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在山的那边》(一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二一”语文导学稿1
在山的那边(一课时)
一、学习内容
1、积累字词,训练语言基本功;
2、学习新诗的基础知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好语气;
4、感知诗歌的情境,了解文章的情节;
5、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经历,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6、学习作者为了理想信念克服困难、不断追求的精神。
二、课前自学
1、走进课文
①诗歌,文学的一类,是与小说、 、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 ,语言凝练而形象,富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的含义,常运用 、 和反讽等手法。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其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
②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摘录(写在课文标题下)
2、日积月累
①读准字音或根据字音拼写汉字
痴( )想 隐秘 ning( )成 诱huo ( )
喧( )腾 一 shun( )间
②把上面词语抄写两次:
③为下列词语造句
a痴想
b诱惑
④摘录有关“海”的名句(2-3句)。
⑤、积累关于信念的名句(至少两句)。
(如:只要沿着江河,就一定能发现大海。)
3、文句训练。
例: 海在喧腾。 花儿开放
海在远方喧腾。
海在远方为我喧腾。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4、课前预知:有感情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好语气;并背诵第二节。
语气,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语气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一定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是一定的具体声音形式。
语气的“神”--感情色彩和分量。受具体的思想感情支配的语句才是有生命的、可感的。语气的感情色彩,指它透露出来的“喜、怒、哀、乐、欲、恶、惧”等人类情感的丰富繁杂的种种不同色彩,因而要求语一言传播表达的丰富性;语气的分量,指在把握语气感情色彩的基础上,区别是非爱僧中浓淡不同的分寸尺度,强调语言传播表达的分寸感。 (肯定、否定、征询、赞叹、禁止、劝告、告诫等。)
语气的“形”--语势。丰富的思想感情只有透过语势的变化才能让人毫不费力地直接感觉到,相反,刻板、单调,以不变应万变的声音形式只会使本来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褪色,甚至变味,所以说,语气是语句“神”与“形”的结合体。
5、整体感知:
现代诗有一定的故事性,你从第一、二节中分别听体验到了什么故事情节,请用一句话概括。并从两节中找出相似经历的两组句子。
一:
二:
相似句子:①
②
三、研讨交流
1、“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表现了山区孩子怎么样的生活体验和愿望?
2、结合文中的句子或词语说说(第一节)我爬山看海的心理变化过程。
( )-- ( )-- ( )
3、第一节中我爬山看海结局没有在文中直白地交代,你认为他最终有没有经过自己的努力看到大海呢?请从第二节中找出依据。
4、“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还能“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最终能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支持作者实现理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体会诗意的语言:“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中的“漫湿”可以替换成“滋润”吗?为什么?
6、探究第一、二节中的“山”和“海”的不同意义。
四、自测自评
作业本1、4、5、6、7、8、9 、10
徐秀形
【《在山的那边》一课时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大道之行也》导学稿(一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09-20
纪念白求恩 导学案(共三个课时)09-02
《在山的那边》教案09-12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06-18
在山的那边教案10-14
《济南的冬天》导学案(学生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07-11
女兵墓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