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祝福》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师:上虞丰惠中学刘建松
班级:高一(8)班
师:第一节课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位生活悲惨世界中的女子,我们称她是一个
生:没有春天的女人。
师:小说通过祥林嫂生命中的四个关键字,概括了她的一生。
生:逃、撞、捐、问。
师:祥林嫂无疑是不幸的,不幸好像认识路的,来了第一次就会来第二次敲门。每一次不幸的敲门都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影像。随着每一次处境的变化,人物的肖像也会变化。鲁迅的小说经常性的用人物前后的变化来揭示命运。(出示投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他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项上套着明晃晃的银项圈)这是谁呀?
生:少年闰土
(出示投影。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润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生:中年闰土
师:作者将相隔二十余年的两幅肖像叠印在一起,使读者强烈感受到的是闰土外貌的变化,这种变化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辛苦麻木的生活对于闰土的影响,使人心惊。活泼的少年闰土到木偶人的巨大变化,揭示了闰土生活的全部艰辛。还有先前有一个叫豆腐西施的女子
生:杨二嫂
师:现在叫
师:圆规。
师:祥林嫂的肖像神态也在变化。即呈现出过去与现在两个肖像,比较着写而揭示出变化。处境变,肖像变。(学生找出三段肖像神态描绘。朗读体会。)
师:我们按照先后顺序来说一说,先来朗读前两段肖像神态。(学生开始朗读)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师:这是初到鲁镇和再到鲁镇的两段描绘。我们细心体会,会发现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生:服饰几乎一样,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师: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祥林嫂没有其他的像样的衣服,家境贫寒,生活贫困。
师:一般的女子在遭受一嫁再嫁,丧夫又丧夫还丧子的厄运下,穿着打扮应是
生:披头散发,邋遢肮脏
师:而祥林嫂的打扮相对是
生:干净、整洁。
生:朴素
师:这又说明什么
生:没有彻底绝望。性格比较坚强。尤其是两颊还是红的,身体健康,对生活还有希望
师:它的服饰的色彩搭配是
生: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师:这些色彩从色彩学上叫
生:冷色调。
生:大概表示人的悲哀、痛苦、艰辛、凄凉。
师:讲得很好,色彩可以暗示人的心态。头上有标志性的白头绳,白头绳是
生:表示丈夫死了,纪念丈夫。
师:既然来鲁镇打工,要给老板留下好印象,祥林嫂为何不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更何况她是逃出来的,去掉白头绳应该是可以的,为何不这样做?(学生思考)
生:因为底层农村劳动妇女没有做人的尊严,夫为妻纲,夫权自然就是“天理”。她已经是祥林的人了,就是他死了,也照样还是他的人。
师:就是生是祥林的人,
生:死是祥林的鬼。
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丈夫死了,要守寡,甚至殉夫,这是对女子极大的摧残,这就是罪恶。为何不摘掉白头绳?
生:祥林嫂自己也自觉地遵守“从一而终”的社会道德,
生:再嫁是妇女最大的罪恶等思想观念,也同样洗了她的脑。
生:祥林嫂自己认为这样做是符合道德规范的,是获得人们认可的。
师:这就是封建思想观念对妇女的毒害,她既是一个可怜的受害者,封建礼教害了她,也是一个可悲的自戕者,自觉不自觉的卫道者。
师: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注意祥林嫂的眼睛
生:顺着眼
生:安分守己,温顺。
师:祥林嫂的梦想无非想当一个安分守己,温顺的寡妇。但遭劫被卖,守寡不成。丧夫失子,守家不成。从这两段肖像描写中,我们可以读出这样的信息,虽不幸却还显健壮,虽悲惨但尚有生气。
师:说实在的 ,三段肖像描写中写的最惊心动魄的沦为乞丐时的肖像描写(朗读)(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朗读时真正被大师级的语言震撼。)
师:生活就是一把锋利的雕刻刀。这段描写在给人初步印象
生:很恐怖。很可怕
师:哪些词语很恐怖,很残忍。
生: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像个死人。
生:木刻似的,精神完全麻木。
生:眼睛间或一轮,没有生命力。没有精彩的眼睛忽然发光,很可怕。
师:这些表明当时的生命状态
生:即将死亡。垂死之人。
师:他的身份是
生:乞丐。
师:文章中怎么表达说
生: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师:连用了三个副词,为什么?
生:强调乞丐是现实的,是可怕的真实存在。
生:这是一种千真万确的看到的景象。
师:碗为何是空的?
生:鲁镇的人不给她饭吃。
师:当时是旧历的年底,过年的时候,一般人们如果遇到乞丐来乞讨,为了喜气
生:给他东西,不让她空手。
生:不会让她饿着。
师:为何祥林嫂的碗是空的,文章是怎样表达的?
生: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
师:是什么句式,意图何在?
生:用倒装的句式。强调“空的”。
师:我们设置一个场面,祥林嫂在镇上乞讨的场面。(提示:如果有小孩想给她食物,会怎样,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语言表达,可让几个学生表演,揣摩,观看,讨论。不要恶搞。小孩是比较善良的,可父母会怎么做?):
生:寡妇再嫁就是最大的罪恶。总之,无论是鲁镇的小孩还是男人、女人都用异样的利刃般的眼光,嫌弃、厌恶、鄙视祥林嫂。
生:倒装语序来表达,突出祥林嫂的破碗是空的,说明鲁镇人不施饭食给祥林嫂,可见没有人同情祥林嫂,反映了鲁镇人的冷漠、麻木。没有人间温暖。
生: “空的”一词,揭示出祥林嫂生存环境的冷漠无情。
师:还有竹竿
生: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也是个倒装句。
生:下端开了裂将全部的重量压在了竹竿上,已经没有力气了,身体虚弱。
生:成为乞丐的时间很长了。
师:鲁迅通过一个女人的三张照片,残酷的展示了生活的真相。把这样一个女子不同处境,时期的变化十分传神的展示出来,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流落行乞。对生活已经绝望甚至崩溃的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主人公的悲剧命运。祥林嫂的外在形态在变,但当时社会舆论对她的评介基本没变。在活得有趣的鲁镇人心中,祥林嫂永远是累赘,是不祥之物思考,对于祥林嫂的死亡,究竟是谁之罪?下一节课来解答。
小刘
【《祝福》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高一必修二)】相关文章:
《师说》教学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一)10-27
《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0-06
高一第二学期教学教学计划05-28
麻雀第二课时教学反思10-03
《麻雀》第二课时教学反思10-17
高一第二学期地理教学总结06-05
高一第二学期化学教学总结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