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长征组歌》两首 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使用说明 课题 《长征组歌》两首 课型 预习+展示+反馈
萧华,江西兴国人。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5年,他抱病写作完成了12首长征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
题目解说
《四渡赤水出奇兵》中的“四渡赤水”是指长征途中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次渡过赤水河的伟大战役。“出奇兵”是指毛主席用兵如神。题目概括了诗歌所写的主要事件。
《过雪山草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飞渡大渡河后爬雪山、过草地的两个艰难困苦的时期,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英勇精神,直接点明了诗歌叙写的内容。 学习
目标 1.了解有关萧华的文学常识,提升诗歌诵读能力。
2.体会诗歌高度概括的语言及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体会歌词中表现出来的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以及红军的钢铁意志。
重点
难点 1、 体会毛主席用兵如神和红军的钢铁意志。
2、 掌握诗歌高度概括的语言及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学法指导】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预习案》
◆ 作家作品
1、萧华,长征中任红军 一 军团组织部长、 第二师 政委。《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分别是《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的第 四 乐章和第 六 乐章。
2、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压黔境( ) 袭金沙( ) 皑皑( )炊断粮( )草毯泥毡( )( )
3、重点词语解释
奇兵:出乎敌人意料而突然袭击的军队。 重兵:力量雄厚的军队。
天险: 天然的险要地方。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千锤百炼: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
草毯泥毡:比喻战斗生活艰苦。
《探究案》
1、《四渡赤水出奇兵》中红军面临的困境有哪些?(用原文作答)对这些困境的渲染有何作用?
第2、5句。作用:为后文突出红军的神勇作铺垫。
2、分析“敌重兵,压黔境”中的 “压”的妙处。
“压”写出敌军来势汹汹。
3、“敌人弃甲丢烟枪”中的“弃”和“丢”有什么表达作用?
“弃”和“丢”写敌人狼狈不堪、望风披靡,前后对比鲜明,反衬出我军的神勇。
4、“雪皑皑、、、、、、炊断粮”,这四行歌词用的都是三字短句,有何作用?
渲染了自然环境之恶劣,红军饥寒交迫、生存危机之严重。
5、分别找出这两首诗歌的中心句,并说说你的理由。
诗的末句。
6、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的长征,你对这句话怎么理解?当前我们应该怎样发扬长征精神?
答题要点:发扬艰苦奋斗、忘我牺牲、不怕困难等
《检测案》
1、 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是( A )
A、 雪山低头迎远客 B、天如火,水似银C、红军都是钢铁汉 D、军民鱼水一家人
2、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D )
A 、“战士双脚走天下、、、、、、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段,按战斗先后顺序展现了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的画面,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
B、《四渡赤水出奇兵》歌词长短相间,适当反复,巧用“压”“逼”“袭”等动词,富有气势,饱含深情,充分体现了红军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C、“雪山低头迎远客”这句歌词不直接说红军战士把高高的雪山踩在脚底下,而是用“雪山低头迎远客”的拟人手法来表现红军翻越雪山时的感受,使红军战士“不怕难”的精神跃然纸上。
D、《过雪山草地》这首由男高音领唱的合唱曲,它的音乐激昂慷慨,豪迈雄壮,抒发了红军官兵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3、“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夸张,点明红军是由“特殊材料”铸成的,他们经受了千锤百炼的考验,从而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4、“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拟人,比喻,对偶。作用:形象生动地歌颂了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战斗精神,与诗的首句相呼应。
5、“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对偶。作用:句式整齐,充分再现红军战士饥寒交迫的处境和藐视困难的精神。
6、“调虎离山”是我国古代用兵“三十六计”之一。你还能写出“三十六计”中的其它计策吗?请写出4个。
苦肉计、声东击西、打草惊蛇、连环计
劳心
【《长征组歌》 导学案(八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组歌》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04-14
七律长征 导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04-14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导学案04-14
《望岳》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04-14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芦花荡》导学案04-14
《蜡烛》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04-14
《枣核》导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04-14
《幽径悲剧》导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04-14
材料作文写法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