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半棵树》讲学稿(学生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一、作者简介
,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承汉,曾用笔名谷风。远祖系蒙古族。1923年10月生于山西定襄县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1940年开始发表诗,1941年在成都发表诗剧《智慧的悲哀》,1942年发表在桂林《诗创作》上的《鄂尔多斯草原》引起诗歌界的注视。1943年考入设在陕西城固的西北大学俄文专业。1945年初在西安主编文艺期刊《流火》。1948年夏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1948年8月进入华北解放区。建国初期,在大学、部队工作过。1955年5月因胡风案被拘捕审查,直到1980年秋才得到平反。70年代在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期间,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1979年以来,创作了约二三百首诗。曾写过《滹沱河和我》,描写了小时候与滹沱河的往事经历。
二、课文导读:
这首诗可以说是一首咏物言志诗。全诗以“ ”作为一个核心意象。以“半棵树”为题目,给读者一种 感,一种与通常生活经验中的作为完整形象的“一棵树”相背离的陌生感,一种视觉的冲击力。是什么力量使它变成“半棵树”?标题中预设了一个悬念。
第一节, 篇首扣题,直接将半棵树的形象推到读者的视野,并且简笔勾勒出半棵树的
的生存环境。
第二节,则由上一节的物理空间向 空间推进,“像一个人”,架通了“象”与“意”的桥梁,引领读者去捕捉更深的含义。如果说上一节是对半棵树的远景式拍摄,那么这一节则是全景了:“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侧着身子挺立着。”这两句塑造了“半棵树”的 的形象,同时也交代了他对抗风暴的斗争策略──“ ”“ ”。
第三节,接着叙述半棵树的 ,交代了被摧残至半棵的原因。“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从树尖到树根/齐楂楂劈掉了半边”,这幅画面尤其触目惊心。
第四节,承上节,交代树遭摧残、迫害的 。“春天来到的时候/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长满了青青的枝叶”,这幅画面,采用了 的镜头来诗意地表现半棵树 与
的生命力。
第五节:如果说第四节是用描写的手法来充实“半棵树”的形象内涵的话,那么第五节则是以
的方式来 半棵树的 魅力。通过与一整棵树的比照,进一步凸现其
的精神风采。诗人对半棵树充满了 。
第六节是一个尾声,“雷电还要来劈它/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诗人说明了半棵树惨遭雷劈的原因,正是因为直和高,它才会被雷电如此摧残。这里的“直”和“高”,不只是外形方面的,更是品行的 和人格的 。雷电是一种 的力量,它凭着一时的强力
压制、 正义的事物。已经身受重创的半棵树,随时还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但是可以想见,面临更大厄运的半棵树,面对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着的凶恶的目光,半棵树照样会 。这就形象地表现了 与邪、善与 、美与 的尖锐的 ,反衬出树的
末尾一句余味悠远,“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这个生动的 句刻画出迫害者的
。一个“ ”字让人想起那种居心叵测的狠毒。
诗人对倔强、坚强的半棵树是 的,而对雷电则充满了 。
“树”因为直因为高而被“雷电”从树尖到树根劈掉了半边,可见天庭的权威忌恨地面苍生中的 者,实际上不容许这些生命有自己的 和发展的自由与 。然而生命的自由意志(还有生存智慧)又是无法 的。树的外部形体的 与内在精神的
,对天庭的暴虐是一种控诉也是一种 。令人悲怆的是,暴虐而阴险的雷电不允许它的权威受到 ,已身受重创的树,随时还会遭到毁灭性的 。树的“ ”程度,与遭受打击的程度,几乎是成正比的,“半棵树”极富性格和命运的悲剧性,它是当时知识分子精神人格的写照,它的遭遇触击到当时社会冲突的一个深隐的层面,也就揭示了 在当时中国命途多舛的原因。
、思考探究:围绕诗歌核心意象,探讨诗歌的内涵。
1、诗题为“半棵树”,这是本诗歌咏的对象。先朗读,再品读全诗,然后讨论“半棵树”的特点。
答:首先从外形上看,半棵树是一个 的形象。它被雷电 ,
长在 ,生存环境 。
其次,半棵树有着 的生命力。它已经被劈得只剩一半,但是依然 ,长满
。
2、结合写作年代、课文导读,思考“半棵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据牛汉讲,《半棵树》是1972年在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诗人看到同是下放的冯雪峰瘦削的形象受触发而写的。这“半棵树”可以说是暗指 ,但又不完全是。这首诗的象征意味极其鲜明,它更象征着那些 的生命,象征着秉守正道、 的知识分子的
精神与 。
四、阅读课本P32页《诗的意象》、P47页《诗的语言》
五、课后自己阅读本单元其他诗歌。
六、拓展欣赏:
《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节选四句精巧短小、明白如话,乍一看并不难懂,细思量却觉得意味无穷。诗人通过简单的几个对象:人、明月、窗子、梦,表达了世间万物相互关联、平衡相对、彼此依存的哲理。
《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 /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教我如何不想她》是刘半农先生于1920年在伦敦时写的一首白话诗,1926年赵元任先生将此诗谱曲,在30年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中广泛流行。 刘半农是语言学家、诗人、小说家、翻译家,而且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人物。他在语音学方面的成就,主要是对汉语四声的实验。在文字学方面,他的突出贡献,就是创造了汉字中作为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的“她”字。据说,诗中的“她”,属中国文字的首创,以前汉字中没有‘她’字。结果,立即受到守旧者的反对。但由于好用,受到大家的欢迎,以后字典也收录这个字。
刘半农先生是中国白话诗的带头人,我读过他的诗集《扬鞭集》(《教我如何不想她》收集在这本诗集里),其中一些诗篇,内容非常通俗、平民化,很多句子用普通老百姓的日常口语,甚至还有用家乡江阴的方言撰写的诗篇、记录的民谣。
刘芳
【《半棵树》讲学稿学生版 导学案(高二选修)】相关文章:
《虞美人》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10-28
淡妆浓抹总相宜--语言的色彩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08-25
《求谏》学案(4)(人教版高二选修)06-06
《济南的冬天》导学案(学生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07-11
将进酒(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6-03
导学案结题报告11-14
导学案心得体会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