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枣核》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感受人物思乡恋土的思想感情,引发爱家报国的情思。
2、 自读要点:
重点:人物思想感情及其表达。
难点:认识课文设置悬念的构思特点。
3、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
自读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那就是我》导入。围绕标题提出两个问题:1、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想知道什么?2、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要求:生字词在文中圈出来,借助工具书在文中注音。
2、 同桌互相印证读前预设,交流互补。
3、教师归纳。1、概述故事,枣核从哪里来又到了哪里去。2、枣核的用途是慰藉思乡之情。3、以枣核为题,既表明了文章的线索,又揭示了思乡的主题。
三、再读课文。
讨论“几枚小小的枣核,就能充分的表达美籍华人朋友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吗?”
学生阅读后探究讨论,终于达成共识:美籍华人朋友对故乡枣核的珍视可以看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在美国生活如此富有,还想着故乡,也能看这种情感;还有自己亲自建造故乡模样的“北海”,也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三读课文,归纳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全班交流,明确:
(1) 以小见大、以物传情。
作者借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感情:a)以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b)将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融化在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等细节中。烘托手法。
(2) 反衬手法的运用:
课文不惜笔墨,写“同窗”在美国的居住环境的美丽(“一片嫣红”、“定会有枫城之称”等);写“同窗”生活条件的现代、优越(“三层小楼”、“车库门……自动开启”、“后花园”);写“同窗”全家事业有成(“老伴儿在研究所做营养试验”、儿子在潜艇当总机械长、女儿在哈弗教书),但仍感不足,“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显然,课文以对“同窗”生活情况的介绍为背景,烘托了她强烈的思乡之心,爱国之情,突显了故土、祖国在她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五、齐读末节,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六、由学生简介课文写作背景及作者,并归结全文:
1、有关背景及作者2、有关主题。3、设置悬念。4、有关以小见大,以物传情,及烘托手法的运用。
七、布置作业:
1、 拓展延伸:要求搜集、摘抄、表思乡爱国之情的诗歌、歌词并作一点点评。
2、 语言积累。收集整理鉴赏本课好词佳句。
八、相关资料:
一、《那就是我》歌词
我思恋故乡的小河 还有河边吱吱歌唱的水磨
噢--妈妈 如果有一朵浪花向你微笑
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
我思恋故乡的炊烟
还有小路上赶集的牛车
噢--妈妈 如果有一只竹笛向你吹响
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
我思恋故乡的渔火 还有沙滩上美丽的海螺
噢-妈妈 如果有一叶风帆向你驶来
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 就是我
我思恋故乡的明月 还有青山映在水中的倒影
噢-妈妈 如果你听到远方飘来的山歌
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
二、悬念:在文学作品中故意设置“疑问”或矛盾冲突,造成并维持读者期待、关切的心情的方法。
期待是一种艺术享受。作者一旦把矛盾摆在读者面前,他们就会对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变化产生期待的心理。期待心理是悬念的实质,因此,悬念的设置要尽量早,而其消释则宜尽量晚些。
九、板书设计
读者明确感到问题的存在,但对后事一无所知或略知一二是悬念设置的条件。
《枣核》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整体感知的授课反思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事实上,我们的“阅读教学”仍然以识记为主,缺少理解、质疑和发现。是在为老师自己的阅读而教,为教参而阅读 ,为考试而教阅读。老师的阅读感受取代了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师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太多苛求,起承转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高潮迭起……过于精致细腻、转换频繁的课堂间接地侵占孩子自读自悟、大块时间读、大块时间悟的时间。 教师讲解过深、过细、过透微言大义、字斟句酌、咀来嚼去……语文课完全没有了语文味,难怪孩子不愿上语文课了。
有鉴于此,要想真正让孩子去阅读,让孩子去感悟,培养孩子的情感,陶冶孩子的情操,塑造孩子的心灵,发展孩子的阅读力,把课堂还给孩子,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阅读教学就必须重视“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的关键在于文章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突破文章中心的一个突破口。为此,《枣核》一文的教学设计就是围绕着标题“枣核”展开的。
一、教学思路
确定教学目标(即要教什么)之后,再确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文本写的是什么内容,想表达一个什么中心。其次,分析作者用什么技巧和方法来把这一中心表达出来的。
教学思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己在主动阅读中解决问题。
教学流程:课前提两个要求:1、不要提前读课文。2、课堂上不能用教学辅导资料。围绕标题提两个问题:1、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想知道什么?2、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问题一:A枣核是从哪里来的?有几颗?B枣核有啥用途?C枣核又被怎么处置了?D为啥要以枣核为题?学生回答问题二:A本文写的是枣核,而不是枣。B全文是围绕着“枣核”来写的。C枣核很重要。到此为止,就“枣核”这一标题就把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起来了。接下来,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读课文了。读完之后,再印证或纠正刚才的疑问和推测。老师做一小结:1、概述故事,枣核从哪里来又到了哪里去。2、枣核的用途是慰藉思乡之情。3、以枣核为题,既表明了文章的线索,又揭示了思乡的主题。
“几枚小小的枣核,就能充分的表达美籍华人朋友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很快又再次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中了。经过学生阅读后探究讨论,终于达成共识:美籍华人朋友对故乡枣核的珍视可以看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在美国生活如此富有,还想着故乡,也能看这种情感;还有自己亲自建造故乡模样的“北海”,也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老师顺水推舟,归纳写作技巧:反复渲染对枣核的珍视,层层设置悬念;家庭生活十分富有,反衬思乡之情;营建家乡模样的北海,进一步烘托思乡之情;几枚普通的枣核,反映了思乡爱国的大主题,以小见大。
由于抓住了文章的“眼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阅读、讨论、探究,两课时的内容不到一节课就顺利地完成了,剩下的时间,学生自己做做相关作业,积累一些思乡爱国的诗词名句等。轻松、愉快,简洁、高效。
陈爱强
【《枣核》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枣核教学反思04-12
《枣核》教学反思10-31
《枣核》八年级上册教案08-28
《枣核》教案12-24
枣核说课稿06-30
《枣核》教案优秀10-26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枣核》11-19
核舟记 教案教学设计06-30
《核舟记》教学参考 教案教学设计06-11
三年级下册语文《枣核》教案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