苏联战斗了一辈子却在纳粹入侵时请求回去对抗德国人的老将邓尼金。第一次读到他们的故事时,我笑他们傻。
后来的后来,也就是现在。现在我仍像以前那样,每年都回老家。可我发现,我在变,家乡也在变。那些画着传统故事,有着悠久历史的老房子,他们的主人搬去了更新更漂亮的房子;“咿咿呀呀”的潮剧踪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喧闹的流行歌;河水也不再是原来的样子,它越来越黑,散发着腐烂的臭味。只有老树没有变,它仍然像以前那样,静静地站在那,它下面多了根水泥柱支持,就像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静静地看着这些变化。这时的我,早已明白我爸那句“人没根”的意思。树根仍在,那人的根呢?对于我们来说,根不就是故乡吗?可是故乡变了,传统文化仿佛变成了不值钱的垃圾遭人唾弃。那些老房子,都是典型的潮汕民居啊,可是他们就这样被人遗弃了,像暴尸荒野的死者,等待着岁月的风干和侵蚀;而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吗?而故乡,之所以为精神的依托,不正是因为文化吗?
我们的根正在腐烂,正在遭到侵蚀。会不会有一天,我们的传统也会失传?它会不会也会因为无人继承,被人遗忘?故乡早已面目全非,如果文化也没了,那些在外的游子,又去哪里寻找“根”呢?人没了根,又能将精神依托到哪呢?我们会不会变成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我明白了《古拉格群岛》中的战俘,俄侨和老将;他们之所以千方百计想要回去,是因为俄罗斯有他们的语言、文化,是他们的根,是他们的故乡,他们精神唯一的支柱,依托!他们傻吗?不!因为他们明白“根”在哪儿。
那我呢?我的“根”,我的故乡,还是原来的面貌吗?那是故乡吗?不知道。只有老树,静静地站在那里。我也只有静静地站在他下面,才会回想起记忆中的家乡,印象中的人和事。
【教师点评】
《老树与故乡》这篇文章巧妙地以家乡的潮剧与老榕树开头,潮剧代表文化的根,深层次的;老树代表自然的根,是表层的。但小时候“我”不理解父亲“老树没有根会死;人没有根,精神没有归宿”这句话,所以我嘲笑《古拉格群岛》的战俘俄侨老将拼死回苏联的行为真傻。但随着年岁推移,故乡在改变,老树还在,潮剧民居消失不见了。作者才寻思出,如果文化没了,根没了,人的精神又何处依托?“我”明白了父亲的话,也明白了《古拉格群岛》中的人们回去是因为俄罗斯有他们的语言、文化,是他们的故乡、精神的支柱与归宿。
全文由我寻思故乡文化之根与《古拉格群岛》寻根故事双线结合,构思巧妙。文章点题到位,主题升华水到渠成!(广州市执信中学语文教师 何淑琴)
【非师点评】
作者只是一个高中学生,对故乡文化和情感的归属有很深的思考,对乡邦文化的消逝倍加痛心,值得许多成年人感到羞愧。除了细节的描述有些稚嫩,例如“我也想把树枝插到土里,爸爸说这样是长不出树的”,有过种植经验的人都知道只要方向没搞错,插枝应该可以把大部分树种活。另外虽然《古拉格群岛》是很少中学生能读的书,但是此书的价值,与其之所以获奖,似乎并不在于歌颂俄国人对故乡的强烈热爱,不如举其他书作为例证似乎靠谱一些。(中山大学文学博士 梁基永)
【老树与故乡(羊城晚报校园达人堂作文)】相关文章:
《老树故事》教案08-10
写景故乡作文03-25
写景故乡作文【经典】10-03
足球达人_小学生作文_记叙文03-25
故乡的天空初中作文06-27
实用的写景故乡作文04-15
写景故乡作文(实用)10-02
故乡的小河写景作文01-20
一堂有趣的课叙事作文12-20
故乡说课稿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