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读出精彩

时间:2022-04-14 11:22:1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让语文课读出精彩

 摘要:“教学千法,以读为本”。读,始终是语文教学的灵魂,非读无以理解文意,非读无以培养语感,非读无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针对学生低下的朗读水平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对“读”的严重忽视,本文从“为什么要倡导读” 和“怎样使语文课读起来”两个方面来阐述“读”这个问题。

让语文课读出精彩

关键词: 朗读  重要性  指导   兴趣

《新课标》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鼓励学生多朗读,在朗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加深体验与领悟。”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琅琅书声渐渐在校园里销声匿迹了。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对课文进行细琐分散、支离破碎的分析,“读”成了课堂的点缀,或仅仅被作为控制教学时间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致使学生的语文朗读水平大幅度下降。鉴此,我认为必须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重讲轻读”的现状,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让语文课“读”起来。

一、语文课“读”的重要性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现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可见,朗读在语文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对课文内容的处理,多采用老师详细分析的方式,其实这种做法是违背教学规律的,不建立在学生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的分析,即使讲得再细,分析再透,学生还只能是一知半解,留不下多少印象。我们知道,人的认识规律是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朗读课文,就是对语文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朗读的遍数越多,感性认识愈深,才可能发展到理性认识,进而体会到作者的立意、写作艺术,获得知识和技能等等。

正如元好问所言“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自知。”叶圣陶也指出:“语文本是一门读的学科,文章读透了,读通了,其他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只有朗读,才能充分调动心、眼、口、耳等各种器官,眼看、口诵、耳听、心悟,各个环节协调统一,从而把文章的内容和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学生通过朗读文学作品,进入一个色彩斑澜的文学天地。在这个天地里,他们体验着爱与恨、真善美与假恶丑、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这个天地里,他们会产生对作品本身独特的感悟和体会。例如我在教学《沁园春雪》时,课堂上没有对这首词进行逐字讲解,逐句分析,而是把朗读贯穿于整堂课,范读、齐读、个别读,反复练习,到下课时,学生不但能背诵了,而且还较好地理解了这首词。有的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北方雪景图,有的同学畅谈了自己的理想,说出了自己的抱负……我认为,这里的朗读使学生获得了最初的感性认识,为他们进入到对文章深层的理解与鉴赏奠定了基础。

(二)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好语文,最重要的是培养语感。所谓“语感”,就是一个人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即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语感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朗读的好坏,要想有较强的语感,只有通过长期刻苦的朗读训练才能获得。学生通过对精美作品的反复朗读,不但能够很好地感受到文章的意蕴,还可以唤起他们无限的想像。也唯有这样反复朗读,才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发展语言的连贯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三)朗读有助于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朗读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读书时把正音、识字、辨形、释义有机结合起来,便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规范语言,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不仅如此,还有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因为“读”是前提,是信息的接受过程,写作则是对信息的处理和加工阶段。如果没有信息的接受,信息的处理就无从谈起。通过朗读,学生可以达到晓其义,明其旨,悟其情的境界,在朗读中可以融入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积淀。这样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就会有随心而出,信手拈来的感觉,就会有文思如泉的境界。正如前人所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一句话“以读促写”,功到自然成。

朗读是对语言的最亲密接触,是理解文意、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我们语文老师一定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坚持把朗读教学落到实处,使学生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二、怎样使语文课“读”起来

既然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宝贵的四十五分钟里,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朗读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会读。

时下,语文课堂上最时髦的朗读方式就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以为这样的朗读既激发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又体现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课标理念,两全其美。其实不然,这样的朗读,学生跟着感觉走,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教师只有做好朗读的指导,告诉他们“读什么”(凡是古今中外名家名篇均应读)和“怎么读”,才会使朗读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语文课上,教师不仅要做好朗读示范,还要担当好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深入研究各种读的技巧,适时教给学生读的要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会各种类型的“读”。

1、在朗读前,可以先告诉学生在朗读中使用一些固定的标号进行识别标记,如停顿、拖音、上扬、下降、重音等,都用不同的标号记录,这样形成一种习惯,有助于今后的朗读。

2、在指导朗读时,注意语言技巧的指导。指导学生学会朗读中的顿挫,注意重音和语气。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中对“春风图”的描写,一幅“春风图”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而春风的这一特点,又是通过触觉、嗅觉、听觉表现出来的。这一幅充满春天气息,充满春的活力的画面,需要深情的朗读才能在学生眼前凸现出来 。我在教学这课时,让他们不仅要注意停顿、速度、节奏,更要注意语调、语气。如“母亲的手”“抚摸”要语重而情深,令人觉得温煦而舒坦;又如“泥土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酝酿”读重音,给人以嗅觉上的美感;还有“清脆”“宛转”“应和”“嘹亮”读重音,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

3、品味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朗读基调。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住作品的基调。对课文内容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理解,指导朗读时,教师不要简单强调学生该用什么语气读,而应让学生在反复读中去充分感受、体会,并精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一起品味。这样,可满足学生渴望与人交流的心理,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来。同时,任何一个故事都有气氛的问题,是幽默风趣的,还是富有哲理的?是沉重不幸的,还是轻松愉快的?不同的气氛要用不同的语调,不同的节奏,不同的嗓音来表现。是轻松愉快的作品,我们要用明亮的嗓音,跳跃的节奏来朗读;气氛是庄严,沉重的,我们要用低沉的嗓音,缓慢的节奏来朗读……如七年级教材中的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的第一部分写童年时的想往和困惑,表达了对理想的渴望,但最终落在问号上。因此,指导学生朗读时,就应是沮丧、失落的语气;而诗的第二部分则是对信念的肯定,这时朗读的语调应该是饱满激昂的。适当的语调的指导,能够让学生正确把握基调,激起学习的兴趣,进一步理解文章。

(二)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乐读

如果学生只是应教师的要求被动地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经”,甚至读“望天书”,那么会读得很辛苦,听得也难受,很感人的文章被他们读得“苍白无力”,很优美的散文被他们读得“索然无味”,韵味很深的诗句被他们读得“稀里哗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及人的精神世界”。以情动情,使学生在爱与憎,悲与欢的心灵火花的撞击中与课文内含的理念相沟通,产生共鸣效应。也只有通过教学设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才能使学生乐读、爱读。

1、创设意境,让学生乐于朗读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感染学生;也可以通过配乐朗读或播放朗读录音熏陶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以体验情感,也可以鼓励有朗读专长的学生,进行带有个性理解的朗读,带动其他同学主动参与;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朗读热情。

我在教学冰心的小诗《纸船》时,先播放《沉思曲》,让学生自由读,渲染感情氛围,再配乐范读,最后让学生试着配乐朗读,并进行朗读比赛,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无需我再多言,在和谐、低沉、使人略有所思的钢琴曲中,学生已能读出冰心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又如《安塞腰鼓》一课,如果没有亲眼见过,亲耳听过,是无法体会那“原始生命”的厚重的。我首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亲眼目睹忘情的狂舞,亲耳感受沸腾的鼓声,学生被带到了那时、那地,感受了“那么一股劲”,激起朗读的热情,再配以朗读指导,学生在自己激情荡漾的朗朗读声中,感受到文字所表达的热烈与激荡,透过文字,感受到生命和力量的喷薄。

2、评价激励,让学生爱读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课堂上教师的评价往往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而对学生的积极性、发展性的评价则能让学生的朗读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我在教《鼎湖山听泉》,巧妙地化指导于激励之中。如:

“你的朗读那么欢快,那么欢畅,真使人舒服啊!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感觉到了滴滴清泉啪嗒啪嗒掉在岩石上的情景,谁再来把这种感觉强调一下。”

“你的朗读真符合你这个小男子汉的性格,让我们一齐来奏响这美妙的泉音吧!……”

从那一张张红通通的脸蛋,一双双闪光的眼睛,一只只高举的手儿,我知道,如此热情洋溢的话语,学生听后,心里暖洋洋的,学生朗读的兴致被充分调动起来,朗读的热情也顿时高涨。

语文课堂就是“读”的课堂,有了朗读兴趣,有了朗读热情,学生便会“孜孜以求之”,充分发挥朗读的功能,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降低教学的难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读”是我们语文课的主旋律,只有在课堂上教师以声传情地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创造出最佳教学情境,教师、学生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才能激发起教师和学生的双重积极性,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愿我们的语文课“读”出精彩!

 

飞翔

【让语文课读出精彩】相关文章:

如何读出效果(网友来稿)04-14

从《梭罗日记》中读出隐者力量04-14

读出典型环境来(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从笑话中读出悲剧-- 非正常婚恋作品导读(网友来稿)04-14

读出偶然性行为的思想基础来(网友来稿)04-14

读出作者鲜活的灵魂--由《荔枝蜜》说开去(网友来稿)04-14

读出生活情境来--由《老杨同志》说开去(网友来稿)04-14

读出场面描写的生活气息--由《分马》说开去(网友来稿)04-14

语文课日记04-18

语文课上日记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