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对2013年一道高考语文试题答案的质疑 高考复习(高三)
山西省沁源县一中 闫录怀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山西)试题与答案(文科B卷)》(下称“《试题与答案》”)中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之第7小题“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第一个要求翻译的句子是:“在班列中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在这个《试题与答案》的答案部分,把这个句子翻译为:“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
对《试题与答案》给这个文言句子所进行的翻译,本人不敢苟同。理由如次:
首先,答案中“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这个句子从语法上是讲不通的。关于“望其项背”一词,语出清汪琬《与周处士书》:“言论之超卓雄伟,真有与诗书六艺相表里者,非后世之文章家所得望其肩项也。”蔡东藩、许厪父之《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二十七回:“他已窥破喜奎和小雀儿的深情密爱,万万不是本人所能望其项背”。 诸多运用,不再一一列举。但对该词意义及用法,我们已可略见一斑。“望其项背(或望其肩项)”意为“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与比较对象之间有一定差距或距离,但可以赶得上或比得上。而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这个成语基本上多用在表示否定的句式当中,如“难以望其项背”或“不能望其项背”。能与“望其项背”相搭配的是“能不能”的问题,而不是“敢不敢”的问题。“能不能”与“敢不敢”虽然都是能愿动词,但“能不能”指的是有没有能力的问题,“敢不敢”则指的是有没有胆量的问题。很显然,“望其项背”是指能力问题,而不是指胆量问题。在这个“答案”的句子中有“没有人敢望其项背”之说,显然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这在语法上是讲不通的。
其次,答案中“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这个句子从意义上也是讲不通的。该题选文中的马文升以其“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显然会遭到“诸大臣”的嫉妒,“诸大臣”对“帝”未能重用自己或对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当然会心存埋怨、责怪。但正因为马文升“最为耆硕”,既有老资格,又有大学问,而“帝亦推心任之”,还有什么比老臣受到皇上的推心置腹之遇更好的君臣关系呢?所以面对此情此景,“诸大臣”一种自然而然的怨怒之情油然而生,而迫于马之“耆硕”、帝之“推心”、“马”“帝”关系之“推心”,“诸大臣”只好敢怒而不敢言(“莫敢望”)罢了。答案中把“诸大臣莫敢望”理解为“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从意义上是讲不通的。
再者,“望”作为一个重要的文言实词,“怨恨,责怪”是其诸义项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义项,在文言文中常常用到。回顾重温这个义项,对我们正确理解文言文中的“望”很有必要:
“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
――――《史记》(《报任安书》)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帝君列传》)
“魏其大望曰:“老仆虽弃,将军虽贵,宁可以势夺乎?””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臣贱,将轻臣;臣用,将多望于臣。”
――――《战国策》(《燕策二》)
“侍御使以为光(人名)望不受女”。
――――《汉书》(《楚元王传》)
另外,在这个译文中对“耆硕”一词的翻译也不够准确。《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耆,老。”“硕,博学。”所以“耆硕”一词应该是指:年龄大,资格老,学问大,见识广。“耆硕”与德行没有关系,翻译为“年高德劭”显然是很牵强附会的。如果马文升是真正的“年高德劭”,“诸大臣”也不会有“莫敢望”之怨望情绪。再者,这样翻译也有违翻译原则“信、达、雅”之“信”,违背了“忠实于原文”这个最基本的翻译要求。
不妥之处,请同仁不吝赐教。
闫录怀
【对一道高考语文试题答案的质疑 高考复习(高三)】相关文章:
高考语文复习提纲资料08-03
质疑两道2003高考语文试题(网友来稿)10-21
高考复习心得03-20
生物高考复习教案04-25
关于高考复习的几点建议09-15
高考复习作文素材07-11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最新12-26
语文高考作文06-20
高考语文复习指导:文言文阅读备考六要素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