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改 走过花开

时间:2024-10-16 03:08:5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教改 走过花开

            语文教改   走过花开 

语文教改 走过花开

 

   实施教改一年时间,一路走来,跌跌撞撞,风风雨雨,个中滋味,冷暖自知,因为诸多原因,品尝到了失败的苦涩,也因为大家的帮助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为了感谢大家对我们的帮助,所以很高兴把自己的做法和大家分享。

一 思想转变  柳暗花明又一村

   魏书生老师说和医生、农民工、警察比教师不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当然不是最光辉的职业,但是我想说,不管和什么人比,教师绝对是天底下最无私的职业。为了别人的孩子勤勤恳恳,加班加点,不辞辛苦,休息时间不休息,下班时间不回家,废寝忘食,只差把自己的肚子划开,把知识全部倒给学生。想想,还有谁像我们这样无私啊?可是前几天,办公室的一位同事说他碰到一个熟识的学生家长,家长抱怨地对他说桑植一中没有一个好语文老师。同事问理由,家长很生气的说他的儿子自从进高中语文从来就没有考到过一百分,现在在尖子班,可是语文仍然不理想,每次考试语文都拉他的后腿。 听了这话,作为一位语文老师的我感到十分无奈。扪心自问,偌大的一中,人才济济,而给尖子班上课的语文老师即便称不上学富五车,却也是知识渊博、货真价实的名师。另外从备课、改作业到批日记、阅作文、还有检查摘抄,看着作业堆的象小山的办公桌。谁能说语文老师不勤奋、不敬业呢? 理应说我们这样勤奋、敬业为别人的孩子付出,家长应该感动感激,说一番感人肺腑的话吧。可是,我们听到了吗?相反,我们听到的是抱怨,抱怨你把孩子的休息时间占用了,抱怨你方法不对,效率不高,真是费力不讨好。实际也是这样,学生今天被关学背课文、甚至背基础训练,明天休息时间被占用记词语,可是期末考试时成绩却不曾有好转。每年的高考总会听到这样的议论:语文又拉了某某同学的后腿,不然又是一个北大生。为什么会这样?语文教学真的是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了吗? 

   以前的我常常这样设想:班上的同学个个优秀,人人考满分,一有问题,老师指出来,学生立马就能改正。可是这怎么可能呢?于是总是跟学生急。学了生本、听了魏书生讲座,大师都承认自己没有金手指。不能指着荒山,荒山立马变绿茵,指着沙漠,沙漠随即成绿洲,指着稻草,稻草就能变金条,别指望能叫日月换新颜,那我就别幻想着自己有一根金手指,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就是凡人一个。许多事情不能急,只能顺其自然慢慢来。我们应该大胆的放手,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而不是亲力亲为。只有彻底转变思想,充分相信学生,我们才会让学生这颗种子,自然地去成长,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适当的时候浇水、施肥,然后就是慢慢等待,静等花开,要抛弃追求分数急功近利的做法,静下心,沉住气,培养学生长在心田上的知识之根。让根须发达,让枝干粗壮。这样,功到自然成,季节到了,时候到了,花开自然艳丽多姿。这样一想,豁然开朗,用诗句来形容那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二   生本课堂  万紫千红总是春

   去年实施生本以来,我把时间和讲台让给学生,始终记住课堂上老师是导演而不是演员,是指挥员而不是冲锋陷阵的战士,要让学生亲自上战场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具体说来,我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课前布置前置性作业,剩下的事情就是学生自己完成,包括给课文做批注、解决前置性作业、小组交流、全班展示。在这一学习流程中,我只是积极地旁观,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负责表扬、监督、观察、思考、偶尔解决疑惑。该出手时才出手,学生实在是不能解决的问题我才出面,问题必须要自己想办法,如果不能解决,请同学帮忙,当然一开始他们很不习惯,虽然老师改变了传统做法,给学生机会,但是学生很不习惯自己动手动脑,他总习惯做一个听众,当一个书记员,或者总是认为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同学说的结果是有问题的,只有老师说的才是千真万确的。所以要他们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甚至上台讲述解题的思路和过程时,有些同学总是不愿意上台展示风采,生怕出错或者说得不完整。每次上台的都是那几个同学,和正真的生本学生争先恐后的情况大相径庭。出现这样的情况后。我及时调整了做法,采用给小组和个人积分的制度,这样一月一总结,评选出发言之星,发言多的给予奖励,这次没有获奖的也不要紧,给他们成长的时间,鼓励他们,是大气晚成型人才。这样一评比一鼓励,大部分同学都积极地举起手来了,嘴动起来了。一年多时间以来,学生也养成了自己思考、学习、讨论、交流的习惯,学习文言文,借助工具书,学习现代文,早就做批注。学生养成了习惯,有自己的思考和发现,这就真正有属于自己的知识,这是自己感悟出来的,从心底长出来的知识,这也就是培根教育,比起老师所送的鲜花的生命力更旺盛也更长久。因为是自己心田生长出来的知识,他们也就喜欢展示交流,各自不同的思想火花在碰撞,我们的课堂真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三 拓展读写,采得百花成蜜后

    生本课强调大量读写,如何大量读?就是以读引读:即以教材为引子,引导学生广泛的阅读。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语文教科书也是一样的,是一个引子,由此应该要把孩子引向更为博大精深的语文世界,在适当的引导之下,把课堂作为一个媒介,一个舞台,让孩子课余阅读的知识成果展示其中,让孩子一直处于自由快乐的学习状态,让孩子在大量阅读中,丰富语文素养,获得人生感悟,获得生活历练。比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你还知道作者的哪些文章,你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你还读了哪些类似的文章,这个类似是表达的主题、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的类似。在学习《小巷深处》时,我要求学生大家收集歌颂母爱的名句推荐歌颂母爱的文章,专门花一节课的时间让大家展示,因为早有准备,同学们推荐的文章非常感人,那天也恰巧有领导老师们来推门随机听课,一堂课下来,他们深有感触的说:“没有想到一篇课文能引导学生读到那么多优秀的作品,以读引读真是好方法,把我们提倡多年的大量读写活动计划终于落到了实处”。的确,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能从瞎眼母亲的身上看到平凡的贫苦劳动妇女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深切同情这位痛苦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凡妇女,也能够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父母畅谈心中的感悟,想到现在学习生活的美好,珍惜可贵的学习机会。在这样的发散中,学生不但增强了文学素养,更为重要的是提升了自身精神素质。引读就是让学生读书,博览群书,只要浏览,不一定是精雕细琢,好读书不求甚解,要让学生喜欢阅读喜欢这门课。至于书从哪里找,其实只要喜欢了阅读 ,学生自然能够找到书看。当然为了让同学有书可看,我规定每人每期带三本课外书上交给图书角,我自己带头捐五本,老师带头了,学生落后也就不好意思了。有书可读,喜欢阅读,语文成绩自然有进步。我们班有这样一个学生,是体育特长生,体育项目样样是强项,可是要他读书那就简直是要他的命,在课堂上不是鼾声如雷,唾液飞流直下就是手舞足蹈,骚扰他人,典型的多动症。文化考试科科都是个位数,要他背一首诗无疑就是要他下地狱,对这样的双差生,其他几科老师除了哀叹就是哀叹,我发现他喜欢看小说,就给他借来了金庸古龙的小说让他在课堂看,反正目的就是让他安静下来,不骚扰其他同学,一段时间下来,我是从去年期中后让他看小说的,结果今年下学期考试的时候,他的语文考到了82分,比起刚接手时的51分有了长足的进步。本意是让他看小说安静不打扰他人,没想到的他的语文成绩居然有所进步。这真是意外收获,用郭思乐教授的话就是我本想收获一缕春风没想到却收获了整个春天。

    除了广泛浏览阅读外,还要对名家经典,熟读成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见,古人对于诵读的作用认识是相当的深刻的。的确,背诵经典可以达到文化熏陶、人格培养与培养语感的目的。特别是选入课本的经典名篇,这些古今中外广为流传的作品,历经了时代的考验,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写作技巧无不启迪着后人,既然把它们作为课本,必然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所以早自习一定要听到朗朗读书声。我的做法是课文在上之前一定要熟读,名篇经典要熟读成诵。一般的现代文至少读五遍,边读边画正字,读一遍画一笔,同时也可以和同桌及前后左右的同学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读,比如轮流读,合读,比谁读得流利,比谁读得准等等。早自习一般都有35分钟,学生读了30分钟后,我会要学生关上课本,从课文里面抽一个句子,让学生选词填空。事实证明,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熟读,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把朗读作为文章分析的突破口,特别是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时候强调读、 读、 读,等到学生能背诵的时候再去讲。学生在朗读背诵的时候自然会思考问题,有些问题学生能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再在课堂上讲解。这样就节约了时间,讲解也就很有针对性。文言文如此,其实现代文也一样。熟读是解决课文的敲门砖。除了诵读课内的经典外,还要向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宝库里淘宝,让学生背诵名家经典,每学期开学一周之内,我会给他们把该背诵的经典名句打印出来,一个月一张,让他们自己见缝插针的背诵。当然,学以致用,背了还要会运用,所以,谁要是在自己的文章里面灵活运用,用的巧妙,那就及时表扬。

   如何引导学生大量写作呢?就是在每一次前置练习,都不忘布置一个可以让学生练笔的题目。比如学习了某一篇文章的感悟,也可以是和文中的人物对话,也可以是些趣味性的题目,比如上《爱莲说》我设计了这样的题目:国有国花,市有市花,请你为班级推荐某种植物作为班花,要求理由充分;上《水浒传》则设计假如让你当法官,请你判断鲁提辖是有罪还是无罪等等,总之引写一定是让各种层次的同学都想写爱写有内容可写。

   由大量阅读而增强写作能力,犹如蜜蜂采蜜,酿得百花终成蜜后。

四   语文活动  映日荷花别样红

    活动是调动学生兴趣的最经济的手段,说经济是因为我们活动内容多样化,活动时间常规化。我们的活动有手抄报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辩论赛、课前播音等等。常规化是因为我们开始试验时就规定了每一学期两次活动,分别是第4周和第12周。每学期开学时候,确定具体的活动项目,时间一到,不用老师强调,学生自然会准备。再就是每天课前3到5分钟的播音活动的常规化,每次利用课前让学生朗读班上同学的满分感悟,其他同学则认真倾听并把听到的优美词句记在摘抄本上,文章读完之后还要求朗读的同学说明推荐理由。学生一个个轮流,人人都有机会。这活动益处多多,首先充分利用了时间,一般打上课铃后教室不容易安静下来,采用课前播音活动,能让全班同学马上进入状态,即使老师迟到几分钟也没有关系。其次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和胆量,再次给优秀感悟一个展示的机会,激发同学写满分感悟的上进心;四是能积累优美词语。一学期下来,学生的摘抄本满满的一大本,没事的时候读一读记一记,学会在自己的文章中运用。天长日久他们的语言自然而然的美了许多,语文素养的提高更不必担心了,真的是一举多得,事半功倍。通过活动,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胆量得到锻炼,口才得以培养。现在,活动的主持人必须要轮流当,大家谁都不原意错过锻炼的时机,一次次活动,班上能人辈出,一个个人才如映日荷花别样红。 

   以思想转变为前提,以生本理念为指针,以大量读写为目标,以语文活动促兴趣。让我们静下心,沉住气,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局限于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局限于课文的精雕细酌,局限于考试分数,因为太多的局限势必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为了应考,为了所谓的考试技能和知识点,让学生死读死记甚至于背作文,扼杀了悟性灵性人性,这无疑是对孩子精神的虐杀和摧残。太多太多的局限,也让我们无法从备课、改听写、批日记、阅作文、还有检查摘抄这些烦琐的事物中解放出来。既然我们语文老师苦不堪言,费力不讨好,不如干脆先把这些扔到一边去,彻底痛快的给孩子一篇经典,让他自己去背诵,该孩子一篇美文让他自己去阅读,给孩子一个活动,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平台,让他自己去表达,在阅读、体验、感悟、背诵、表达中你就会发现不知不觉中孩子的作文篇幅长了,内容丰富了,结构完整了,语言靓丽了,文化底蕴丰富了。也许考试成绩依然不尽人意,一期两期没有成效,三期四期效果不明显,但五期六期绝对有收获,因为真正的学生文化底蕴的丰富,语文素养的培养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等待。

    愿我们的语文老师都有王者气度,都能静下心,沉住气,培养学生长在心田上的知识之根,让我们耐心等待,等待学生心田上盛开绚丽自然的智慧之花。 

肖芳

【语文教改 走过花开】相关文章:

教研教改工作计划12-14

教改心得体会08-21

走过雨季08-04

浅析《核舟记》独到的语言特色 --中学语文教改感想一得06-08

《春暖花开》说课稿08-03

《胡同文化》教学实录及评点--语文双促双发教改实验教例 教案教学设计06-08

走过初一作文11-19

走过初一作文04-15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六年级语文教案04-09

义务教育教改示范校自评报告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