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与高司谏书》导学案 (语文版高一必修四)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理清文章思路,准确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
3、感受作者嫉恶如仇,胸怀坦荡,无私无畏的高风亮节,学习借鉴中国古代正直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坦荡。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词语:接、厕、卓卓、黜、逮、诛、固、以、其。
2、着重理解作者的观点,感受作者刚正的性情和坦荡的胸怀。
【教学难点】
1、文章的结构及各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2、重点句子的翻译。
【学法建议】
诵读法 讨论法 合作探究法
【知识链接】
参看《非常学案》P51“作者名片”与“写作背景”。
【自主学习】
1、阅读课文,初步感知,同时正音。
2、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概括各段主要内容,注意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在这个过程中,要多读课文,可采取自读、默读等方式。(能力层级B)
第1段重点词语:
家随州:
未与人接:
厕其间:
卓卓:
予固疑足下:
侃然正色:
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内容归纳:
第2段重点词语:
诋诮:
非辜:
乃愚者之不逮:
内容归纳:
第3段重点词语:
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
内容归纳:
第4段重点词语:
计其当时之议:
内容归纳:
第5段重点词语:
便当去之:
堪其任者:
内容归纳:
第6段重点词语:
使正予罪而诛之:
释然:
内容归纳:
第7段重点词语:
时坐有他客:
不宣:
内容归纳:
【当堂检测】(能力层级B)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
A、其后更(gèng)十一年,予再至京师
侃(kǎn)然正色,论前世事
B、足下 诋诮(qiào)希文为人
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chù)
C、不敢一忤(wǔ)宰相以近刑祸
今班行(háng)中无与比者
D、禀(bǐng)之于天,不可勉强
亦将闵(mǐn)足下之不能
2、下列加点字解释不对的一项是 ( )
A、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交谈)
B、独无卓卓(突出表现)可道说者
C、而足下厕(夹杂)其间
D、噫,持此辩以示人,孰不爱(爱戴)之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
B、时坐他有客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足下厕其间
【探究深化】课文研读探究。
研讨1:对高若讷的“三疑”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对高若讷的斥责集中在哪个问题上?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研讨2:学生先自行完成课后练习五(“安世仪状魁硕”),然后研讨:本课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结合课后的几段短文谈谈自己的体会。
研讨3:自学“相关链接”,结合本课谈谈自己的学习感受。
【课外拓展】
情激义愤显风骨
--欧阳修《与高司谏书》赏析
欧阳修是文人风骨极为硬朗的文坛巨擘[bò, 巨擘, 大拇指,比喻杰出人物;在某一方面居于首位的人物]。他引领有宋一代的文学潮流,并勇于举荐新人,将后学者苏轼推向文坛领袖的宝座。《与高司谏书》一文,欧阳修以颇具波澜之笔,层层铺排对比,直接戳穿高讷虚伪、谄媚的面皮,言辞激烈而理据充足,是书信体议论文的典范作品。
一、反话正说,直砭肌骨。
开篇一段,欧阳修以自己对高司谏的耳闻传言展开叙事,写出自己的“三疑”。一疑其文名不彰,“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可见其人虽列进士及第榜,但在欧阳修眼里,不过默默无闻辈。二疑其品节问题。欧阳修坦言自己从朋友那里对高讷的了解,是“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在这里,作者提出自己疑惑的论据,“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而身居其位的高司谏,却“俯仰默默,无异众人”,岂可不疑?三疑自己的判断近乎有误,几已认定高司谏为人人可爱的真君子了。因为高司谏“侃然正色”“无一谬说”的表现,作者虽有疑虑,但内心已倾向于认为高司谏是真正的君子了。十四年里而存三疑,作者铺叙不可谓不丰厚曲折,然至此笔触一转,“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书信里直陈其言,毫无遮掩矫饰,言辞之犀利,语锋之尖锐,充分表现出一个正直知识分子情义激愤的慨然之态。而欲言其弊却先存疑,波澜曲折,层层蓄势,反话正说,笔触激荡,大有针砭肌骨的锋利。
二、对比叙事,戳其贼貌。
与其说欧阳修对范仲淹充满同情之心,毋宁说欧阳修在心底潜隐着“猩猩相惜”之意。范仲淹“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这段判词,显示出欧阳修对范仲淹的推重与赏识。正直之人反遭贬黜,刚直本性不得伸展,这已使有识者愤恨不已;而小人者如高司谏之流,却要翻白为黑,落井下石,推波助澜,助纣为虐,岂不更令人激愤不平?欧阳修以人之常情来推断,庸人惜身自保,无可厚非;但卑鄙如高司谏者,却要“昂然自得,了无愧畏”,诋毁贤能,以其为己能,那就是“君子之贼”了。欧文层层推理,婉曲中显现出绵长透辟的说理风格,让人无可辩驳,无可回避。在事理对比中,人格与品节的高下、尊卑,道义与情感的价值评判,真实与虚假的对比取向,都已昭然若揭、历历分明。欧阳修以如椽巨笔,活画出高司谏媚骨十足、颠倒黑白的丑态和贼貌。
三、穷究其理,无可遁形。
欧阳修绵长深厚的说理论证风格还表现在他能够将道理条分缕析,于细微处见出奇崛笔力。他依理说事,直言范仲淹正直的操守与超群的才具,并以此来反责高司谏:倘使范仲淹能力不及,品节不当,却能在朝为官多年,你身为朝廷谏官,岂不有失职之实?而当其为皇帝“骤用”之际并无谏讽之语,一旦官事颓败,却又刻意逐贤,不正是谄媚权贵以自保、诋毁贤人以自高吗?欧阳修义正词严,理据充分,透辟深邃,极尽论说家义理、考据风范,让人无可遁形,真相毕露。
本文采用层层说理的论证方法,先从时间的纵向角度叙事,虚写高司谏正直秉性,却以实写来揭穿其虚伪本性,前后文顿显跌宕之姿,行文灵活多变;后以横向对比凸显范文正与高司谏人格的高下,比较中杂有浓浓的批判精神;最后层层剥茧,依情循理,对高讷的丑陋与卑劣行径予以痛击,从而使说理呈现出睿智锋利的光芒,真正收到了有的放矢、针针见血的论证效果。从语言风格上讲,欧阳修褒贬分明,直言不讳,把自己的喜怒爱憎情感毫无遮拦地加以表述,情愤激越,体现了一代文豪不存芥蒂的畅达胸怀和硬朗豪迈的气节风骨。
【高考链接】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2009年重庆卷)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乃以博财物耶 博:增加 B. 禄秩优厚 秩:品级
C. 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规:谋求 D. 事觉自死 觉:败露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 )
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 ②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③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④愚者多财生其过 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 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B. 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 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 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 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D. 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4.(1)用斜线(/)断句: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2)翻译: ①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②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反思评价】
不管开心还是忧伤,老师会一直伴你成长!
本节课的
学习情况
优秀 ( )
良好 ( )
努力 ( )
努力方向:
《与高司谏书》导学案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第1段: 家随州:家,用作动词,可译“家住”。 未与人接:接,交往。 厕其间:置身其间,列名其间,厕,夹杂。 卓卓:出众、突出的样子。 予固疑足下:固,本来。 侃然正色:侃然,耿直刚正的样子;正色,态度严肃。 决知足下非君子也:决,断定。
归纳:本段通过“三疑”,断定高若讷非君子。
第2段: 诋诮:诋毁 非辜:无罪。 以为当黜:黜,贬黜。 乃愚者之不逮:逮,及。
归纳:本段指责高若讷在范仲淹被贬时不但不救,反而诋毁其为人的拙劣表现,怒斥高若讷是“君子之贼”。
第3段: 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骤,屡次。
归纳:本段以范仲淹曾被器重的事实,运用两难推理,论证无论范仲淹贤与不贤,高若讷的“默默”都是失职。
第4段: 计其当时之议:计,估计,料想。
归纳:本段引用史实,说明贤与不贤自有公论,世人是不可欺的。
第5段: 便当去之:去,离开。 堪其任者:堪,能胜任。
归纳:本段以天子之圣明,斥责高若讷的失职。
第6段: 使正予罪而诛之:诛,惩罚。 释然:解除疑虑。
归纳:本段以安道、师鲁的直言敢谏与高若讷的“默默”作比较,痛斥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表现出作者无私无畏的慨然正气。
第7段:时坐有他客:通“座”;不宣:言不尽意。
归纳:说明写信缘由。
【当堂检测】1.A 2.A 3.D
【探究深化】1. 归纳小结:通过“三疑”,揭露高若讷口是心非,并断言其“非君子”,引出后面对他的正面驳斥,使全文首尾贯通,一气呵成。
作者对高若讷的斥责集中在如何对待范仲淹被贬的问题上,揭露高若讷出于一己之私利,颠倒是非,逢迎权贵,“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乃“君子之贼也”。
本文语言犀利,气势逼人,言辞激愤,读来令人有痛快淋漓之感。如:“决知足下非君子也”,“今足下有欲欺今人,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乃“君子之贼也”,等等,直言指斥,毫不隐晦,显现出刚直凛然之气。
2. 归纳小结:本文充分显现了欧阳修疾恶如仇、无私无畏、不避险恶、仗义执言的性情。从安世、海瑞身上也可以看到这种可贵的精神。尽管他们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帝王的统治,但他们所体现出的古代正直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对于今天的我们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3. 略 (应当让学生畅所欲言,看法不必强求一致,对片面的不恰当的说法教师可适当引导。)
【高考链接】1. A(换取、接受)【命题立意】该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词义的掌握。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解析】文言文实词的词义理解,主要应根据对原文大意的理解来判断,原意是说怎么能用“性命”去换取“财物”呢?不过,此题的B项“秩”虽有“官吏的职位或品级”的义项,但从前后文语意搭配来推断解释为“俸禄”更恰当,因为后一句是“一年所得,其数自多”。
2. B【命题立意】考查筛选文中信息要点和对文意把握的能力。【试题解析】③述蜀国灭亡,是“秦师随而伐之”造成。文中与题干中的“贪鄙”主要是针对人而言。④说明财物多给愚者造成的影响,并没有说是贪鄙带来的。⑥是说祸和福都是因为个人的所作所为而召来的,没回答“贪鄙”。
3. D【命题立意】综合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试题解析】D项“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有错,应该都是“贪饵故”而被人们捕获,此属混淆文意。
4.(1)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命题立意】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文言文句读。 【试题解析】文言文断句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题型。虽说文言断句可寻找一些标志词,如者、也、曰等,但最主要的还是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断句。近几年重庆考题均考查文言断句,看起来难,但由于不是要求考生加标点符号,只是断句,事实上降低了难度,只要认真对待,得分并不是太难。
(2)①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命题立意】考察文言句子的翻译。 【试题解析】对举在古文中是常见的。结构相同,语意相近或相反,可以相互参照解释。此句词语活用应译出,“丧”“亡”均是使动用法,同时为使整个句子文意通畅连贯,要添加必要的关联词,因为从句意看,是假设语气,所以加上“如果”连接更好。此题容易作答,较好地体现了文言翻译“信、达、雅”的原则。
②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命题立意】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 【试题解析】此题翻译时要明确此句是对前文的总结,才能正确译出文意。重点词“陷、夫、何以”要正确译出,同时语意要顺畅,语气要恰当。
参考译文: 人有明珠,没有不视之为宝贵的,如果拿去弹射鸟雀,这难道不是很可惜吗?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珍贵,见到金银钱帛不惧怕法律的惩罚,立即直接收受,这就是不爱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弹射鸟雀,何况更加珍贵的性命,怎么能用它来换取财物呢?群臣如果能够全力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一律不能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随便就收受财物。赃物贿赂暴露以后,自身也将受到损害,确实是可笑的。 贪财的人并不真正懂得吝惜财物。例如内、外朝官五品以上的,俸禄优厚,一年所得到的收入,那数目本来就多。如果收受别人的财物贿赂,不过得到几万,一旦暴露出来,俸禄就会被削除,这难道是懂得吝惜财物吗?谋求小的收入却失掉了大的利益。从前公仪休生性喜欢吃鱼,但他不收别人送的鱼,他就能长久吃得上鱼。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诗经》说:“大风生成因为有隧道,贪财的人败坏同类。”这确实不是错误的话。过去秦惠王想征伐蜀国,不知道去蜀国的路径,就雕刻了五头石牛,在牛尾后放着黄金,蜀国人见了,以为石牛会拉出金子。蜀王派遣五个力士拉石牛进蜀。道路修成,秦军随后进攻,蜀国于是灭亡。汉朝大司农田延年贪赃三千万,事情败露后自杀身死。如此之类的事情,哪里能够记得完! 你们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敬畏天地,不但百姓安宁,自己也可常得快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这话可以深以为戒。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大丈夫怎么能为了贪求财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孙总是蒙受羞耻呢?
古人说:“飞鸟栖息于树林,唯恐树木不高,所以在树木的顶端筑巢;鱼藏于水中,唯恐水不深,所以穴居于水底洞穴中。但是还是被人们捕获,都是因为贪吃食饵的缘故。”现在大臣接受任命,身居高位,领取厚禄,应当履行忠诚正直,遵循无私清廉,这样才能没有灾祸,长守富贵啊!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涛声依旧
【《与高司谏书》导学案 (语文版高一必修四)】相关文章:
《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04-14
哈姆莱特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04-14
《我与地坛》导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04-14
《庄子秋水》导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04-14
《雨巷》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04-14
过秦论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04-14
《雨巷》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04-14
《囚绿记》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