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2013年高考全国各地诗歌鉴赏汇编2 高考复习(高三)
11.(浙江卷)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云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阌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脉相承。
(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答案: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参考资料】
《秦中吟》十首,是白居易最著名的讽喻诗之一,元和五年左右作于长安。这组诗在反映社会现实,抨击黑暗势力方面相当深刻,发人深省。后世评论者常以其与杜甫诗相提并论。白居易自己在《与元九书》中也说:“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
本诗与《轻肥》略近,其中所说虽是阌乡一地,在当时却具有普遍意义。作者只是客观地描述了情况:一方面朱门车马穷奢极侈;另一方面无辜的囚犯冻死狱中。对比之中,主题自然显现。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相似。
【附录】“秦中吟”十首
秦中吟十首并序
贞元、元和之际, 予在长安, 闻见之间, 有足悲者. 因直歌其事, 命为《秦中吟》
议 婚
天下无正声, 悦耳即为娱.
人间无正色, 悦目即为姝.
颜色非相远, 贫富则有殊.
贫为时所弃, 富为时所趋.
红楼富家女, 金缕绣罗襦.
见人不敛手, 娇痴二八初.
母兄未开口, 已嫁不须臾.
绿窗贫家女, 寂寞二十余.
荆钗不直钱, 衣上无真珠.
几回人欲聘, 临日又踟蹰.
主人会良媒, 置酒满玉壶.
四座且勿饮, 听我歌两途.
富家女易嫁, 嫁早轻其夫.
贫家女难嫁, 嫁晚孝于姑.
闻君欲娶妇, 娶妇意何如?
(已嫁:一作言嫁)
【注】议婚是中国传统婚礼礼节之一,亦称议亲,商议婚娶的最初阶段,即六礼中纳采、问名、纳吉三阶段。由男方派人到女家提亲开始,经过换帖、卜吉、合婚、相亲等程序,到订婚为止。《聊斋志异?青蛙神》:“虽故却之,而亦未敢议婚他姓。
重 赋
厚地植桑麻, 所要济生民.
生民理布帛, 所求活一身.
身外充征赋, 上以奉君亲.
国家定两税, 本意在忧人.
厥初防其淫, 明敕内外臣:
税外加一物, 皆以枉法论.
奈何岁月久, 贪吏得因循.
浚我以求宠, 敛索无冬春.
织绢未成匹, 缲丝未盈斤.
里胥迫我纳, 不许暂逡巡.
岁暮天地闭, 阴风生破村.
夜深烟火尽, 霰雪白纷纷.
幼者形不蔽, 老者体无温.
悲端与寒气, 并入鼻中辛.
昨日输残税, 因窥官库门:
缯帛如山积, 丝絮似云屯.
号为羡余物, 随月献至尊.
夺我身上暖, 买尔眼前恩.
进入琼林库, 岁久化为尘!
(忧人:一作爱人. 悲端:一作悲喘、一作悲啼.)
【注】语出:(1).苛重的赋税。《汉书?万石传》:“惟吏多私,徵求无已,去者便,居者扰,故为流民法,以禁重赋。” 颜师古 注:“朝廷特为流人设法,又禁吏之重赋也。”《汉书?谷永传》:“峻刑重赋,百姓愁怨。”(2).加重征收赋税。《后汉书?翟酺传》:“卒有不虞,復当重赋百姓,怨叛既生,危乱可待也。
伤 宅
谁家起甲第, 朱门大道边?
丰屋中栉比, 高墙外回环.
累累六七堂, 栋宇相连延.
一堂费百万, 郁郁起青烟.
洞房温且清, 寒暑不能干.
高堂虚且迥, 坐卧见南山.
绕廊紫藤架, 夹砌红药栏.
攀枝摘樱桃, 带花移牡丹.
主人此中坐, 十载为大官.
厨有臭败肉, 库有贯朽钱.
谁能将我语, 问尔骨肉间:
岂无穷贱者, 忍不救饥寒?
如何奉一身, 直欲保千年?
不见马家宅, 今作奉诚园.。
【注】《伤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诗作品《秦中吟》中的一首。此诗通过对权贵们的豪华宅第及豪奢生活的描绘,对豪门显贵的奢侈之风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全诗语言朴实,描写细腻,感情悲愤沉郁,深刻反映出中唐时期整个统治阶层享乐腐化,不思进取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
伤 友
(又云伤苦节士)
陋巷孤寒士, 出门苦栖栖.
虽云志气高, 岂免颜色低.
平生同门友, 通籍在金闺.
曩者胶漆契, 迩来云雨睽.
正逢下朝归, 轩骑五门西.
是时天久阴, 三日雨凄凄.
蹇驴避路立, 肥马当风嘶.
回头忘相识, 占道上沙堤.
昔年洛阳社, 贫贱相提携.
今日长安道, 对面隔云泥.
近日多如此, 非君独惨凄.
死生不变者, 唯闻任与黎.
(任公叔、黎逢. 苦栖栖:一作苦恓恓)
不致仕
七十而致仕, 礼法有明文.
何乃贪荣者, 斯言如不闻?
可怜八九十, 齿坠双眸昏.
朝露贪名利, 夕阳忧子孙.
挂冠顾翠緌, 悬车惜朱轮.
金章腰不胜, 伛偻入君门.
谁不爱富贵? 谁不恋君恩?
年高须告老, 名遂合退身.
少时共嗤诮, 晚岁多因循.
贤哉汉二疏, 彼独是何人?
寂寞东门路, 无人继去尘.
立 碑
勋德既下衰, 文章亦陵夷.
但见山中石, 立作路旁碑.
铭勋悉太公, 叙德皆仲尼.
复以多为贵, 千言直万赀.
为文彼何人, 想见下辈时.
但欲愚者悦, 不思贤者嗤.
岂独贤者嗤, 乃传后代疑.
古石苍苔字, 安知是愧词!
我闻望江县, 曲令抚茕嫠,
在官有仁政, 名不闻京师.
身殁欲归葬, 百姓遮路歧.
攀辕不得归, 留葬此江湄.
至今道其名, 男女涕皆垂.
无人立碑碣, 唯有邑人知.
(曲令名信陵. 铭勋悉太公, 叙德皆仲尼: 一作勋名悉太公, 德教皆仲尼.)
【注】1、诗名亦作《石碑》 2、铭勋悉太公,叙德皆仲尼:一作勋名悉太公,德教皆仲尼。 3、曲信陵,贞元元年鲍防榜下及第,六年做望江县令,为政清廉有政声。曾作《投石祝江祈雨文》,中有:“必也私欲之求,行于邑里,添黩之政,施于黎元(百姓),令长之罪也,神得而诛之。岂可移于人以害其岁?”可见确为爱民之官员。
【赏析】
立碑以夸耀门阀、颂扬功德之风始于汉代,唐代此风更盛。碑文中所写其实都是一片虚文。有些文人,以善写此类“谀墓”文字而著称,连一些大文豪(如蔡邕、韩愈)都未能免俗。本诗即讥讽了那些企图立碑传名和谀墓得金之流。作者认为:立碑未必可留名,品德高尚,施行仁政才能流芳百世。
轻 肥
意气骄满路, 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 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 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 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 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 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 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 衢州人食人!
(脍: 当作鲙)
【注】“轻肥”是古汉语词。白居易诗《轻肥》是《秦中吟》十首组诗的第七首。它着重暴露那些为皇帝所宠信的宦官,他们不管人民的死活,整天过着穷奢极欲、豪华糜烂的生活,诗中还用对比的手法,揭示出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
《轻肥》赏析一
诗题“轻肥”,取自《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用以概括豪奢生活。
开头四句,先写后点,突兀跌宕,绘神绘色。意气之骄,竟可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不能不使人惊异。正因为惊异,才发出“何为者”(干什么的)的疑问,从而引出了“是内臣”的回答。内臣者,宦官也。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骄横神气一至于此?原来,宦官这种脚色居然朱绂、紫绶,掌握了政权和军权,怎能不骄?怎能不奢?“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两句,与“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前呼后应,互相补充。“走马去如云”,就具体写出了骄与夸。这几句中的“满”、“照”、“皆”、“悉”、“如云”等字,形象鲜明地表现出赴军中宴的内臣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帮。
“军中宴”的“军”是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此时,神策军由宦官管领。宦官们更是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前八句诗,通过宦官们“夸赴军中宴”的场面着重揭露其意气之骄,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意义。
紧接六句,通过内臣们军中宴的场面主要写他们的奢,但也写了骄。写奢的文字,与“鞍马光照尘”一脉相承,而用笔各异。写马,只写它油光水滑,其饲料之精,已意在言外。写内臣,则只写食山珍、饱海味,其脑满肠肥,大腹便便,已不言而喻。“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两句,又由奢写到骄。“气益振”遥应首句。赴宴之时,已然“意气骄满路”,如今食饱、酒酣,意气自然益发骄横,不可一世了!
以上十四句,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内臣行乐图,已具有暴露意义。然而诗人的目光并未局限于此。他又“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笔锋骤然一转,当这些“大夫”“将军”酒醉肴饱之时,江南正在发生“人食人”的惨象,从而把诗的思想意义提到新的高度。同样遭遇旱灾,而一乐一悲,却判若天壤。
《轻肥》赏析二
白居易的《轻肥》是一首现实主义诗篇。
《轻肥》诗曰:“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樽罍溢九酿,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瞿州人食人。”
白居易的《轻肥》描写了唐朝中期社会的真实面貌。
封建社会从皇帝到平民是分为阶级的,同在一个天底下,同在一个社会,不同的阶级生活状况是天壤之别的。皇帝居于社会的顶端,以皇帝为首的统冶集团生活极度奢侈,縻费无度;而贫苦百姓的生活是饥寒交迫,苦不堪言,甚至流离失所,卖儿鬻女……社会形成了极端的两极分化。一但发生灾荒,情况更为严重。
白居易的这首诗就是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据《通鉴?唐纪五十三》载:元和四年,“南方旱饥”。这首诗即写于江南发生大旱的这一年。白居易的《轻肥》正是从统冶阶级的奢侈腐化,縻费无度和广大百姓深重苦难这这两个方面描写社会生活的。这首诗共十六句,其中十四句是从统冶者方面写的。诗的开篇即写“内臣”“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仅仅十个字,就把一群人的,跃武扬威的情状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接着“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揭示了这一群人的身份,原来这骄横跋扈的一群是皇帝的亲信,即“内臣”,即太监,他们是最高统治者的亲信和爪牙。就是这样一群人,竟然个个都有身居高官,“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这些人在这大灾之年在做什么呢?原来是赴宴,“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人数众多,而且是乱纷纷的,争先恐后。酒宴上吃喝的是什么?“樽罍溢九酿,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吃喝全是由精妙的工艺酿制美酒和难得一见的山珍海味。又有上好的果品享受,简直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甘美餍足之后,更是神气十足,骄横无限,“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统治者不论常年和灾年,放纵享受总是尽情的,挥霍无度的。这样,通过如上描写,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不顾民生,腐败享乐至极的情状展示出来了。诗篇接下来一转,只用两句写了百姓的生活,“是岁江南旱,瞿州人食人”,只十个字,写出了江南大地上的一幕人间惨剧。然而,只这两句,实在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通鉴?唐纪五十三》载的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南方旱饥”,虽只有四个字,我们可以知道,如果不是灾情非常严重,史书是不会记载的。既然灾情严重,白居易《轻肥》的描写就是真实的了。因此,白居易的《轻肥》是一首现实主义诗篇,它反映了唐宪宗元和四年真实的社会面貌,这篇诗也映射出封建社会面貌的一般情形。这首诗对人们今天深刻认识封建社会的本质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首诗对我们今天如何为官、如何冶国也是有启示意义的。
这首诗在写法上运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诗人洞察了社会的真实情形,敢于说真话,描写了社会的真实面貌,反映了社会的本质;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诗篇的表达效果;诗句的顺序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这三点写法是值得诗友注意学习的。
《轻肥》 - 写作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诗人不作任何说明,不发一句议论,而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这比直接发议论更能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末二句直赋其事,奇峰突起,使全诗顿起波澜,使读者动魄惊心,确是十分精彩的一笔!
《轻肥》 - 古今点评
1.与少陵忧黎元同一心事。(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2.诗贵和缓优柔,而忌率直迫切。元结、沈千运是盛唐人,而元之《舂陵行》、《贼退诗》,沈之“岂知林园主,却是林园客”,已落率直之病。乐天《杂兴》之“色禽合为荒,政刑两已衰”,《无名税》之“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空”,《轻肥》之“是岁江南早,衢州人食人”,《买花》篇之“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等,率直更甚。(吴乔《围炉诗话》)
3.结句斗绝,有一落千丈之势。(弘历《唐宋诗醇》)
五 弦
清歌且罢唱, 红袂亦停舞.
赵叟抱五弦, 宛转当胸抚.
大声粗若散, 飒飒风和雨.
小声细欲绝, 切切鬼神语.
又如鹊报喜, 转作猿啼苦.
十指无定音, 颠倒宫徵羽.
坐客闻此声, 形神若无主.
行客闻此声, 驻足不能举.
嗟嗟俗人耳, 好今不好古.
所以绿窗琴, 日日生尘土.
【注】五弦琵琶,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简称五弦。历史久远、造型别致,盛唐时期曾流行于我国广大中原地区,并东传日本、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歌 舞
秦中岁云暮, 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 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云兴, 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 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 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 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 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 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 中有冻死囚!
买 花
帝城春欲暮, 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 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 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 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 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 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 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 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 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 十户中人赋!
【评析】
【评析】在农村青黄不接、农事繁忙之时,长安城中却「喧喧车马度」,皇亲贵族们正在忙于买花,这些狂热的买花者一掷千金、挥金如土。与此同时,却有一位来自啼饥号寒的农村「偶来买花处」的田舍翁低头长叹。诗人用强烈的、鲜明的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富贵闲人一束花,十户田家一年粮”的本质。
【赏析】
《秦中吟》十首,是白居易最著名的讽喻诗之一,元和五年左右作于长安。这组诗在反映社会现实,抨击黑暗势力方面相当深刻,发人深省。后世评论者常以其与杜甫诗相提并论。白居易自己在《与元九书》中也说:“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
《议婚》:约作于元和五年(810)。作者对当时崇尚的婚姻观作了一番评论,对当时受封建门第观念影响重财轻人,攀高结富的恶俗做出揭露与批判,并对难于出嫁的贫家女寄予了同情。
《重赋》:当时皇帝除国库外,另设私库,储藏群臣进贡的财物,以供自己享乐之用。地方官员借机巧立名目,大肆搜刮聚敛,以“羡余”(即赋税之盈余)的名义向皇帝进贡,从而得到加官晋爵的机会。广大劳动人民则在重税压迫下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困苦不堪。作者对此现象大为不满,但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没有或不敢把矛头指向皇帝,只得对贪官污吏作出强烈批评。但诗的后半部分对重赋产生的后果的大力渲染,无形中强化了对“本意在忧人”而实“夺我身上暖”的最高统治者的仇恨。评论者以之与杜甫《石壕吏》相比。
《伤宅》:唐代中叶,达官贵人奢侈成性,动辄大兴土木,营造园第。这种行径对百姓造成了灾难。作者对此进行了讽刺,认为兴建豪宅的钱最好用于救济贫民,宅地与荣耀的不朽是不可能的:“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
《伤友》:也作《伤苦节士》或《胶漆契》。作者对朋友之道今不如古表现了一种感伤凄凉之情。昔日洛阳社中,无论贫贱富贵,都能相互帮助;而今长安道上,两相面对却如“隔云泥”。对比之中表达了作者对友道之不古的忧伤。
《不致仕》:据《国史补》、《尧山堂偶隽》等书记载,此诗可能讥讽杜佑。讽刺了“爱富贵”“恋君恩”而年高不退休者。此诗的文字上颇有古风,后世评论者认为可与陶渊明诗乱真。
《立碑》,一作《古碑》。讽刺了立碑夸耀门第,歌功颂德之风。认为立碑“谀墓”不能名留千古;只有施行仁政,品德高尚者,虽无碑碣,却能“至今道其名。”
《轻肥》:诗名取自《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后世以“轻肥”借指达官贵人。作者首先极言了内臣的生活之豪奢,最后于结尾处通过“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样的强烈对比揭明主旨,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五弦》:此诗的描写手法相当高明。运用烘托、比喻、反衬等丰富多变的手法描写了赵叟技艺,而末尾则说:俗人“不好古”,名贵的“绿窗琴”只能闲置一旁,落满尘土。以音乐喻人,实为作者自况。
《歌舞》:本诗与《轻肥》略近,其中所说虽是阌乡一地,在当时却具有普遍意义。作者只是客观地描述了情况:一方面朱门车马穷奢极侈;另一方面无辜的囚犯冻死狱中。对比之中,主题自然显现。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相似。
《买花》:这组诗中最出名的之一。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贵族官僚豪奢游荡,一掷千金。这首诗构思,仅仅从买花这个小角度落墨,深透剖析,就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诗末用“田舍翁”的叹息作结:“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里含有十分深刻的意义,已经触及到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本身。前所谓“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主要就因此。《秦中吟》十首,是白居易最著名的讽喻诗之一,元和五年左右作于长安。这组诗在反映社会现实,抨击黑暗势力方面相当深刻,发人深省。后世评论者常以其与杜甫诗相提并论。白居易自己在《与元九书》中也说:“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
《议婚》:约作于元和五年(810)。作者对当时崇尚的婚姻观作了一番评论,对当时受封建门第观念影响重财轻人,攀高结富的恶俗做出揭露与批判,并对难于出嫁的贫家女寄予了同情。
《重赋》:当时皇帝除国库外,另设私库,储藏群臣进贡的财物,以供自己享乐之用。地方官员借机巧立名目,大肆搜刮聚敛,以“羡余”(即赋税之盈余)的名义向皇帝进贡,从而得到加官晋爵的机会。广大劳动人民则在重税压迫下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困苦不堪。作者对此现象大为不满,但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没有或不敢把矛头指向皇帝,只得对贪官污吏作出强烈批评。但诗的后半部分对重赋产生的后果的大力渲染,无形中强化了对“本意在忧人”而实“夺我身上暖”的最高统治者的仇恨。评论者以之与杜甫《石壕吏》相比。
《伤宅》:唐代中叶,达官贵人奢侈成性,动辄大兴土木,营造园第。这种行径对百姓造成了灾难。作者对此进行了讽刺,认为兴建豪宅的钱最好用于救济贫民,宅地与荣耀的不朽是不可能的:“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
《伤友》:也作《伤苦节士》或《胶漆契》。作者对朋友之道今不如古表现了一种感伤凄凉之情。昔日洛阳社中,无论贫贱富贵,都能相互帮助;而今长安道上,两相面对却如“隔云泥”。对比之中表达了作者对友道之不古的忧伤。
《不致仕》:据《国史补》、《尧山堂偶隽》等书记载,此诗可能讥讽杜佑。讽刺了“爱富贵”“恋君恩”而年高不退休者。此诗的文字上颇有古风,后世评论者认为可与陶渊明诗乱真。
《立碑》,一作《古碑》。讽刺了立碑夸耀门第,歌功颂德之风。认为立碑“谀墓”不能名留千古;只有施行仁政,品德高尚者,虽无碑碣,却能“至今道其名。”
《轻肥》:诗名取自《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后世以“轻肥”借指达官贵人。作者首先极言了内臣的生活之豪奢,最后于结尾处通过“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样的强烈对比揭明主旨,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五弦》:此诗的描写手法相当高明。运用烘托、比喻、反衬等丰富多变的手法描写了赵叟技艺,而末尾则说:俗人“不好古”,名贵的“绿窗琴”只能闲置一旁,落满尘土。以音乐喻人,实为作者自况。
《歌舞》:本诗与《轻肥》略近,其中所说虽是阌乡一地,在当时却具有普遍意义。作者只是客观地描述了情况:一方面朱门车马穷奢极侈;另一方面无辜的囚犯冻死狱中。对比之中,主题自然显现。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相似。
《买花》:这组诗中最出名的之一。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贵族官僚豪奢游荡,一掷千金。这首诗构思,仅仅从买花这个小角度落墨,深透剖析,就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诗末用“田舍翁”的叹息作结:“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里含有十分深刻的意义,已经触及到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本身。前所谓“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主要就因此。
12.(江苏卷)
醉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
(1)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余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补充注释】
①太古:远古。
②小年:形容时间长,近似一年。
③簟:dian 竹席。便:适宜。
【赏析】
从空间上说,群山环抱,一片寂静,好似万物都不存在的远古;从时间上说,无所思虑,无所用心,一天就好像是一年。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一切仿佛都已凝固,没有名利的诱惑,没有人事的搅扰,没有烦恼的萦绕,这是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渲染,更是对他自己精神状态的描写。以下就具体写其顺适:春天不是就要过去了吗?没关系,春去春来他本就认为是大自然的正常运行,对着枝头的几朵残花,照样喝得痛快;鸟啼不是打破了山间的静寂吗?也无妨,在他听来,与树头清风,草中虫鸣也没什么两样,总是天籁,不妨高眠。三、四句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上“眠”字写。“躲进小楼成一统”,世味进不来,当然也就闻不到,这是饱尝世味之人的辛酸之言,也是他在这特定的时空中所体悟到的价值观。另外,盛夏时分醉卧当然已用得着竹席,但这得到清凉的,哪里只是身体呢?正是由于进入了这种顺适之态,所以即使是作诗这样的超功利之事,他也是无可无不可:“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梦中得句似得而实失,拈笔忘筌(用《庄子》“得鱼忘筌”之典)似失而实得,他就是这样领会了人生哲学上的辩证法。这首诗是作者谪居惠州所作,另有作于同时的《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可以参看:“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春着湖烟腻,晴摇野水光。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其中所透露出的禅意,与此诗正是相通的。
本诗的“诗眼”是“醉”。全诗以“醉”为中心,因为诗人终日喝酒麻木自己,才有了下文“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的感叹。
【作者简介】
作者: 唐庚 年代: 宋 (1071-1121),字子西,丹棱(今四川眉州西)人。绍圣进士。宋徽宗时,张商英荐其才,除提举京畿常平。张商英罢相后,他也被贬至惠州。遇赦后,为承议郎,提举上清太平宫。他的诗风豪放,时人称为“小东坡”。著有《眉山唐先生文集》。
他和苏轼算得小同乡,也贬斥在惠州多年,身世有点相像,而且很佩服苏轼。可是他们两人讲起创作经验来,一个是欢天喜地,一个是愁眉苦脸。苏轼说:“某生平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俞此者”;唐庚的话恰好相反:“诗最难事也!吾……作诗甚苦,悲吟累日,然后成篇……明日取读,瑕疵百出,辄复悲吟累日,返复改正……复数日取出读之,病复出,凡如此数四”。唐庚还有句名言:“诗律伤严似寡恩言”,若用朱熹的生动的话来引申,就是:“看文字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决不恕他,用法深刻,都没人情”。因此,他在当时可能是最简练、最紧凑的诗人,虽然也搬弄故典,还不算厉害,只是炼字炼句常有弄巧成拙的地方。
13.(江西卷)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诗。?“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答案:
(1)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情操。
(2)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子康,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长恨复长恨》,就是一首感时抚事的答别之作。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初,辛弃疾出任福建提点刑狱。这年底,他由三山(今福建福州)奉召赴临安,当时正免官家居的陈岘(字端仁)为他设宴饯行,于是而作此词。全词如下:
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上片直接抒写诗人的“长恨”和“有恨无人省”的感慨。词人首先写道:“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长恨”即无尽的痛恨。这里,以“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句开篇,首先提出了“恨”,而且是“长恨”,还要“复”(即不停,一个接一个)。这样,首先把我们带进了当时的社会之中。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由于北方金朝的入侵,战乱不息,被占区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不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辛弃疾就是其中之一。这对于一个志在恢复的爱国者来说,怎么能不是“长恨”呢?在饯别席上,把这“长恨”“裁作短歌行”。“短歌行”原是古乐府《平调曲》名,多用作饮宴席上的歌辞。这里,词人信手拈来,融入句中,自然而巧妙地点明了题面。上句的“长恨”和下句的“短歌”相对,不仅造成形式上的对应美,更主要的是显示出那种恨不得尽言而又不能不言的情致。接着写道:“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这里,词人合用了两个典故。上句“为我楚舞”源于据《史记?留侯世家》。据记载,汉高祖刘邦“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由于留侯张良设谋维护太子,此事只好作罢,戚夫人因向刘邦哭泣,刘邦对她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意思是说,你为我跳楚舞,我为你唱楚歌。下一句“听我楚狂声”源于《论语?微子篇》。据记载,楚国隐士接舆曾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论语》因称接舆为“楚狂”。辛弃疾在这里运用这两个典故,目的是为了抒发他虽有满腔“长恨”而又无人理解的悲愤,一个“狂”字,更突出了他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其中,用“何人”呼起,以反诘语气出之,大大增强了词句的感人力量。而“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反复咏言,又造成一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词人在直抒胸臆以后,紧接着就以舒缓的语气写道:“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这里,词人用借用了屈原的《离骚》中的诗句。“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与屈原的诗句比较,只是“兰”字后少一“之”字,“畹”字后少一“兮”字。“秋菊更餐英”则从原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概括而来。在屈原的诗中,“兰”和“蕙”都是香草。“滋兰”和“树蕙”在诗歌中就是培植香草,以此比喻培养自己美好的品德和志节。而“饮露”和“餐英”在诗歌中就是饮食的芳洁,以此比喻品节的纯洁和高尚。作者在这里引用屈原诗句,借以表达自己的志节和情操。我们知道,屈原在忠而被谤、贤而见逐的情况下,仍然坚定地持其“内美”和“修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辛弃疾在遭朝中奸臣谗言排挤,被削职乡居的情况下,依然不变报国之志,表明自己决不肯随波逐流与投降派同流合污,沆瀣一气。接着写道:“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词人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自己的志节和操守。这里又用典。《楚辞?渔父》中说,屈原被放逐,“游于江潭”,“形容枯槁”,渔父问他为什么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讨其苦。屈原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也不肯“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渔父听后,一边摇船而去,一边唱道:“沧浪之水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意思是劝屈原要善于审时度势,采取从时随俗的处世态度。词人化用此典,意在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志节情操。
下片首先写道:“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这三句抒发自己理想无从实现的感慨,情绪又转入激昂。据《世说新语?任诞》载,西晋张翰(字季鹰),为人“纵任不拘”。有人问他:“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耶?”他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词人用张翰的典故,其实也是心中不平的牢骚之气。辛弃疾的抗金复国理想难以实现,志业难遂,还要那“身后”的虚名干什么?那么,词人为什么会发此牢骚呢?接着辛弃疾写到:“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轻。”这里,说出了“长恨复长恨”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因为南宋统治集团轻重倒置,是非不分,置危亡于不顾,而一味地苟且偷安。这是词人对南宋小朝廷腐败政局的严厉批判和愤怒呼喊。所以,词人写道:“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写惜别。这里用屈原《九歌》点明恨别乐交乃古往今来人之常情,表明词人和饯行者陈端仁的情谊深厚,彼此都不忍离别之情。最后写道:“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这里,又引用两个典故来表明自己的心迹。一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所得:“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叶,社会动乱,政治黑暗,而他本人又“质性自然”,加上“不慕荣利”。这里词人引用陶诗,表明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荣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二是《列子?黄帝篇》中所记载的故事。相传海上有位喜好鸥鸟的人,每天早晨必在海上与鸥鸟相游处,后遂以与鸥鸟为友比喻浮家泛宅、出没云水间的隐居生活。在这里,词人说归来与鸥鸟为友,不但表明自己宁可退归林下,也不屑与投降派为伍,而且也有慰勉陈端仁之意。
在艺术上,首先,典故的运用,不但含蓄,而且增强抒情效果。其次,比兴手法的运用,不但丰富了词的含蕴,而且提高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再次,情感变化起伏,层层推进,提高了表达效果。
14.(辽宁卷)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工,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透,冬昼閒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1)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答案:
(1)全联视听结合,生动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2)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应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赏析】
这首七律题为《竹轩诗兴》,写竹轩景物,自然清丽。从所写的景致中,可以看出作者本身的志趣。作者虽然出身于勋业很高的富贵之家,但心志清隽,爱好闲雅,摆脱了富贵子弟庸俗的习气。修竹本以它的高洁和潇洒,历来为文人雅士所激赏。在作者所处的竹轩中,四时都有佳趣,而这首诗所描写的,则以夏季的景物为主。
开头两句:“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写竹轩面对柴门,清风卷来,柴门被自然地吹开了。轩的前面,是刚刚开辟不久的小径,径边栽上了许多篁竹,环境是非常优雅的。第三四两句:“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妙在结合轩中的清事来写,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当轩静坐,竹梢的影子,都好像通过茗碗细细地落在轩中似的。篆烟飞起了,竹叶的音响,宛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在静观当中,确实是体会得非常细致。第五六两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仍然是写竹轩清趣,但和前两句意境显然不同。前两句写的是平时,这两句却写的是暑天的夜晚和冬天下雪的白昼。前两句以写竹为主,以轩中的品茗、焚香为辅。这两句以轩内倦卧看星,和冬天对雪闲吟为主,而以“星穿过”和“雪压摧”相应地写竹,达到水乳交融、情景俱妙的程度。从诗句中作者告诉人们:暑天,这里宜于乘凉倦卧,可以看到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冬天,坐在这吟诗,可以看到素雪压在竹枝的清景。这样倦卧也好,闲吟也好,竹轩都可以供以诗情、诗兴,而此情此景,都非在其他的处所所能领略到的。作者为诗,不求工而自工,从这几句诗中,也就可以使人心领而神会了。
结尾两句:“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作者因此时尚在夏季,所以第六句所写的情事,只是虚写,是预想如此。作者设想到了冬季,这儿的清景,一定格外宜人。冬天是梅花的季节,梅花的寒香冷蕊,配上修竹的疏枝翠叶。纵使不是雪天,也便梅竹同淸,使竹轩更有幽致。若是下雪的话,那么雪地咽梅花,静听竹林里敲金戞玉的声音,此境岂不更加清绝。所以作者在诗中叮嘱自己说:“莫移墙下一株梅,”梅花将为竹轩带来更多的诗兴啊!到那时节,是“日暮倚修竹”,还是欣赏月下的梅花,那就听自己的便了。
此诗清而不瘦,隽而不寒。句句扣题,但并不拘泥。作者尝从杨万里学诗,得起自然清丽。就此诗来说,风格也和姜夔相近,姜夔诗风俊雅,受到杨万里的激赏。杨万里报姜夔诗云:“新拜南湖为上将,近差白石作先锋。”南湖就是指作者,白石是指姜夔。作者有《南湖集》,为诗得力于诚斋(杨万里)、放翁(陆游)诸人,是南宋有影响的诗人之一。方回对他评价很高。
【附录】考题精选
(1)本诗的前两联描写了诗人怎样的竹轩生活?(3分)
答:
(2)本诗尾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分)
答:
【参考答案】
(1)描写了清风吹开柴门,小径新栽篁竹;作者当轩静坐,品茗焚香(2分)的清净幽雅的生活。(1分)
(2)主要使用了虚写(或联想、想象)手法。(2分)作者想象出冬季竹轩雪压竹枝,配以凌寒开放的梅花,更显清净雅致,表现出诗人高洁、闲雅的志趣。(3分
15.(四川卷)
九日和韩魏公?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宰相。?金罍:泛指酒盏。?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郯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案
(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中用,佳节是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既构成对比,又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赏析】
作品赏析
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早年曾同范仲淹一起防御西夏,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先后出知扬州、定州、并州。嘉祐年间(1056-1063)还朝,历任枢密使、宰相。韩琦原作题为《乙巳重阳》,乙巳是1065年(宋英宗治平二年)。这年重阳节,苏洵参加了韩琦家宴,席间韩琦赋诗,当晚苏洵写了这首和诗,半年后苏洵就病逝了。在能够确定年份的苏洵诗中,这是最后一首;在今存近五十篇苏洵诗中,这首是他的压卷之作。
首联从多年来他们的交游,一直写到这天的宴会,语言高度概括,内涵十分丰富。苏洵于1056年(嘉祐元年)持益州张方平、雅州雷简夫的推荐信赴京谒见韩琦、欧阳修等名流重臣,从此成了他们的座上客。时苏洵已四十八岁,年近半百,故说“晚岁登门”。雷简夫称苏洵为“王佐才”、“帝王师”,苏洵实际上也是以此自居的,而这里却自称“不才”,且冠以“最”字,并以自已的那“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表面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
颔联又从这天的宴会写到他五年来的虚度光阴。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自谦中也含着牢骚。汉武帝时公孙弘自举贤良,数年而至宰相,“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汉书?公孙弘传》)这里诗人即以公孙弘喻韩琦好贤而言自己不配这种礼遇。下句,诗人回答了“不堪”的原因:官卑位低,不堪重用。曲台指太常寺。因《礼记》有《曲礼》篇,故称专掌礼仪制度的太常寺为“曲台”。苏洵在1061年(嘉祐六年)被命于太常寺修纂礼书,至赴宴时,刚完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费时五年。苏洵以自己能辅助帝王的才能来做这种白首穷经的工作,深感虚度年华,用非所长,这集中表现在“闲”、“老”二字上。1056年(嘉祐元年),欧阳修荐苏洵于朝廷,“欲朝廷不次用之”;韩琦也以为可用,独富弼主张“姑少待之”(叶梦得《石林燕语》)。拖了两年,朝廷才召苏洵试舍人院。苏洵拒绝赴试,朝廷授以试秘书省校书郎,不久又以苏洵为霸州文安县(今属河北)主簿,编纂太常礼书,直至去世。“书虽成于百篇,爵不过于九品。”(《老苏先生会葬致语》)这就是诗人发出“闲伴诸儒老曲台”的深沉哀叹的原因。
颈联尤为历代评论家所称赏。重阳节历来是人们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的好日子,但苏洵却在愁里度过。“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久”字更有丰富的内容。苏洵在二十七岁以前“游荡不学”,不一定有“愁”。但从二十七岁开始,他发奋苦读,希望有用于世,却多次科考不第;后来,虽然名动京师,却沉沦下僚,无法一展抱负。这个“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他已五十七岁,很难再有所作为。“偶傍”,说明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但“傍”、“来”二字仍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其意气尤不少衰”。(叶梦得《避暑录话》)
尾联以暮间归来,反复吟咏韩琦新诗作结,戛然而止,余味无穷。韩琦《乙已重阳》说:“苦厌繁机少适怀,欣逢重九启宾罍。招贤敢并翘材馆,乐事难追戏马台。藓布乱钱乘雨出,雁飞新阵拂云来。何时得遇樽前菊,此日花随月令开。”韩琦诗中那种久居高位、宾朋满座的富贵气,使苏洵更感到自己“闲伴诸儒”的穷窘;韩琦志满意得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苏洵壮志不酬的深沉哀怨。这就是他越读韩琦新诗就越发难以入睡的原因。暮、雨、寒三字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
叶梦得说:“明允诗不多见,然精深有味,语不徒发,……婉而不迫,哀而不伤,所作自不必多也。”(《避暑录话》)这一首诗在内容上“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深刻反映了宋代失意文人的精神苦闷;艺术风格上也是“婉而不迫,哀而不伤”,含蓄蕴藉,耐人寻味。[1]
16.(湖南卷)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_____________”句。
(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
(3)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桃花流水鳜鱼肥
(2)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3)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补充注释】忘机:道家语,意为消除机巧之心。常用以指甘于淡泊,忘掉世俗,与世无争。
【简析】
贺铸的《钓船归》化用杜牧的《江汉》"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绿色纯粹,盛春时节的绿色是染衣的天然好材料。浓烈春意触近柴扉。(湖面)水波荡漾,白鸥飞舞,眼前的景象让白鸥和"我"都忘却机心(与世无争)。看着南来北往的行人。只有"我"独自老去,(朋友离别)故人渐渐离去。夕阳西下,湖面晚霞遥送(我的)渔船回家,水中鳜鱼正肥(落花人独立之感)
17.(湖北卷)
临 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
(1)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2)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参考资料】欧阳修一生因坚持自己的政见、积极参与朝廷的政治变革而屡屡遭受贬谪处分,在挫折之中就难免要产生牢骚怨言。北宋帝王信任与依赖文人士大夫,北宋的政治环境十分宽松,这就使得士大夫们有了实现个人政治抱负的憧憬以及实践的勇气;然而,北宋帝王又故意在士大夫中间造成相互牵制的局面,努力使个体平庸化,这就使得有理想、有才华的士大夫备受压抑,屡遭挫折,素志难酬。这是欧阳修一类渴求在仕途上有积极作为的宋代士大夫们的共同悲剧。表现在词中,就是前后的鲜明对比:刚刚进士登第时,春风得意,自以为前途似锦。岂知“薄宦天涯”、“十年”颠沛、“歧路”蹉跎,至今仍然“离愁难尽”、一事无成。这首词是因遇见当年一起进士及第的“同年”而引发内心的无限感触所作。
18.(重庆卷)
鹧鸪天酬孝峙①
[清] 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
答案:
(1)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 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人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
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简析】“酬孝峙”,是诗人给王屋的酬和之作,(酬,本意是“劝酒”,指主人再次给客人敬酒。引申为酬谢。又引申为应付和赠答。)属于赠答诗一类。上片刻画词人的自我形象。先画其外貌:“发短髯长”且“眉有棱”,通过外在形象表现内在的性格特点。容貌的病态和怪异,和僧人无二且更甚之。一生饱经风霜雪雨,因此,才会有“霜侵雨打寻常事”的感慨。下片,“倚杖”“临罾”,闲适无争,久在官场,“折腰久矣”,大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慨叹。“折腰”是用作屈身事人的典故,出自于《晋书.陶潜传》。陶渊明生活于东晋时代,年轻时生活清贫,可为人乐观,又善于诗文。曾出任江州祭酒,由于他性情直爽,不满意官场丑恶,最后辞职归家。40岁时,他被荐举为彭泽县令,到任后秉公办事,从不肯屈从于权势。有一次,郡府派了一个督邮前来彭泽检查公务。陶渊明既不亲自迎接,也不张罗宴席。下级官吏告诉他说:“督邮是上司,你应该恭恭敬敬地迎接才对。”陶渊明听后,感慨地说:“我不能为五米的薪俸,而向这种乡里小儿折腰。”于是弃官回乡。从此以后,“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有骨气的代称。唐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运用了这个典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词人用此典故,重在表达不愿复出为官的用意: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人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马占才
【高考全国各地诗歌鉴赏2 高考复习(高三)】相关文章:
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高考复习08-01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精选6篇)04-25
高考小说鉴赏歌诀09-27
高考复习心得03-20
诗歌翻译之释字诀(高考复习指导)05-21
生物高考复习教案04-25
关于高考复习的几点建议09-15
高考复习作文素材07-11
高三诗歌鉴赏教案(通用10篇)06-09
2024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集锦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