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作文训练也要提倡致用(教师中心稿)
浙江省温岭中学 林海鸣
文章之所以有价值,除了内容“真”之外,对社会、对人生有用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不合时世需要的文章是很难得到社会承认,取得社会价值的。作文是表达训练,它对“有用”的要求,要比阅读--接受过程所表现出的“有用”要求本来就更强烈、更显豁、更直接。作文教学大致包括两个基本阶段:模仿写作与创造写作。模仿写作,不仅是模仿范文的结构和语言,模仿范文怎样确定主题、展开阐述,更重要的是了解作者是在怎样的写作动机激发下才开始创作的。创造写作,则是学生通过模仿有了一定写作基础后,为进一步形成能力、提高能力所进行的写作训练,主题、结构、语言等在一定程度上都迸发着写作者创造的灵光。创造性的主题产生于写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入观察和独特体验,但正如美国著名学者莫里斯戈兰在《科学与反科学》一书中所说的:“每一个真正值得注意的科学家首先必须学习世界,否则他将成为一个当时被人忘却而为后人所复活的天才。”这个新主题如果不切合当前社会生活的需要,对社会人生无用,那么它就是一个只蠕动于孕妇腹中的胎儿,还不如现实需要的旧有思想被冠以“传统”的美名。现实需要的旧有思想,如果是由崭新的结构和崭新的语言来表达,谁又能否认它进行了创造?反之,如果创造性的主题正是社会所需要的,准确或较准确地反映了生活本质,即使结构、语言等流于粗糙或一般化,也会大受欢迎的,如胡适《尝试集》、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宗福先《于无声处》,就是明证。如果旧有思想大大落后于时代要求,不为社会所用,即使有最新最完善的结构和语言来表达,又有谁会承认它是创造的杰作呢?所以说,创造性重要,对现实生活的有用性更重要,它规定构思角度。
不仅如此。不让学生懂得作文要“有用”,首先从政治思想教育角度看是不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时时处处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作文反映新社会新面貌,讴歌党和人民,抨击不良现象,意义并不亚于上街做好事;其次从健全学习心理发展学生智力角度讲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认识力低下,看不到隐藏在纷繁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下面的社会本质、时代主流,恐怕至多就只能写写与社会无关痛痒的文章;再次从训练的现实性、目的性角度说是不利于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写作能力的,作文只是在作文簿里由老师批个分数,没有实际需要,这样,排除了对分数的追求,作文当然难以成为学生的乐事。正是忽视了“有用”,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社会不能胜任各项社会文书工作,连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性文章也写不好,其中不乏有不会写入团入党申请书、请假条、领款领物条据的,更不乏有不会写新闻、通讯、总结、报告、说明书和简评的。
因而,要改变作文教学疲软的现状,加强作文教学,必须改善作文教学;改善作文教学,不能不讲“有用”。“有用”,必须成为我们进行作文教学的基本思想之一,在观念上予以重视,在行动上予以落实,突出整个语文教学的实践意义。
第一、适应读写结合的需要,阅读教学要体现出教材对现实生活的有用性。明确范文之优秀,主要表现在它于当时有用,于现在也还有用。这是因为:一、两个互有差别的时空内有相似之处,如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对当时对现在都有基本相同的存在价值;二、越是优秀的文章,其本身潜在的意义也越大,读者可以根据文章构成的各个要素生发出各种互不相同的理解,再创造着文章,使之为我所用,如贾祖璋在《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引用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并不完全遵循这首诗的主题取它吊古讽今的意味,而是主要用来说明荔枝果肉不耐贮藏容易变质的特点,从而为在作文训练中锻造主题、正确立意、合理选用材料,扎实地打下背景性基础。
第二、为真正做到培养社会主义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作文教学不能停留在为写作而写作的平面上,而要更多地体现作文对现实生活的有用性。当前,有不少学生喜欢卖弄文字技巧,无病呻吟,写些“我出神地望着地上的落叶,一片落叶随风飘起,它多象一只小船,行驶在茫茫的海洋……”流露出对生活消极迷惘的情调,其实他未必有这种情绪,只是为卖弄词藻;也有不少学生爱写油腔滑调、打趣、噱头这类的文章,如他“笑起来时,‘足以迷死天下所有的女人’,生气时,脸部冻结,熔点起码低于一千摄氏度……”诸如此类,问题不少。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求学生今天状物,明天写景,而真正接触学生思想、生活的文章却写得极少,我们没有注意要求学生考虑到文章对社会、人生的有用性。我们应该要求学生把作文的根扎在社会生活中。苏东坡在《答乔舍人启》一文中指出过:“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说的是作文总有目的,目的应是“救时济世”,不能为作文而作文。今天,专业作家也好,青年学生也好,凡拿起笔来作文的人,都必须有意于救时济世的实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向,为国家建设服务。自然,这要真实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否则,文章没有用。比如1979年发生了一场由学生习作《乞丐》引起的讨论。笔者认为,如拿能不能有用于世来考察那《乞丐》一文,不管有多少诸如作者有“时刻想着劳动人民苦难”的思想基础、所反映的生活现象也确实存在于社会中、揭露阴暗面的文章应该可写等等理由,也逃不脱其基本主题犯了以偏概全毛病的指责,它没有抓住时代主流反映出生活的本质,无用于世。就此而言,重视作文对社会生活的有用性,能帮助学生提高对社会、人生的认识能力和把握能力,使得学生在作文训练中有正确的方向性指导。
第二、作文训练必须紧扣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热点”,激发其表现欲,充分利用他们由内在需要产生的冲动力。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包括了课堂内外的活动、集体与个体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需要思想交流,它们大多虽然可以直接通过口头语言来完成,但是学生们还是乐意把受到批语或表扬时的感情体验、把同学之间的友谊或隔阂、把对生活的观察把握和理性思考通过作文表现出来,更不用说在入团入党申请、请假领物等时候必须要履行的书面表达的实际需要,我们如能善于及时发现学生的这些生活“热点”,利用好它们,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定能大大提高,兼以有话可说、有事可写、生活需要,作文训练的“无用功”定然大大减少。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怪现象:按统一要求作文,尽管作了相当多的辅导,质量还是差,空话多,套话多,假话多;让学生自由作文,质量却大大改观。原因何在呢?当然,我并不是说因此就让学生自由作文不必统一要求。自由作文,有其长亦有其短。短就短在作文训练的目的要求不统一,难以进行系统的训练提高,难以在同一标准下进行评议。但是如果教师预先制定一个作文训练序列,给学生以总的努力方向和明确的训练目标,不框死内容和形式,让学生有充分或较充分的作文自由,行不行?笔者曾据此构想对两届高一学生进行过由单一到繁多、由静态到动态、由具体到概括、由形象到抽象的观察系列和联想系列思维训练,效果还不错。
第四、作文训练必须逐步引导学生直接为社会服务,在多次的实际应用中学习作文,提高训练效率。毛泽东同志说:使用也是学习。这话正确地阐明了使用与学习之间的辩证关系。诚然,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为社会服务,是老话题,教育行政部门和许多学校都已注意,经常要求学生把利用寒暑假搞一点调查写一些总结报告之类的作文,但是这种有效加强作文训练的方法并没有被纳入正常的教学轨道,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必然要搞的调查研究与总结,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1、缺少连续性,开学后即停止活动;2、缺少主动性,为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而突击安排;3、缺少序列性,训练目的不明;4、缺少多样化,形式单一枯燥;5、缺少科学化,管理松散,近乎“放羊式”。其中第1、第5两个问题,由于学校和社会毕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它们之间存在的差距,导致这种作文训练不能连续开展,也难以组织管理与具体指导,解决起来的确颇为费力,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奏效。而第2、第3、第4三个问题,只要老师重视、学生重视、有关领导妥善安排,就能得到解决的。尤其是第4个问题,不仅可以解决,而且能够深化,比如组织学生经常性地帮助邻里乡亲写信、写条据……如果有条件,还可鼓励或组织学生帮助企事业单位写各类公文……这也是具体落实为社会服务的教育任务吧!
笔者曾经搞过这么一个作文教学实验:启发学生认识在其家乡流传的民间口头文学的社会现实价值,要求他们搜集、整理、改编,鉴于本县市已有民间文学集成一书,强调创新,避免雷同。结果,丰富多采的民间文学瑰宝让学生们大开眼界,他们的写作热情高涨,不厌其苦,深入采访,不厌其烦,反复修改,如莫娟同学经多次实地踏勘,先后访问十几位老人,五易其稿,才交上《雷公山与狮子山》一文,写作态度非常认真。通过这样的作文训练,学生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更加深沉。他们所作题材有山水方面的,如《宝剑洞》、《出“龙”之地》、《长屿双门洞》、《盘马山》……风物方面的,如《皇眠桥》、《十三桥的传说》、《白懒虫的来历》、《神童门》……人情方面的,如《陈兰玉与聚宝盆》、《周三行舍身浸毒》、《八只小金龟》、《神医张八成》……胸中激情澎湃,笔底情韵充溢,作文言之有物,格调较高。目前,一些学生正与本地有关部门联系,要使这些作文发挥出教育与统战的功用,为家乡的建设作贡献。
【作文训练也要提倡致用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初中作文训练初步(教师中心稿)06-19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 (教师中心稿)06-06
强化语言训练 提高语言能力(教师中心稿)10-22
中心阅读原则的含义(教师中心稿)10-23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从诗歌改写看作文阶梯式训练(教师中心稿)09-24
兜风(教师中心稿)08-07
中考作文指导(教师中心稿)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