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钱塘湖春行》《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观沧海》教案 (

时间:2024-08-17 00:38:5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代诗歌四首》《钱塘湖春行》《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观沧海》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十五课

《古代诗歌四首》《钱塘湖春行》《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观沧海》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本课的《钱塘湖春行》和《次北固山下》就是律诗。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颈联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押韵,每联的尾字押韵。押韵的字叫韵脚。颔联、颈联一定是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观沧海》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和背景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短歌行》。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朗读指导与训练;解决生字词。

(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明确: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cāng)沧海 (jié)碣石 sǒngzhì)耸峙(cháo)潮平 归(yàn)雁  

水何(dàn)澹   (xiāo)(sè)萧瑟      

四、合作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五、概括主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及解题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次,是停泊的意思。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三、感知内容 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明确: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以来,少有人能作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四、合作探究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明确: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明确:“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明确:a、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

五、概括主旨

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的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第二课时《钱塘湖春行》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从诗的体裁看,《钱塘湖春行》是一首七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三、感知内容 ,回答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明确: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明确:“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

湖光山色中了。 

四、研读与赏析 

(1)“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五、概括主旨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阴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对湖光山色的无比热按之情。

《天净沙秋思》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及解题

马致远: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代四大戏曲作家。《天净沙秋思》誉之为“秋思之祖”。 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相当于可以填词歌唱的乐谱;“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念。

三、整体感知 

(1)划分这首散曲的诵读节奏。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天净沙 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

点拨:“小桥流水人家”是以乐景反衬哀景,“小桥流水人家”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乡,有家归不得,更加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3)哪句可以作为点睛之笔,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明确:断肠人在天涯。(提示:断肠人,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凄清、悲凉、感伤的秋景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研读与赏析 

(1)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明确: 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2)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明确: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五、概括主旨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教学反思

 

王梓旭

【《古代诗歌》《钱塘湖春行》《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观沧海》教案 (】相关文章:

钱塘湖春行教案12-21

钱塘湖春行优秀教案05-15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06-25

钱塘湖春行教案实用15篇10-25

九年级语文《钱塘湖春行》教案通用02-18

天净沙秋思教案02-21

【经典】天净沙秋思教案11-30

《天净沙秋思》教案07-02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05-30

天净沙秋思教案(精选9篇)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