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考课外散文阅读的四步三法(论坛精华帖)
论坛精华帖:
/vbb/showthread.php?threadid=103
师大附中 朱诵玉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近几年的语文中考试题也逐渐向课外延伸,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近几年芜湖市中考语文试卷的结构比例来看,课内的“死”知识在逐年减少,而课外的“活”知识却逐年增加。换句话说,也就是由原先的专考学生机械记忆能力转而侧重检测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这种命题意图显然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也体现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对于中考试卷中出现的课外阅读题应怎样去解答呢?显然光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这一方面要靠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语文教师也可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解题的方法。这里我仅就课外散文阅读解题方法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供方家指正。
分析近几年芜湖市中考语文试卷,九八年课外阅读有一篇,为散文,九九年课外阅读有两篇,其中一篇为散文,二000年课外阅读有三篇,其中一篇为散文。再看这三篇散文,其后配置的习题均具有相当的难度,不易把握,难以解答。那么,如何在打牢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去掌握一些解题方法就显得重要了。我将之归纳为“四步三法”。
第一步:速读语段、把握内容
一般来说,学生拿到一篇散文语段,必须在尽量短的时间里阅读全文,了解语段大体内容,明白作者在文章里记了哪些事,写了哪些景,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总之,在第一遍速读全文后要有一个总体印象,对语段内容要有一个大致了解,以便更深入地研习语段,解答问题。
第二步:仔细品味、归纳中心
散文可分为多种,有叙事的,有抒情的,还有写景的;有叙事抒情的,也有借景抒情的等等,但不管哪种散文,一般都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要很好地解答问题,必须先归纳文章的中心,这对解答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往往一个语段后的问题有很多都是围绕中心而设置的,不把握文章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无法顺利地解题,有时还会解错题(具体分析见后文)。
第三步:浏览习题、留下印象。
这是在速读语段,弄清大体内容、归纳中心之后。为了能方便快捷地解答语段后的题目,应先将所有习题浏览一遍。这样做的好处有有二:一是可以粗略地了解有哪些问题需要解答,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在浏览习题的时候有时会激活语段中给你留下较深印象的某一点的记忆,而这个印象往往就是某道题的答案或答案来源,这样就大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速度。多次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第四步:再读语段、逐一解题
前三步为正确解题打下基础,但不是全部,而且单靠这三步是无法完成解题任务的。接下来要做的是再读语段、逐一解题。在了解语段内容、把握文章中心、浏览所有习题之后,我们对该语段已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印象了。有了这些前期工作,再解起题来也就容易得多了。
具体如何解题呢?我将之归纳为三种方法。现以芜湖市2000年中考语文第Ⅱ卷的课外散文阅读语段为例作一说明(该语段附录于本文后)。
一、寻找
寻找是解决某些问题的有效方法。什么是寻找呢?也就是对一些就某个句子提出来的诸如“××句的用意是什么” “××句是什么意思”、“××句有什么作用”等一类问题,常可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答案。如第1题和第4题。第1题是问画线句子“比喻的运用意在说明什么”。解答这一题,我们可以先将范围锁定在第一段,再从第一段中寻找答案。画线句子用了四个比喻:“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麦浪……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发现有这样的词--“逐渐”、“渐渐滋成”、“凝成”。这些词都表现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写某一特定事物,再者这四个比喻句所包含的内容也是写时令由春向夏过渡、夏天渐近的景象,因而本段第一句显然不是答案,不过我们可以在本段结尾找到“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积蓄,这时已酿成了一种磅礴之势”一句,这正是四个比喻句要说明的内容。第4题也可如此为之,兹不赘述。
二、变通
我们虽然可以从语段中直接找到某些问题的答案,但有时找到的内容如果照搬下来是不合适的,这就需要作相应的变通。如所引段第3题“概括第二段的段意”。第二段主要从色彩方面描绘夏季,并把它和春秋两季作对比。这里对比的运用显然是要突出夏季。突出夏季什么呢?当然不会是夏季的色彩。这里我们仍可找到一句重要的话……“收获之已有而希望之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但用这句话做答案显然语法上是不合适的,这里可以变为“说明夏天是收获之已有而希望之未尽的生命交替的旺季”。这里的变通还不是很大,可在有些语段中,保留关键词语作些变通却是很有效的,这里限于所引语段,就不再多说了。
三、概括
不少时候,我们不能直接地从语段中找到我们我需要的答案,这时只有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了。如所引段第5题:“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夏季”。看题目,就知道这里问的是作者对夏季有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这显然不能从文中找到可以直接用的句子,只有归纳了。第一段是写夏天临近的景象;第二段是写夏天是收获已有希望未尽充满活力的季节;第三段用一细节着重写了夏天的紧张,因为其承前启后;最后一段说写春花秋月的人多,写浸在苦涩汗水里的夏的人少,表达作者对夏的礼赞。综合起来看,作者赞美夏季是因为夏季充满生机和活力,人们在苦涩的汗水里收获,又在苦涩的汗水里播种希望。
上面所谈的一些散文解题方法只是我在平时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和做法,有不足和谬误之处尚望大家指正。
附:芜湖市2000年中考语文试题第Ⅱ卷散文阅读段。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悉了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第一段画线部分比喻的运用意在说明□□□□□□□□□□□□□□□□□□□□(不超过20个字)
2、第二段“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中的“中性”是相对于哪两个词说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中的“大约”二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
3、概括第二段的段意。(不超过30个字)
答:□□□□□□□□□□□□□□□□□□□□□□□□□□□□□□
4、第三段在写夏日的紧张旋律时,为什么要插入“半夜醒来……天空中可遮上了云”这一细节?
答: 。
5、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夏季?
答: 。
【中考课外散文阅读的四步三法(论坛帖)】相关文章:
从预习到自学(论坛帖)08-24
打开语文教学之门(论坛帖)09-21
导问例谈(论坛精华帖)10-04
乡愁(论坛精华帖) 教案教学设计09-07
踏歌不尽心头语--2003年宜昌市中考语文命题说明 (论坛帖)10-28
让赞赏更多一些(论坛精华帖)08-13
语文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几个偏差(论坛帖)10-07
Ak言行精华版(论坛精华帖)06-19
在悲苦的深渊里我从事讴歌欢乐(论坛华帖)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