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高效阅读教学法的构建

时间:2024-09-18 09:24:4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快速、高效阅读教学法的构建

 内容提要:阅读教学是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偶尔收获的一枚青果。它主要通过对学生的三点--信息点、兴趣点、质疑点的训练,构建起教师、学生、文本互相对话的桥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中以积极地心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展现轻松快乐的语文课堂。

快速、高效阅读教学法的构建

关键词:阅读教学   三点式    快乐语文  

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指标,快速、高效、轻松的阅读更是语文教学中师生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它不仅从根本上体现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而且对各门学科的深入学习都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语文教学如果只禁锢在教科书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精神需求,语文就成了一汪死水,既不张显它的活力,也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这样的语文教学,不但让学生收效甚微,更会让学生厌倦语文、远离语文。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就成了我们语文老师急待探索的空间。如果说这是一块已经被广泛开垦过的土地,那么目前尚未形成理想的生态结构。中学生由于普遍缺乏对文本阅读的兴趣,缺少主动阅读经典著作的意识和欲望,因而无法真正进入阅读的自由状态。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建议我们教学中“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树立大语文观,把教科书看成是沧海中的浪花一朵、空中的星星一颗。以此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放手让学生遨游语文的海洋,飞翔语文的星空。在这一理念的促使下,我形成了自己的“三点式”阅读教学法。

“三点式”阅读教学法,是我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与鉴赏课程目标(10):要让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中提出的“学会正确、自主的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味。”和课程目标(3)中提出的“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以及高中教科书的编排特点。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长处,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逐步完善形成的,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互相对话的过程。

“三点式”阅读教学法是一种探索阅读规律和方法的实验训练体系。它通过三个点构建教师、学生与文本的最佳沟通渠道,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通过开发文本中的人文精神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文本与学生的互动关系。而此三点即信息点、兴趣点和质疑点。

信息点,就是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捕捉并筛选出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信息,包括语音文字、作者、出处、语言特色、表现手法等,主要培养学生迅速阅读、准确把握要点的能力,并试图以此构建学生阅读能力的“最近发展区”。

兴趣点,就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并将产生兴趣的原因上升为理性的思考,这一训练充分关注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复杂性与差异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质疑点,就是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要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怀疑的乃至不能认同的问题,这一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批判精神,整个训练过程的重点在于发现,而不在于回答;所展示的是个性而不是共性。《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课堂上质疑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性阅读活动。

究竟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指导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我试图通过对高中《语文读本》的导学实验研究来探索阅读教学改革的出路。

   《读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供学生课外阅读的。我感觉《读本》“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理念是清晰的,而且视野开阔,选文精良,为师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一套优秀的文本,虽然编排体系还不够严谨,但是对传统的语文教学带来一股强烈的冲击力。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处理《教本》和《读本》的关系,特别是在具体的操作中,怎样把握和调控学生在《读本》阅读中的训练效果,语文教师常常处于一种两难选择之中:《读本》那么大容量,搬到课内显然不现实,课时不够用,不仅会降低学习效果,而且会增加师生负担;如果完全放到课外,《读本》选文虽然精美,但是未必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再加上数理化学科的巨大压力和部分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阅读效果就很难控制,甚至形同虚设。《读本》所面临的尴尬处境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产生的困惑大概是教材编写者始料不及的。

     要让《读本》充分发挥阅读训练的作用,必须做好三件事。第一,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当他们产生兴趣的时候,阅读就不是负担而是享受。第二,建立必要的阅读规范和反馈调控机制,把阅读过程的无序变有序,目标的抽象变具体,效率的低效变高效。第三,鼓励学生形成质疑。使阅读不仅仅存在于表面的思考,使学习更加的深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的素养。为了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我结合自己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开展的实验,谈谈自己的探索和体会。

第一步:师生合作,指导学法,激发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很多,我主要推荐下面四种:

1、提供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和活动空间,设计好讨论方案,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地参与讨论。

我在《棋王》这篇文章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一开始就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方案,把全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围坐在老师的周围,并且按照一到六号作了明确的分工。每次讨论有学生主持,有学生汇报,有学生记录,有学生代表其他学生交流发言。避免了有些讨论课上看着热闹但实际上流于形式的弊端,也不会有出现有学生充当旁观者的现象。

2 、教学过程中增强《读本》出现的频率。比如学习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在谈到鲁迅与白莽的关系时,我就朗诵了鲁迅评价白莽诗歌的那段著名的比喻:“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脚步,是对于前驱者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悠远之作都无从来作比方,因这诗属于别一世界。”许多同学听了以后眼睛一亮,这“一亮”中既有对这段优美文字及其所表达的深刻思想和饱满激情的欣赏也有“鲁迅一向很吝啬褒扬的文字,却何以给白莽这个年轻的诗人那么高评价”的疑问,有些同学甚至拿起笔要求我用记录速度再朗读一遍,以便他们能够记下来,我不失时机地告诉他们这段话就在《读本》中,如果能在课堂上经常恰当的点击《读本》中的精彩片段,并给学生以必要的心理暗示,就可以把学生对课堂的兴趣迁移到《读本》的阅读中来,学生也就会因为需要而主动进入《读本》世界。

3、编写导语。我们尝试师生合作给《读本》每一篇课文编写一段导语,尽量体现零距离,新视角。举两个例子:

《西安这座城》的导语:“有位外国朋友问我:中国那座城市最能代表中国的历史?我告诉他是西安:三毛生前有人问她大陆作家最欣赏谁?她说是贾平凹。让我们看看三毛最欣赏的作家笔下最具有历史魅力的城市是怎样一个世界。”贾平凹,西安,单是看看作者和题目也许就让读者感到分量,但是我们的学生并不一定就这么看,他们可能更欣赏三毛和金庸,那么好,这段导语就从三毛说起。

《棋王》的导语:“阿里是蜚声天下的拳王,尽管后来患上帕金森综合症,但人们对他的崇敬之情愈加浓烈;泰森是当今举世闻名的拳坛霸主,他的成绩不亚于阿里,但他无法享受人人敬重的拳王美誉。为什么?读完《棋王》你就会找到答案。”《棋王》最耐人寻味的就是其中的人生哲理,怎样引导学生感悟哲理?我们就从比较感兴趣的“拳王”导入。

如果说上面的的方法对于那些阅读积累比较雄厚的学生来说略显浅薄的话,你需要给他们创造更大的发挥才能的空间。除了让他们对自己比较熟悉的作品编写导语,我们每周后还开设一节课外阅读交流课,在阅读交流课上给他们提供发表见解的机会。有一次我们讨论《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我从阅读笔记上了解到陈杰同学对此很有研究,积累了很多资料,我就让他做了主题发言,他一口气讲了15分钟,不仅谈出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源流,而且把中国的选官制度与日本作了比较,从中分析各自的利弊得失,见解非常精辟,对同学们很有启发,对我也是个教育;千万不要认为好学生是“教”出来的,有时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积累和见解说不定让老师大吃一倾,这种丰富的资源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开发,不仅是“浪费”,简直是“扼杀”。

4、让学生自己做课堂小结,自我定位、自我检查、教师指导实施。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小结一般由老师完成。也许非常全面、也许异常精彩,然而却难以使学生深入其中,更谈不上对所学知识的反思。让学生自己总结则革除了这一弊端,使他们不再游离于课堂之外,真真正正的思考:有限时间内自己的阅读成就,。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二步,建立阅读规范,筛选最有价值的信息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是过程与方法却不可能千篇一律,因为学生的阅读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行为。那么如何找到个性与规律的结合点,应该是我们建立阅读规范的突破口。

《读本》是略读教材,略读最容易犯的毛病是“走马观花,读而无获“。针对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我与学生合作设计了这样一种阅读笔记

课文题目:                      

作者:           出处 :               文体 :            

精彩语言:                                                  

难理解的语言:                                           

内容概括:                                               

拓展联想:                                               

一句话点评:                                             

既有所把握又不落窠臼:“怎样读”主要就读书方法而言,我力图“导”。导学生读进去,还要读出来,以“趣”导入,以“法”约束,从“无法”到“有法”,再从“有法”到“无法”,最后进入独立阅读的自由状态,对学生来说这中间必然要经历一个人痛苦的然而却是必须的规范过程,即养成“不动笔不读书,不思考不读书”的习惯。良好的习惯的一旦养成,学生就会从中受益。

他们带着明确的目的和愉快的心态进入阅读,阅读中有紧迫感没有被动感,阅读之后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发现的问题用最简单的文字表达出来,就形成了一套简便易行、实用有效的阅读笔记。阅读笔记的重点是对“信息点”的理解和构建。

第三步,鼓励探究阅读,形成质疑习惯

在激发兴趣和规范阅读均已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尽量展示学生个性,便成为阅读教学中不可忽略的重点。而做到这一点的最好办法就是交流。

有一次我从报纸上摘抄了一篇文章《走进四合院》,推荐给学生阅读,并在课上进行了交流。这篇文章通过一个旅居北京的美国青年的视角,表现了对中国民居文化的关注和忧虑。其中有一段写作者在北京的住所,大意是说他热爱北京的四合院,于是就在北京买了一座四合院居住在那里并且用他所能理解的样子装饰了这所房子,在内饰中的墙壁上有一半的空间里挂着一幅毛泽东的画像。有些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要挂毛泽东的画像,如果是我,我就换一张。”他的发言引起了许多同学的响应。当然要换的画像不同,有周恩来、邓小平、乔丹、刘德华等。显然,这些质疑反映了这一代人真实的思想感情。这至少反馈了三点信息:第一,他们对毛泽东和那个逝去的时代不了解,由于缺少必要的感性认识而形成了空白或偏见;第二,他们对那位美国人的心态不了解,他们无法理解一个美国青年为何如此狂热的挚爱北京的四合院,对中国民居文化情有独钟;第三,他们不了解四合院在中国民居文化中的审美价值。由于这么多不了解,所以对话就缺少基础。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让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背景有必要的了解,把学生带入一种思考的过程。其实像这样的问题寻找一个静态的答案不仅是徒劳的,而且是愚蠢的。但对于这些问题的思索和讨论却有助于发挥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加发现新问题的勇气和兴趣,在交流中拓展视野形成新的构建。

合作、交流、碰撞。合作,才能资源共享;交流,才能取长补短,突破思维的局限;碰撞,才能不断产生思维的火花。特别是对于是那些不同于自己又确有道理的观点,怎样取其精华,每个同学都需要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对各种观点进行重新筛选或组合,这样就可以形成丰富的见解,享受到语文的乐趣。

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这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需要不断升级的艺术。阅读教学无疑为这种兴趣语文开辟了一条不可多得的艺术之路。在这条道路上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便是“快速、高效、轻松”,作为语文老师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帮助他们筛选信息,鼓励他们形成质疑就为这个目标的达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参考书目:

        《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戴艳玲

【快速、高效阅读教学法的构建】相关文章:

快速阅读心得02-11

构建高效课堂的心得体会04-01

构建高效课堂心得体会10-26

【精选】构建高效课堂心得体会13篇03-31

“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工作汇报01-10

高效阅读心得体会最新01-29

记叙文快速写作教学法(兼谈快速作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论坛精华帖)08-16

快速跑教案08-05

快速跑说课稿07-05

《快速跑》说课稿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