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预测1 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时间:2022-04-14 11:02:1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2年中考文言文预测1 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2012年中考文言文预测

2012年中考文言文预测1 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古文二则

第一则:《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

一、 课文理解。选自《 》,作者 。这篇短文叙事十分简练,作者就是通过这简练的叙事,使蔡勉旃的形象逐步鲜明起来。蔡勉旃为人最主要的特点是“重诺责,敦风义”。他不仅以此为人生信条,而且以具体行动来实践这一信条。他的友人“以千金寄之,不立券”,这是友人对他的绝对信任,也是他平素为人所赢得的信任。在通常情况下,守信用,重然诺,已属不易;在如此特殊的情况下,能坚决履行自己的诺言,就有些不同凡响了。蔡勉旃就是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将亡友寄存的“千金”如数还给他的儿子,履行了自己的诺言。蔡勉旃的感人之处,是在友人“不立券”且不久去世,其子未闻此事的情况下,能够“坚还亡友财”。

二.重点字词

(1)通假字  亡何(通“无”,没有) 

(2)词类活用 

①重责诺(形容词作动词,重视。) 

②且父未尝语我(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③卒辇而致之(名词作动词,用车子装运。) 

④乃能言(名词作动词,说话。) 

三、内容探究 

1.蔡勉旃为人“重诺责,敦风义”,课文是怎样表现他这一品质的? 

蔡勉旃为人“重诺责,敦风义”,课文是正面用他坚持把亡友寄放在他这里的一千两白银还给亡友之子的事例表现出来的。寄放而不索凭证,说明了亡友生前对蔡勉旃的信任,坚持把一千两白银还给亡友之子,说明了蔡勉旃的“重诺责、敦风义。”侧面亡友之子“愕然不受”,认为“寄千金而无券”是不可想像的,更突出了蔡勉旃品质高尚。

2.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表现了友人对蔡勉旃的绝对信任?

一是“寄千金,不立券”,二是没有告诉自己的儿子。

3. 通过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样的道理?(主题)“诚信为做人之根本”。

4.关于诚信 名言

与朋友交友,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有诚故信,无私故威。 --(宋)张载 

至诚则金石开。 --恽代英       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 --陶行知 

信用如镜,一有裂痕,难以复原。 --(瑞士)亚美路 

仁慈和诚实,不仅提高了人的品格,也升高了国家的国格。 --(美)华盛顿 

谚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许人一物,千金不移。 ③大丈夫,一言九鼎。 ④人无信不立。 

第二则: 戴震难师

一. 课文理解。课文选自《 》,作者是 , 代语言文字学家。他是戴震的学生。这篇短文写了戴震读私塾时难住老师的故事。就一般人的直觉说,后人是不可能知道前人的事情的。戴震既以此立论,问老师:“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一个尚处于启蒙时的儿童,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是难能可贵的,因此老师说:“此非常儿也”但若以文化传承而论,朱文公完全可以了解两千年前的事情,但为幼儿的戴震是不可能了解这一层的,因此提出如此幼稚的问题。不过,我们今天学习课文,是重在学习戴震这种质疑的精神,凡事都问一个为什么,避免盲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   内容探究

1《戴震难师》表现了少年戴震的什么精神? 

《戴震难师》一文表现了少年戴震善于质疑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2.孟子曾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对此有何看法?

完全相信书本上的知识不如没有书。我们对于书本上的知识要敢于质疑,有分辨,有判别。

3.戴震的性格特点

略写:“是年能言”,却聪明过人(   欲扬先抑     )

详写:五问塾师    ----------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4.怀疑的名言:

怀疑来自过分认真。无所用心的人从不怀疑,但也没有信仰。 -------周国平

怀疑是无限的探求。         ----苏格拉底

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重诺责,敦风义。

2) 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

3) 亡何,其人亡。

4) 且父未尝语我也。

5) 卒辇而致之。

6) 先生是年乃能言

7) 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8) 就傅读书

9) 日数千言不肯休。

10) 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11)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12)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13) 师无以应.14)此非常儿也。

2、翻译句子

1) 重诺责,敦风义。

2) 券在心,不在纸。

3) 卒辇而致之。

4) 先生是年乃能言

5) 此非常儿也

6) 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7)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8) 此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口技

一、课文理解

1、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课文选自《 》。这本书是清代 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

作者简介: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2、课文一共5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写演出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本段的“善”是文眼,贯穿全篇。第二部分(2-4)写口技人的精彩表演。第三部分(5)写演出结束后的情景。

3、全文通过描写一场生动逼真的口技表演,表现出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

4、写作上的最大特色是下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文中以较多的篇幅刻画描写了口技人的精彩表演。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口技人的卓越技巧。另一方面,文章为了衬托口技人表演的技巧之高,也在侧面描写上下了功夫。写听众的反应,就是从侧面突出了口技人表演技艺的高超。

二、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 会宾客大宴            

(2) 施八尺屏障               

(3)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4)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5) 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6)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

(7) 妇拍而呜之 

(8)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9)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1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1)曳屋许许声 

(12)虽人有百手  

(13)不能名其一处也 

(14)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15)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6)群响毕绝        

2、词类活用 

(1)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形容词作动词,      

(2)妇抚儿乳 乳:名词做动词,           

(3)宾客意少舒 少:形容词做副词,           

(4)不能名其一处 名:名词做动词,       

(5)会宾客大宴 宴:名词用作动词,           

(6)侧目 目:名词用作动词,          

3、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会 宾客大宴                                    

微 闻有鼠作作索索                               

中间 力拉崩倒之声                             

两股 战战                                  

几欲先 走                                  

虽 人有百手                                 

但 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宾客意 少 舒                                 

4、一词多义 

指:1.手有百指                          

    2.不能指其一端                    

绝:1.以为妙绝                       

2.群响毕绝                      

妙:1.众妙毕备                          

    2.以为妙绝                        

指:1.手有百指                      

    2.不能指其一端                 

作:1.有鼠作作索索                      

    2.百千齐作                        

间: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遂于外人间隔                 

是:1.当是时                            

    2.问今是何时                      

坐:1.满坐寂然                     

    2.众宾团坐                     

5、翻译下列句子:

⑴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⑵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⑶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4)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5)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6)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7)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8)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9)会宾客大宴。

(10)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6、下面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

B、本文既可以当作场景描写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C、听众的反应烘托了口技表演之善,属正面描写。

D、文章结尾处道具的重现,强调其表演工具的简单,突出其技艺在“口”,点明题意。

7、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1)本文运用了正确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口技人的表演内容,属于________描写;而宾客们的表情动作,属______描写。宾客们“几欲选走”情形,烘托了口技艺人的__________。

(2)结合全文来看,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从内容上和结构上来看这有何作用?

包 拯

作者简介

脱脱(公元1314-1355年),元代史学家,出身于蒙古贵族。

题目解说

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选人教材时作了删节。“传”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司马迁创设纪传体史书编写体例,此后历代以为著史正例,正史都采用纪传体的形式。一般来说,“传”主要叙述传主的生卒、地望、职官、生平事迹等内容。

相关资料

包拯(999一l062),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希仁。天圣进士。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建议选将练兵,以御契丹。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为官刚正、执法严峻。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作为封建清官的典型,演为戏文,元杂剧已有《陈州粜米》等作品,以后流传日广,形成丰富的传说。

字词精解

徙:调动(官职)。迁:晋升。遗:赠送。岁满:满一年。遂:于是,便。权:姑且,暂且。率:大抵,大都,一般。忠:办事尽心竭力。恕:仁爱,推己及人。尝:曾经。对:回答。推:推行。字:古代人在年满二十时取表字。一般来说,古人的名和字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守:课文中是“太守”的省称。当时所说的太守,就是知府;古代文人好用古名,往往称知县为太守。

结构精解: 第一段:突出包拯为官机智。第二段:突出他为官廉洁。第三段:突出他巧言善辩、不辱使命。第四段:突出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第五段:突出他克己奉公。

课文图解

                  27、包拯

谁        做什么               性格特点

          “割牛舌”案件----为官机智 

          “岁满不持一砚归”---清正廉洁

包拯      出使契丹---巧言善辩、不辱使命

          开封做官---为官刚正、执法严峻

          日常生活------克己奉公

主题精解: 文章通过巧断牛舌案、不持一砚归、出使契丹、、坐镇开封府、律己戒子这些事迹体现出包拯机智善断、廉洁自律、刚直善辩、刚正不阿、严于律己的性格特点。

写法精解

1.通过事迹表现人物,是这篇课文主要的写作特点。学习课文时学生应紧紧把握住人物的事迹,因为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从这些事迹中显现出来的。例如: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等等。

2.本文第一、二、三、五段主要用了正面描写,第四段则穿插了侧面描写。第一、三段记叙较具体,第二、四、五段记叙较概括。具体、概括互相配合,行文活泼、富于变化。

3.课文选自正史,但语言不失生动、活泼。如第一、三两段分别用百十来字,把包拯智服盗贼、驳倒契丹、不辱使命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一点值得学生学习,在写作的时候,注意行文生动,力求活灵活现地展现人物的风貌。

难点精解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一句的翻译。

理解这句话首先要读好停顿“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这句话应议为:端州出产砚台,前任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贡数几十倍的砚台,送给当朝权贵。

练习

一、解释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1.第归,杀而鬻之                       

2.寻复有告私杀牛者                      

3.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4.拯命制者才足供数                      

5.旧制,凡讼诉不得经造庭下             

6.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7.恶吏苛刻,务敦厚                     

8.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9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10、与人不苟合

二、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

1.知  知天长县     亦知其名    

2.其  其人遂无以对      亦知其名      

三. 根据上下文,将下列句子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

1.主来(    )诉        2.(      )徙知端州

四、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属于哪一种情况?将对应的答案序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A. 省略句       B.倒装句      C.判断句

1.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          

2.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 (      )

3.何为割牛舍而又告之?  (    )          

4.葬以大夫礼             (      )

五、指出下列句子加点字词的古今义。

1.迁殿中丞      古义:       今义:

2.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古义:                  今义:

3.亲党皆绝之  古义:          今义:

4.由是搏击豪强  古义:         今义:

六、翻译下列句子

1.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2.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3.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4.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5.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

6.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7.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8.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七、本文节选自《      》,作者脱脱是    代     家。

八.本文刻画人物运用了正面描写何侧面描写相结合,概括叙述和具体记叙相结合的手法,请根据你的理解,填写下列空格:

1.课文第   、   、   、五段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第   段则穿插了侧面描写。

2.从记叙的具体概括程度上看,第一、三段比较          ,第二、四、五段则较为       。

满井游记

一、词义:

局促:拘束。 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 若脱笼之鹄: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娟然:美好的样子。 偕:文中意思为:共同,一块儿。 茗:茶,文中是煮茶的意思。 堕事:耽误公事。堕,坏,耽误。 恶能无记:安,哪。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用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艳装骑驴的。蹇,原是跛足的意思,引申为驴。

一词多义   

1、 乍:   

波色乍(zhà)明 (初,始)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也 (突然,忽然)   

2、 偕   

偕(xié)数友出东直 偕:偕同,一起。 

宠辱偕忘 (一起)   

3、 作   

冻风时作 (刮起)   

属予作文以记之(写)   

4、鳞   

鳞浪层层 (名词作状语,像鱼鳞)   

呷浪之鳞 (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鱼鳞)   

5、然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的样子)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然而)   

6、虽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虽然)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死则已后矣 (即使)   

7、得   

欲出不得 (能,能够)   

悠然自得: (得意)   

得道多助 (施行)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通“德”,感激)   

8、时   

冻风时作 (时常)   

时而献焉 (到时候)   

9、之   

脱笼之鹄 (助词,的)   

倩女之靧面 (舒缓语气,不译)   

郊田之外 (限定关系,以)   

词类活用   

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亦时时有。(茗:茶,这里是动词,“煮 茶”。罍:酒杯这里是动词,“举杯”。)   句意:汲泉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   

特殊句式   

倒装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宾语前置句,“未之知”就是“未知之”)   句意:才知道郊外未尝没到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   

通假字   

1.不以游堕事:“堕”通“隳”,毁坏。   

2.恶能无纪:“纪”通“记”,记载,记游。   古今异义   局促一室之内   局促------古义:拘束,限制   今义:紧迫,拘谨,不自然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袁宏道在明代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与兄宗道、弟中道时号“三袁”因为他们都是湖广公安人,又称为“公安派”,宏道实为领袖。

2、关于背景: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袁宏道再次做官,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文中曲折地表现作者厌倦都市官场生活和寄情山石草木的情怀。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借景抒感,谕示读者以入生哲理。

二、文章脉络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北国的早春。时间:花朝节后。地点:燕地。环境: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第二部分(2),描写满井春色。水:冰皮始解,清澈见底。山:为晴雪洗,鲜妍明媚。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泉而茗,罍而歌,红装而蹇。鸟鱼:悠然自得,皆有喜气。

第三部分(3),物我交融。(议论)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余之游将自此始。

三、写作方法

⑴白描的手法。

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明如画。

⑵拟人的写法: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趋向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

⑶生动的比喻: 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他的新奇之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比喻很贴切,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四、译文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过了花朝节,冬天的余寒还甚为逼人,冷风时时刮起来,刮风时一片飞沙走石,(我)只得拘束在房间里,想出去也不能够。每每顶着寒风快步行走,不到一百步就又回来了。

二月二日天气略微暖和了一点,同几个朋友一起出东直门,到满井。堤岸两边是高高的柳树,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眼望去空灵开阔,人像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一般。在这时,水面上的浮冰开始溶化,水波突然发出亮光,像鱼鳞似的波浪一层又一层,清澈得能看到水底,(水光)亮晶晶的,像刚制成的镜子冷光从匣子里突然射出来一样。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刷,秀美的(样子)像被擦拭过一般,漂亮而妩媚,就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刚梳过髻鬟一样。柳树枝条好像在舒展又没有舒展开,柔软的柳梢在风中飘摇,麦苗像兽颈上的鬃毛,约有一寸来长。游人虽然不是很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盛装而骑着毛驴的女子,也时时可见。风力虽然还较强,但空着手走路也会汗流浃背。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显得)安闲自在,鸟的羽毛、鱼的鳞鳍都透着喜气,(我)这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却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

能够不因游玩而误事,潇洒地徜徉在山石草木之间,只有(我)这种闲职啊。此地恰好与我很近,我要以此游为始,(继续下去。)怎能不写一篇记游文章呢?己亥年二月。

一、填空。

1、《满井游记》的作者是       代文学家           ,作者与其兄      、弟         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

2、文中总写春天景物的句子是:             。

3、比喻春水清澈明亮,水波闪烁发光的句子是:        

4、比喻青山鲜妍明媚的句子是:             。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冻风时作          (2)土膏微润           

(3)波色乍明      (4)娟然如拭          

(5)于时冰皮始解       (6)髻鬟之始掠     

(7)柔梢披风    (8)汗出浃背           

(9)呷浪之鳞   (10)以游堕事          

(11)适与余近      (12)恶能无纪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如倩女之靧面     (2)罍而歌者     

(3)泉而茗者        (4)泉而茗者      

(5)红装而蹇者        (6)红装而蹇者    

四、指出下列“之”字的词性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        )

A、局促一室之内    郊田之外      

B、毛羽鳞鬣之间   城居者未之知也

C、脱笼之鹄        呷浪之鳞      

D、倩女之靧面     髻鬟之始掠

五、指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

(1)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      

(2)泉而茗者           

(3)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         

(4)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六、指出下列句中“以”的用法。   

夫不能以游堕事          

七、翻译下列句子。

(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2)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5)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6)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鬣寸许。

                                       

八、读完文章,你觉得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提高演练】

1、解释词语。

东风时作 作: 

土膏微润   膏: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时:波色:乍: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开:匣: 

娟然如拭   娟然: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蹇:

寒犹厉(厉:    ) 

以游堕事(堕 :   )

出不得(得:    )  

土膏微润:土膏:

波色乍明:  波色         乍 

柔梢披风:披: 

麦田浅鬣寸许 许: 

凡曝沙之鸟:曝:

呷浪之鳞:呷:              鳞: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 

2.与“娟然如拭”中的“然”用法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B.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C.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D.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3.与“泉而茗者”中的“茗”字语法功能相同的项是[    ]

A.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D.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4.与“呷浪之鳞”修辞手法相同的项是[    ]

A.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B.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C.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D.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5、选出加粗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①冻风时作  ②于时冰皮始解

B.①呷浪之鳞    ②鳞浪层层

C.①于时冰皮始解   ②始知郊田之外

D.①欲出不得     ②偕数友出东直

6、选出加粗词词义不相同的一项[    ]

A.①娟然如拭        ②悠然自得

B.①游人虽未盛      ②风力虽劲

C.①未之知也        ②曝沙之鸟

D.①泉而茗者        ②红装而蹇者

7.下列对本文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B )

A.本文结构松散自由,是一典型的山水小品。

B.本文文辞清丽简洁,作者直抒胸臆。

C.本文虽然表达了一种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但也掩饰不了作者失意的苦闷。

D.本文比喻新鲜、贴切,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8.翻译下面的句子。

8.与“鳞浪层层”修辞手法不相同的项是

A.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B.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C.麦田浅鬣寸许。

D.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9、与“冻风时作”中的“作”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装腔作势   B.狂风大作   

C.作壁上观   D.虚伪做作

13、翻译句子。

①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③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公输

一、译文:

公输盘为楚国制造云梯之类的(登城)器械,造成后打算用来攻打宋国。墨老夫子听到这个消息,(就)从齐国动身,走了十天十夜来到(楚国国都)郢会见公输盘。

  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说:“北方有人欺侮我,希望依靠您去杀了他。”

  公输盘很不高兴了。

  墨子说:“请允许我奉送(给您)十金。”

  公输盘说:“我坚守道义,决不杀人。”

  墨子起身,(向公输盘)拜了两拜说:“请允许我解说这件事。我从北方听说您(为楚国)造了云梯,打算用来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楚国土地有余而百姓不足,葬送不足的(百姓性命)而争夺有余的(土地),(这)不能说是聪明;宋国无罪而攻打它,(这)不能说是亲善友爱;(您)知道(这道理)却不(向楚王)据理力争,(这)不能说是忠诚;攻宋却不能取胜,(这)不能说是强大;自(称)坚守道义,不杀少量的人却屠杀众多的人,(这)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公输盘承认墨子的话有道理。

  墨子说:“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公输盘说:“不可以。我已经向楚王讲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墨子说:“为什么不把我引见给楚王呢?”

  公输盘说:“好的。”

  墨子拜见楚王,说:“设想有这样一个人,他舍弃自己彩饰篷车,邻人有破车子却想把它偷来;舍弃自己华美的丝绸衣服,邻人有粗布短衣却想把它偷来;舍弃自己美味饭菜,邻人有米糠酒糟之类粗劣食物却想把它偷来。这是怎样一个人呢?”

  楚王说:“(这人)一定是有偷窃毛病。”

  墨子说:“(如今)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土地方圆(不过)五百里,这犹如彩饰篷车和破车相比。楚国有云楚大泽,到处是犀牛麋鹿,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鼍多得天下无比,宋国是连野鸡、兔子和鲋鱼都没有的地方,这犹如美味饭菜和米糠酒糟之类粗劣食物相比。楚国有高大的松树、梓树、黄楩木和楠木、樟树,宋国却没有大树,这犹如华美的丝绸衣服与粗布短衣相比。我认为(大王派)兵攻打宋国,与上面说的那个人的情况是同一类(性质)的。”

  楚王说:“(你说的)很好。虽是这样,公输盘(已经)为我造了云梯,一定能攻取宋国。”

  于是,(墨子又)见公输盘。墨子解下腰带(围起来)作为城池,用木片作为器械。公输盘多次运用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抵御住(他的进攻)。公输盘攻城的器械招数全施展尽了,而墨子的抵御之术还绰绰有余。

  公输盘折服了,却又说:“我知道用什么(方法)对抗你了,我不说。”

  墨子也说:“我知道你用什么(方法)对抗我,我(也)不说。”

  楚王问(墨子)其中的缘故。

  墨子说:“公输盘的意思不过是想杀死我。杀掉我,宋国没有人能守城,就可以攻破了。可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带着我的守城器械在宋国的城上等待楚国的 入侵了。即使杀掉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守卫者)。”

  楚王说:“很好。请允许我不攻打宋国了。”

二、作者及背景

1.《墨子》及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堵子散文代表作家。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    《墨子》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墨子言行的记录。《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政,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堵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公输 

    公输,名盘,也作“般”或“班”又称鲁班,山东人,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现在,鲁班被人们尊称为建筑业的鼻祖,其实这远远不够.鲁班不光在建筑业,而且在其他领域也颇有建树。他发明了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他发明了云梯(重武器),钩钜(现在还用)以及其他攻城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在机械方面,很早被人称为“机械圣人”,此外还有许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

三、课文理解

1、本文记述了墨子说服公输盘和楚王并成功地阻止楚国攻打宋国的事情,表现出墨子的 “兼爱”“非攻”思想和高超的论辩技巧。

2、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

(1)以义相责攻宋行为,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2)以智相责攻宋行为,使楚王理屈词穷;

(3)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以技相较,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3、从墨子的言行分析,墨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⑴墨子听说公输盘为楚国造云梯要攻打宋国,不远千里,走了十天十夜到楚国的国都来说服公输盘,表现墨子不畏艰辛,反对不正义的战争的“非攻”思想。 

⑵墨子折服公输盘和楚王的巧妙、锋利的言辞,表现墨子是个出色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具有机灵、雄辩的口才。 

⑶墨子冒着生命危险只身深入敌国,说服公输盘和楚王。表现墨子为了阻止一场不正义的战争,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 

⑷墨子九距公输盘攻城之机变,说明墨子有勇有谋。 

小结 :文章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了墨子先生的伟大形象。为了阻止这场非正义的战争,他不畏艰辛,不怕牺牲,孤身深入敌国,用巧妙、锋利的言辞使战争发动者理屈词穷,又凭着谋略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表现了一个出色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的本色。 

4、墨子的这种主张和他为实行自己政治主张而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我们今天来看“非攻”也还不失为一个美好的理想。墨子止楚攻宋,用今天的话说,是既有外交斗争,又有实力较量,二者相辅相成。首先要看到墨子是站在正义立场上批判非正义的战争。但是,如果墨子只凭他的“雄辩”去进行斗争,仍然不能取得实在的战果。不可无外交,但更要注意实力。墨子的实力一是他“守圉”的本领,二是有禽滑厘等三百人为后盾。起决定作用的是掌握了“守圉”本领的禽滑厘等宋国人民。这对我们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墨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怕艰险,坚韧不拔,勇于自我牺牲的奋斗精神和始终重视实践的作风,是激励我们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终身奋斗的一股精神力量。 

  但是,墨子的这种非攻思想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他不懂得引起战争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墨子所处的时代所以发生连续不断的兼并战争,是当时阶级斗争的必然现象,是不能用“非攻”的主张来制止的,因此,所谓非攻在墨子所处的时代是根本不能实现的。 

四、练习

1、填空题。

《墨子》一书一般认为是               。墨子名    ,     时期     家,   家的创始人。

2、解释下列的一词多义 

子:  子墨子闻之               

      愿借子杀之     

说:   公输盘不说(yuè)                

       请说之       

已 :  胡不已乎                    

       吾既已言之王矣    

类:   不可谓知类(    )      为与此同类(    )

然: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 

见:   胡不见我于王            

       于是见公输盘      

虽 :  虽然                           

      虽杀臣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子墨子九距之。“   ”通“   ”,        

2)已持臣守圉之器。“   ”通“   ”,        

3)公输盘诎。“   ”通“   ”,       &>为: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

夫子何命焉为?(           )。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

子墨子解带为城(           )。

必为有窃疾矣(           )。

之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请说之

宋何罪之有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以    

将以攻宋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

(1)子墨子九距之。               

(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3)公输盘诎……                  

(4)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5)子墨子闻之,起于齐。                

(6)愿借子杀之。

(7)请献十金。                          

(8)吾义固不杀人。

(9)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10)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11)然,胡不已乎?           

(12)胡不见我于王?

(13)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14) 此为何若人?

(15)邻有短褐,而欲窃之      

(16),舍其粱肉,邻有穅糟,而欲窃之。

(17)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18)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19)公输盘诎,而曰

6.翻译

1)、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2)、 宋何罪之有?

3)、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4)、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5)、 胡不见我于王?  

6)、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7)、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8)、 必为有窃疾矣  

9)、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10).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  

11).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  

 

12).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13)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14)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围有余。

15).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16).虽杀臣,不能绝也

岳阳楼记

 一、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顺畅,百姓和乐,各种废弛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就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时的规模,在楼上刻写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并)嘱托我写篇文章来记下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它)包含着远处的山峰,容纳下长江,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早晨阳光照耀,傍晚乌云蔽天,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向北通往巫峡,向南直达潇湘,降职外调的官员和失意的诗人,常常聚会在这里,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差别吗?

像那连绵不断的雨纷纷而下,连月不晴(的时候),阴惨惨的风怒号着,浑浊的浪涛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没了光辉,山岳隐藏起形状;经商的旅客不能行走,桅杆倾倒,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长啸,猿啼叫。(此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这样一种情绪;(因)离开京都而怀念家乡,担心遭到他人的诽谤和讽刺(而心情沉重),满眼凄凉冷落,极度伤感而十分悲痛。

至于(那)春天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波平浪静,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光十色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的小草和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在水面上)的光如跳跃的碎金,平静的月影像沉入水底的白璧,打鱼人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尽头呢?(此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精神愉悦,一切荣耀和屈辱统统忘记,迎着风举杯痛饮,大概是高兴到了极点了。

哪!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为什么呢?(他们)不因外物之优、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个人之失、外物之劣而悲;在朝庭做高官就为他的百姓担忧,离开朝廷,在偏远的地方做官就为他的国君担忧。这样,进朝做官也担忧,退处地方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哎!(如果)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

(写这篇文章)当时是(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补充注释:

1、 横无际涯:横,广阔。

2、 气象万千:气象,天气景象。

3、 多会于此:会聚集。

4、 去国怀乡:国,国都,首都。

5、 把酒临风:把,握,拿。

6、 进亦忧,退亦忧:进,指“居庙堂之高”,即在朝廷为官;退,指“处江湖之远”,即在京外为官。

7、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岸芷汀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互文见义。

二、重点语句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重点词:具,同“俱”)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译: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重点词:开,放晴)

   4、至若青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重点词:景,日光。惊,有“起”、“动”的意思)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 批评指责。

 (重点词:去,离开)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译: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置之度外。(重点词:宠,荣耀;偕,一起)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重点词:求,探求。为,指以物喜,以己悲两种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译: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重点词:以, 因为)。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在朝庭里作高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如果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面。

 三、文章知识

1、本文出自 《范文正公集》。作者是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2、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可视为本文的小序。(记叙)

   第二段:(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引出下文。

   第三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卒章显志,作者下面阐述观点:表达自己的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揭示全文中心。

3、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4、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5、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四、理解背诵

(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答: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答:浮光跃金。(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答:静影沉璧。(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或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是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 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 (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吞)

   (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 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

 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3) 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五、思考

(1)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2)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答:以物喜,以已悲。

   (4)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否定。

   (5)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6)“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 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六、练习

1.填空题。

(1)《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朝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__家。在本文中表现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岳阳楼记》中两个相连的四字短语填写)

2.对本文写作目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D ]

A.应朋友之托,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

B.借作记之机,表达自己的胸襟和抱负。

C.当时作者和滕子京都在被贬之时,作者要借此文与朋友共勉。

D.描写巴陵胜状,抒发览物之情,评说迁客骚人。

3、写出下列加点的多义词在各句中的意义。

极  南极潇湘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感极而悲者矣

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或 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或王命急宣  或闻无罪,_____

开 连月不开        旁开小门    开我东阁门    

和  政通人和     至若春和景明

空  而或长烟一空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一     而或长烟一空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胜     予观夫巴陵胜状

          驴不胜怒,蹄之

以     不以物喜     

属予作文以记之      而吾以捕蛇独存

得而腊之以为饵 以啮人,无御之者

归    吾谁与归   朝而往,暮而归

4、通假字

1)、百废具兴             

2)、属予作文以记之               

5、古今异义

1)、越明年   古义   今义  __

2)属予作文以记之  古义    今义  ____

3)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6)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7)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8)是进亦忧,退亦忧  

6、词类活用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2)、百废具兴               

(3)、北通巫峡              

(4)、南极潇湘             

(5)、先天下之忧而忧           

(6)、后天下之乐而乐            

(7)、越明年(8)、大观

(9)、薄暮冥冥(10)、骚人(11)、春和景明

(12)、沙鸥翔集

7、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政通人和            (2)、锦鳞游泳

(3)、居庙堂之高         (4)、先天下之忧而忧

(5)、越明年(6)、薄暮冥冥

(7)、属予作文以记之     (8)、微斯人 吾谁与归

(9)、静影沉璧          (10)、予观夫巴陵胜状

(11)、增其旧制(12)、属予作文以记之

(13)、前人之述备矣       (14)、浊浪排空

(15)、薄暮冥冥、(16)、春和景明

(17)、则有心旷神怡,______  宠辱偕忘

(1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9)、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20)、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1)、浊浪排空      (22)、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23)、是进亦忧,退亦忧  

8、翻译

1)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5)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6) 是进亦忧,退亦忧

7) 然则何时而乐耶?

8)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9)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追忆

【中考文言文预测1 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中考预测作文11-08

中考的文言文的部分复习资料02-23

中考复习轻松把握 文言文总复习5天计划04-14

文言文中考复习的几点建议 (九年级)04-14

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复习举要(网友来稿)04-14

中考语文复习要领04-14

中考复习资料05-11

中考复习工作计划09-20

中考作文复习七法04-14

中考作文复习八法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