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自主能力的培养与语文教学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具有更多的社会属性,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都要在社会上安身立命,走完他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在这生命的历程中,学校教育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而且具有不可逆转性,学校教育应该致力于人的培养,培养站立起来的人,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呢?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建立自主教育观,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自学自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语文教学应确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彻底转变指导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确立自主学习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应是消极的听众,而应是主动的求知者、探索者。因此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要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主体地位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要让学生去参与作者的创造,去对作品中的 “空白”进行创造性的补充与组织,从而形成自己新颖独创的见解。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习情绪,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发动、全程介入、全方位参与;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人翁意识。以此来确立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地位。
二、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自主性学习的基本前提。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语文教师要创设具有“人文”特色的课堂硬环境,语文学科知识的人文性和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很强,其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语文课堂学习环境的优化。语文教师还要要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式自主学习,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充满“人性”的精神环境。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教育观所一贯主张的“师道尊严”,重新定位师生角色,进行角色转换,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注意沟通师生情感,要特别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的环境下,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进入角色,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
三、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促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
语文教学的难易度应处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领会方法,都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和方法,而且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过程,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建立恰当目标。教师要注意每个学生原有语文水平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引导、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对语文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要降低评价标准,发掘树立学生认同的学习榜样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支持、鼓励学生采用创造性的自主学习方式,对他们在学习中有思想、有创造的问题不抹杀、不否定,而是更加积极地给与反馈、赞扬。教师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思维的灵感,智慧的火花,不失时机地将其延伸为自主思维的过程,拓展为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要不断开拓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要从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出发,让学生谈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不清楚的,然后让大家带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学。问题来自于学生,再引导学生自己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比较大,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中学生往往是从不同的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提出问题的。有的是表面的、肤浅的;有的是比较有深度有广度的。教师要加以疏理、组织,分别对待,逐个解决。问题无论是老师提出的还是学生提出的,教师都要给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打破学生学习上的被动局面,才能为自主学习开拓充分的空间。
五、培养习惯,还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
习惯成自然,习惯决定一切,有良好的习惯是学习必备的条件,因为学习语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语文自主学习的习惯要慢慢来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引导学生去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学生刚入学,每一个人的知识层不同,各自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同,我们对他们的语文学习中的要求也应该不同。我们要从刚进入中学就开始,作为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起点。由于个人能力存在差异性,对学生的要求要从实际出发,慢慢来培养其习惯。这时我们教学中要求慢,求稳,不能求快,使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如培养学生自主习作的习惯,刚开始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习作的要求不讲求格式,也不要求中心集中、至于哪些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更不用提了。刚开始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只要能自主写两段、三段就可以。主要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的心情。因为这是自主学习的开始,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让学生克服这种开头难的现象。学生克服了这种习作的恐惧心理,就为以后自主习作的习惯培养起了关键的作用。因此在这阶段,教师对学生要有耐心,使学生对自己有信心,有信心才有自主学习的冲动。教师对学生其余的知识学习要求也要相应降低台阶,为各种类型的学生设下不同的知识台阶,这样大家都可以攀得上。这样看起来很慢,但是每一个学生的大脑都自动地转动来了,比起原来有的停,有的转,还是有进步了。经过一、两个月慢而不快的自主训练后,学生的脑筋也开始动起来了,最差的学生也适应了这种习惯。学生在习作中会感到一种喜悦,体会到写作文可以表达自己各种各样的心情,那么学生以后就会自主写作文。学生有了这种自主学习的习惯后,这时教师教学中就要考虑逐渐加速了,习作的要求也要提高到另一个层次了,比如“要有一个中心,写250字以上”。学生克服了恐惧的心理,再要求学生动笔写就不会有困难了。而且以后还产生喜爱之心,以后不用老师布置,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志向自主去写日记、写作文。习惯一旦形成,那以后学生就会习作了。这个习惯形成后,再实现下一个目标,目标要一个一个来实现,每个阶段不能急,每一个阶段都是考验后进生意志的时候,也是学生自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候。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让好的习惯在足够的时空内发展,控制坏的不良的习惯不让其生长。经过了每一阶段的培养,学生的习惯就基本形成了。这时教师要让好同学与差同学组成互助组,统一思想形成正确的集体意识,同学间进行互控,这时教师要注意引导。这时学生的听、说、读、写方面都形成了较强的自学习惯了。
另外,教师还要注意把学生课内的实践活动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成立文学社,利用业余时间创办校刊、校报,学生的智力潜能及动手能力在办报过程中得以充分的发挥从而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是判断该生能否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应坚持“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的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善思、会思,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堂中运用各种策略,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就能勃发出生机和活力,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刘占英
【自主能力的培养与语文教学】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网友来稿)07-10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步探讨09-06
浅谈初中生语文读写能力的培养10-24
生活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网友来稿)09-11
学科教学中能力培养的误区及解决办法07-10
教育随笔:孩子交往能力培养08-27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09-16
如何在自主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中心稿)09-08
浅谈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