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教学二问

时间:2024-09-29 17:53:4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母亲》教学二问

陈志平

《母亲》教学二问

    母亲是怎样暴露身份的?这个问题,参考书没说,一般教者也不提,节选部分相关情节也没有交待。我认为,仔细研读课文第4-8节是不难找到答案的。文中写年轻人与母亲接头,有这样一个细节:他把箱子放在母亲身边的凳子上,很快地掏出一支烟卷点着,稍微举了举帽子,默默地向另外一扇门走去。接头人与母亲已经接上头了,并把箱子给了母亲,却“很快地掏出一支烟卷点着,稍微举了举帽子”,“点香烟”“举帽子”给谁看?还有一个细节:一个穿着短大衣把衣领竖起的年轻人同她撞了一撞,举起手来在头旁边挥动了一下,默默地跑开了。“在头旁边挥动”,给谁看?这两个细节联系起来看,不难看出,是接头人出卖了母亲。叛徒掏烟点烟举帽子是对暗探的暗示;后来暗探撞了一下母亲(绝不是无意撞的)、挥手,是对叛徒的暗示。

    白发路警逮捕母亲,为什么要说母亲是“女贼”?这反映了敌人的狡猾阴险。一来可以欺骗不明真相的群众,孤立母亲,从而用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把母亲逮捕起来;二来不直接说母亲是一个准备散发传单的革命者,是为了叛徒的身份不被暴露。因为敌人如果这样说,母亲就会想,敌人这么快就知道了我的身份和任务,我们内部一定出现了叛徒,显然,第一个被怀疑的对象便是接头人。

    搞清上面这两个问题,对分析母亲这个人物形象很有帮助。敌人的狡猾反衬了母亲的机智:母亲听到诬蔑自己的称呼后,首先高声辩白,然后猛地打开箱子,乘势召唤群众,接着表明身份,散发传单,宣传革命。这一切,干净利落,令沙皇的爪牙措手不及。接头人的叛变反衬了母亲的伟大。母亲在白色恐怖的险恶环境里,遇到危急情况,有几秒钟的忧惧和动摇是真实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要知道,母亲走上革命道路之前,是一个笃信宗教、逆来顺受的家庭妇女,不幸的生活养成了她害怕一切、顺从命运的奴隶物般的性格,因而在危急关头,这种性格会不自觉的暴露出来。但是,母亲终究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她忧惧动摇,但毕竟只有几秒钟;她忧惧动摇,但主要表现在内心;她忧惧动摇,但并未临阵脱逃,甚至堕落为叛徒。母亲是伟大的,伟大就伟大在她想起了革命者,从革命者身上汲取了精神力量,最终战胜了忧惧和动摇,走向了坚定。

(原载2000.10.03高中版《语文教学周报》)

【《母亲》教学二问】相关文章:

学与问教学教案10-26

学与问教学教案02-20

《学与问》教学反思06-05

学与问教学反思10-28

问银河儿童诗教学反思08-22

《问银河》教案05-23

《学与问》教案03-07

问银河说课稿09-22

问银河儿童诗教学反思4篇08-10

《问银河》优秀教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