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中授法,以法导学

时间:2024-08-28 01:29:4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中授法,以法导学

甘肃省兰州实验小学 

○陈锡萱○ 

著名科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就教学而论,所谓方法的知识,就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我们如果能围绕学法恰当地设计教法,在教中授法,以法导学,真正体现为学而教的思想,日久天长,学生的自学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用不着教”的境界也将指日可待。

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作法和认识。

一、严格要求,培养习惯

小学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也是培养学习方法的过程。在教学中,我除了重视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认真完成作业和主动改正错题的习惯以外,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因为我深深懂得“学贵知疑”,“疑者,觉悟之机也。”

初接新班,我总要了解学生质疑问难的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制定进行这方面习惯培养的计划。首先,我把质疑问难作为预习的主要内容之一,要求每课必作。开始,我在课堂上提倡多提问题,难的、易的、大的、小的、重点的、非重点的、甚至幼稚可笑的,提得越多越好。当学生提问时,我总是耐心解答;对把握性不大、立即答不上的,弄清以后也一定补答。逐渐地,就要求学生把问题提到关键处,提到重点难点上,质量越高越好。其次,每上一课我都要安排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然后针对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讨论、分析、争辩、释疑解难。

为了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老师应作具体指导。要告诉学生从何处发问,怎样才能把问题提得准,问得巧。例如,拿到一篇文章可首先从审题入手,围绕题目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或怎么样。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可围绕作者思路发问,先写的什么,再写的什么,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要这么安排,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等。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一定要在“准”和“巧”上下功夫,问题要有思考量,有启发性,落实在理解课文、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上,点在学生思维障碍的穴位上,为学生作出如何提问的榜样。

经过培养和训练,我所带班级的学生都特别爱问问题,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而且逐渐能沿着文章的思路、围绕课文的中心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随着质疑问题习惯的形成,学生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积极探索的精神得到发扬,思维能力得到提高,都为能提出并解决一个有质量的问题而感到由衷的满足和喜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可能一蹴而成,所以,必须反复要求,反复训练。

二、循序渐进,指导学法

学法指导应体现目的性、系统性和层次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遵循顺序渐进的原则。

这里的“序”,指的是不同年级学生心理水平,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顺序与知识体系,由低级逐步向高级发展的序列。低年级的学生对事物认识很肤浅,思维形式主要是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他们只能掌握一些简单的、具体形象的学习方法。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思维能力也不断提高,他们已可以掌握一些复杂的、抽象程度较高的学习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编排的,因此,在指导学生掌握学法时,应该体现一定的坡度。例如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就应先教理解词句的方法、理解段意的方法;教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学法指导的阶梯应是:概括段意的方法--总结中心思想的方法--理解文章思路的方法。教学生读课文的渐进顺序应是:认读词句的方法--朗读的方法--默读的方法。

例如:我教给了学生如下概括段意的方法:首先要把段中句号之间之间和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弄清楚,然后看这一段里有无中心句,若有,这一句便是段意。这种中心句有时在段首,(如第十册《詹天佑》第一段第一句:詹天佑是我国伟大的爱国工程师;《鲸》第一段首先概括讲鲸是最大的动物。)有时在段尾,(如第七册《再见了,亲人》第一段的末句“这比天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会忘记?”遇到有因果关系的段落,可用结果句作段意(如第七册《小木船》第三段的末句“我们的友谊就从此破裂了”。)

遇到有主从关系的段落,应抓主句作段意。有的段落没有中心句,段意必须用自己的话来总结。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叙述的段落,段意比较好概括。如果一段中要表达几个意思,又有主有从,就应该按主要句子的意思概括段意(如《饲养员赵大叔》第12自然段四句话:第一句写“金皇后”可爱,第二、三、四句写赵大叔特别优待“金皇后”的事例,可以看出,是以后三句话为主的,那么段意就可以概托为“赵大叔特别关心‘金皇后’”)。如果一段中几个层次意思并列,段意就应该把各层次意思全概括进去(如《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讲了漓江水的静,漓江水的清,漓江水的绿。把这三段意思合起来就是讲“漓江水的静、清、绿。”)除了概括段意的方法外,其它各种方法也都这样具体教。

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指导学法必须循序渐进,这样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得而能用。在课堂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几种课堂结构指导学法:

(一)示范--小结--学用。对低年级和初接的新班学生用这种结构比较合适。例如,讲读《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由于课文主干部分是按春、夏、秋、冬顺序写的,而且每一个季节都抓住了景物的特点,结构大致相同。所以,讲课时,我只重点讲了“春季”这一自然段,总结出了学习这一段的步骤(也是这类课文的学习方法),即,依次弄清:①这一段写了哪些景物?②这些景物美吗?美在何处?③作者这样写目的何在?紧接着就让学生按此顺序尝试学习后边几个自然段,在实践中学用老师刚刚示范的方法。又如,我用比较法教“己”和“已”,“末”和“未”,使学生很快记住了字形;通过比较“前赴后继”和“前仆后继”使学生弄清了“赴”和“仆”的字义……接着我小结了这一学习方法,告诉学生:“比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学习中运用比较法,有助于把握知识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发展思维能力。学习语文,不仅字、词、句、段可以用比较法,篇章结构也可以比较。然后,我趁热打铁,指导学生用比较法进行学习。

例如:为了掌握《瑞雪》的层次结构,我引导学生和学过的《雨》相比较,找出写法上的一些不同处:《雨》的写作顺序是雨前、雨中、雨后,重点写了雨中部分;《瑞雪》的写作顺序是雪景、人物。雪景也是按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的顺序写的,但重点却是雪后一部分。使学生知道,层次结构,重点的安排是根据中心而定的。我还常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与范文进行比较,这样,既可加深对范文的理解,又可找出习作的长处与不足。另外,同学间的作文也可以比,自己修改前后的作文也可以比。实践使学生们体会到了“比较法”对辩别事物的作用,增强了运用比较进行学习的自觉性。

(二)自学棗质疑棗总结棗运用。这种结构较适于有一定知识基础的中年级学生。自学时,让学生圈圈点点,做上各种记号,写上简单的眉批;质疑问难时,要提出理解不了的问题,接着,组织学生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并由学得好的学生或老师作出正确的解答。之后,老师再引导学生们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法,最后印证学法,让学生模仿这种学习方法学习类似的内容。

采用这种课堂结构,一般要先设计几个问题(或用课后的练习题)。这些问题本身要蕴含着学法。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展开讨论,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掌握学法的过程。例如,《狼和小羊》写了狼为了吃小羊三次找碴儿的过程。“三次找碴儿”就是作者写文章的思路和文章的线索。讲课时,我依据这条线索有层次地设计了几个思考题,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纵深阶段:①课文写狼和小羊之间的什么事?②“碴儿”和“故意找‘碴儿’”是什么意思?③狼一共找了哪几次碴儿?④狼为什么要故意找碴儿?⑤为什么狼不立刻吃掉小羊,而要先找碴儿呢?这说明了什么?经过这一个个问题的自学和讨论,学生会一步步弄明白狼找借口的实质,小羊反驳的理由,懂得对狼这样的坏家伙是没有道理可的。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回顾学法,指出,围绕课题提出有关问题,带着问题边读边想,通过讨论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本身就是一种理解作者思路,掌握课文内容的方法,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其它课文。

(三)迁移--自学棗交流棗总结。在教学独立和半独立阅读课文时我常采用这种课堂

结构。例如,教学第八册第六组课文时,通过一类教材《在炮兵阵地上》、《马背上的小红军》教给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重点设疑--读议释疑深入探究--熟读深知,回归整体”的学习方法。教学二类课文《腊八粥》时,一上课,我就让学生回顾前两课的学习方法,接着让他们按照这一方法自学,在此基础上交流学习体会,取长补短。这时,老师只作适当点拨,重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再指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写作特点,进一步强化一下所用学习方法,以便在学习三类课文《回韶山》时独立运用。

 

《避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

师: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一开头,作者就用这么几句话勾画出了姑娘的外貌。看了这几句话,我们姑娘有了初步印象:这是一个年轻有力、纯洁、坚定的姑娘。我们看一个人不光要看她的外表,还要看其内心。请同学们看看,“我”在避雨时,在观察了姑娘的言行之后,对姑娘作了什么样的评价?你能不能从第二段中找出一句话来,用这句话去评价姑娘是最恰当不过的了,有那么一句话吗?

生:“多么有心计的姑娘啊!”这句话最恰当。

师:他找得对吗?

生(齐):对!

师:很好!“多么有心计的姑娘啊!”这一句话是作者在观察姑娘的言行后作出的评价。用这句话来概括、评价这位姑娘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请同学们在书上勾画出来,然后齐读一遍。

(学生在书上画上此句,然后齐读了一遍。)

师:谁知道,什么叫“有心计”?

生:“有心计”在课文中是说这位姑娘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对工作认真负责,记忆力好。

生:“有心计”就是说,很有心眼。

师:“有心计”在课文里说的是有心眼,有主见,遇事冷静,善于分析,善于思考。这篇课文,作者就是围绕着这位姑娘有心计来描写的,“多么有心计的姑娘啊!”这句话是这篇课文的中心句。作者就是围绕这个中心句,选择材料,展开叙述的。课题叫《避雨》,中心句是“多么有心计的姑娘啊!”请同学们看看哪一段着重表现了中心句?

生(齐):第二段。

师:对!是第二段。请同学们看看,第二段分了几层?

生(齐):三层。

师:第二段分了三层。下面,讨论一下,第二段的三层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姑娘有心计。讨论时,首先找出,在每一层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姑娘有心计?为了突出姑娘有心计,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现在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

(四人一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气氛活跃)。

师:讨论完了吗?请坐好。请汇报你们讨论的情况。先从第一层说起,看哪些地方表现了姑娘有心计?

生:“衣服淋湿了,往下面滴着水珠,她没有管这些,一声不响地站在那里,注视着天气的情况……”

师:第一层通过写姑娘与众不同的表现,初步展现了姑娘是一个有心计的人。

(板书:与众不同)

大家一起朗读一遍有关的句子“她没有拧衣服上的雨水……”

师:作者就是通过这些细致动作的描写表现了她是一个有心计的姑娘。第二层哪些地方表现了姑娘有心计呢?

生:“只有姑娘没走,她抬头望了望天空,喊道:同志们,还有雨!”

师:答得对!同学们,雨停了,大伙都急着赶路,涌到大路上,只有这位姑娘没有动,她抬头望了望天空说:“同志们,还有雨!”从这个地方能看出姑娘怎么样呢?

生:非常冷静!

师:非常冷静,而且善于棗

生:观察!

师: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说有雨,不多一会就下起雨来了。这里用了一个“果然”,“果然”是什么意思?

生:预料与事实完全一样。

师:事实与预料完全符合,就用了“果然”。姑娘说有雨,果然就下起雨来”,说明她预料得怎么样?

生:很准确!

师:对,预告非常准确。

(板书:预告准确)

师:姑娘为什么预告十分准确?

生:因为她善于观察。

生:她观察得很仔细。

师:她能充分利用时间来观察天气,同时又积累了好多气象知识,所以能准确地进行天气预报。

师:课文第二段的前两层,不仅写了姑娘避雨时的表现,还写了避雨时大伙儿的表现。为什么要写大伙避雨时的表现?

生:写大伙是为了衬托姑娘与众不同。

师: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生:是对比写法。

师:通过写大伙与姑娘不同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就进一步突出和衬托了姑娘的有心计,对不对呀?

生(齐):对!

师:下面我们看第三层,作者又是怎么突出姑娘有心计的呢?

生:用了对话的形式来突出姑娘有心计。

师:对话的内容是什么?

生:是关于去年的天气情况。

生:他们在谈雨。

师:他们在谈雨。

(板书:谈雨)

师:请三位同学来读对话这一部分,在三位同学读的时候请特别注意体会姑娘回答的话说明了什么?

(教师指定三人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

师:无论问什么都能脱口而出、马上就答上,这叫什么啊?

生:对答如流。

师:这叫对答如流。无论问什么,一口就答上了(板书:对答如流)。从姑娘说的话能看出什么问题呢?

生:可以看出她很细心。

师:还有补充吗?

生:我看出这位姑娘很热爱自己的专业,有业务能力,而且善于思考,善于观察。

生:我还看出姑娘非常重视本地的天气情况,有丰富的气象知识。

生:从这段话中还可以看出姑娘工作很踏实。

生:还可以看出,姑娘对农业生产非常关心。如果不关心的话,就不会观察得那么仔细。

师:作者在写他对去年的雨情记得很清楚的时候,选了春天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讲的还是春雨?

生:因为这次下雨的时候正是春天。

生:因为春雨对麦苗的作用很大,它们有了春雨才能长大。

师:春雨--

生:贵如油。

师:姑娘对春天的雨情记得这么清楚,我们可以看出,她学习气象知识,研究气象,完全是为了---

生(齐):农业生产。

师:这姑娘回答以后,人们都惊讶起来,人们为什么会惊讶。

生:因为她把去年春天的情况说得一清二楚;因为她对当地雨情了如指掌。

师: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很不容易。无论你故意问也好,打破沙锅问到底也好,她都能脱口而出,所以大家都惊讶起来。如果当时你在场的话,你会怎么样呢?

生:我会想这个姑娘真有心计呀!

生:我会想这姑娘在平时一定爱积累气象知识。

生:我想她肯定很喜爱她的专业。

师:如果你们在场的话,一定也会和大伙一样惊讶的,对不对?

生:对!

师:我想要是我在场的话,我也会非常惊讶!多不容易呀!把去年春天的天气情况记得那么清楚。我会想,如果我也能像这位姑娘那样注意专业知识的学习,那样有心计的话,我的工作会干得更好的。如果当时我也在场的话,我会和大家一起,向这位姑娘投去赞许的目光,我也会对她油然而生敬意。

师:那么,作者写到这里的时候,她的心情怎么样?

生:作者在这个时候心里十分惊讶。

师:第十五自然段,“姑娘记得那么清楚,答得那么流利”,这是谁说的话?

生:作者。

师:这是作者写的。作者这时候也和我们一样,心情非常激动,对姑娘非常敬佩。让我们以激动的心情和赞叹的语气读这几句话。

生:“姑娘记得那么清楚……”(齐声朗读)

师:现在,我们看课文第二段。如果说第一层初步展现了姑娘的心计,第二层进一步展现了姑娘的心计的话,那么,第三层则把姑娘这种心计充分地展示了出来。

师:课题叫“避雨”,第二段写了避雨,把主要人物的事迹全部介绍了出来。那么,为什么还写第一段呢?写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生:写了第一段遇雨才能有第二段避雨。如果不写第一段的话,读者读了后就会想:怎么搞的,一来就避雨,雨都没下为什么要避雨呢?!

师:第一段写“我”路遇春雨,写春雨贵如油,正如一幅画的大背景一样,主人公就是在这样的场景中出现的。这就为姑娘的出现,为表现姑娘的有心计创设了一个典型的环境。第一段虽然没有直接写春雨,却是这件事的起因。现在请读一读第一段。读的时候,把作者路遇春雨的心情和麦苗喝了春雨以后很快长出绿叶那种喜悦读出来。

生:(朗读)

师:这篇课文,第一段写春雨,第二段写避雨,在避雨的时候,人们又和姑娘一块谈雨。

你看这篇课文,是用一条什么样的线索贯穿全文的?

生:这篇课文是用雨这条线贯穿起来的。

师:对,全文贯穿着一条“雨线”。那么,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第一段写的是--

生(齐):遇雨。

师:因为遇到了雨,才会--

生(齐):避雨。

师:那么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齐):因果关系。

师:因为避雨,在避雨的时候,才遇到了这位与众不同的姑娘,她与众不同的表现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大家才会与她一块--

生:谈雨。

师:因雨而避,就雨而谈,那么,这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啊?

生(齐):因果关系。

师:课文段与段之间就是以这样一种关系联系起来的。我们读文章的时候,注意段和段之间的联系,就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中心。如果我们写文章的时候,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就会使我们的文章更加严密、逻辑性更强。

……

附板书

避 雨

“作者思有路,遵照识斯真”

棗《避雨》课堂教学评析

甘肃教育社 冯国荣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照识斯真。”这就告诉我们,作者谋篇是按一定思路,将语言材料组缀成文的,讲解分析文章也应着眼于文章的思想脉络,循作者思路总览全局,才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和内在联系,收到纲举目张之效。《避雨》一文的教学正是实践和体现了叶老的这一教学思想。教者突破传统教学的窠臼,采用直奔中心的方法,在学生初读课文、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即让他们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多么有心计的姑娘呀!”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这一结构全文的关键之处,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中心句潜心研读,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课文哪一段是紧紧围绕这句话来写的?(第二段)这一段的各层是怎样一步步充分表现这个有心计的姑娘、揭示全文中心的?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课文为凭借,边读边想、咀嚼品味,圈圈画画、层层剖析,不但理清了作者作文的思路,而且明确了作者撰文的主旨和意图,概括出了:第二段第一层通过写姑娘与众不同的动作、表现,初步展现了她的心计;第二层通过写姑娘看云识天气,进而展现她的心计;第三层通过几组对话,以姑娘对答如流的话语充分展现了这个女气象员富有心计的性格特点。从而自然与作者产生共鸣,发出“这是个多么有心计的姑娘”的惊叹。分析、回顾这个结论的得出,不难看出:作者是从避雨的所见所闻,从姑娘动作、表情以至对话中做出了“有心计”的概括;而学生则是在教师引导下,紧紧抓住贯穿全文的线索和作者的思想脉络,经过层层深入的剖析得出了与作者不谋而合的结论。二者都经历了由具体到抽旬、由分析到综合的思维过程,而且作者作文的“路”和学生思考的“路”都是紧紧围绕中心句而展开的。可见,抓住了中心句就抓住了全文的要旨,就为深入理解全文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在中心段讲完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讨论了路遇春雨与课文中心句的关系及一二两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并非画蛇添足;多余之举,而正是这课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为学生正是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讨,才进一步悟出: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第一段是事情的起因,有路遇春雨,才会有草棚避雨,也才会很自然地提起去年雨情的话头,为姑娘的出场和表现她的心计创设了典型环境,也为后面情节作了预伏和铺垫。这样,即使学生弄清了文章的来龙去脉,领悟了作者谋篇布局的巧妙手法,使单元训练重点落到了实处,也对学生今后分析文章和构思作文不无裨益。

 

 

 

 

【教中授法,以法导学】相关文章:

《爱莲说》导法八例(网友来稿)10-27

《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教案08-18

先学后教心得12-02

乐学在于善教 10-08

学案导学的心得体会01-09

《珍珠鸟》导学提纲(鲁教版七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08-21

《我爱这土地》导学教案范文09-29

导学教学模式课堂实验工作总结02-11

四环导学教学模式深入课堂活动总结03-23

以学定教--凸显主体的课堂教学思想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