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之《天净沙》之教感 教师随笔

时间:2024-10-21 04:08:0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马致远之《天净沙》之教感 教师随笔

 

马致远之《天净沙》之教感 教师随笔

  如何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践相结合是近几年探讨的一个话题,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天净沙 秋思》,以其精练的语句,独特的画面,最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从此入手,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虽短短二十八个字,但脍炙人口,被称为"秋思之祖"。 这首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是情景妙合的杰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评价这首小令是极为精确的。我安排两节课来学习这首诗。第一节课是训练学生朗读、背诵,并指导学生作画,让学生"绘"出诗中之画。第二节课是赏画、写文章。让学生写出画里画外之意。用这种方法教读此诗,可以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激活了他们的创造力。 

   

  诗歌的教学,主要是以朗读为主。训练学生朗读和背诵,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写景抒怀的小令,它描写了秋天悲凉的景色,抒发了出门在外的游子孤寂苦闷的心情。由于诗句短,易理解,简单点拨之后,教学生朗读背诵并不难,所以教学的第一步--"吟诗",是很好完成的。 

   

  这首小令写得极其自然凝练,其意境、其情调是和谐完美的。我们读这首小令,似乎是在欣赏一幅优美的图画: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这是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前三句,并列着九个偏正关系短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每一短语均为前偏后正结构,"正"是叙述的事物,"偏"是对所叙述的事物加以了最简洁、最鲜明、最生动的描绘。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为"断肠人"的出场营造出一种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了感情色彩,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通过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正所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天净沙 秋思》堪称是景色与情思交融的佳作。 

   

  也可再这样引导:倘若把"枯"换成"春",把"老"换成"玉" ……那又应该是别一种景,另一种情。 

   

  这是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简单的分析,既可以使学生在对诗意进一步的理解上,更好地熟读背诵,巩固第一步的"吟诗",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步的学习--作画。 

   

  对于作画,我提出的要求是,只要把诗中写到的事物画出来,摆到恰当的位置上即可。 

   

  吟诗、写文章,这些都是语文课的内容,倘若把绘画作为语文作业,大概会有异议。但没有想到,一向对作业极反感的学生们,听到这一任务,非常惊喜,马上动笔开始创作。一些原本对绘画不感兴趣的学生也跃跃欲试。一个学生在第二节的作文中写到:我不喜欢绘画,也不会绘画,但诗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就好像早就摆好了等着我去画一样。 

  以上是第一节课的内容。全体同学在课堂内完成背诵,有绘画功底的学生已基本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可以在同学中传阅他们的作品,给不会绘画的同学以提示,没完成作品的同学可在课后完成。 

   

  第二节课,把学生的作品贴出来,用20分钟开一个小型展览会,评议会,让学生们畅所欲言。 

   

  全班58位同学,画出了58幅不同的作品。当然,由于大多数学生绘画水平实在不怎么样,所以交上来的作品五花八门。枯藤、老树、小桥、流水还好说,大家基本会画。可是乌鸦不知画成的是小鸟还是小鸡,瘦马成了一堆白骨。有工笔画,有简笔画,还有新潮的卡通画。虽然水平有限,但其中也不乏精妙之作。一些有绘画特长的学生,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他们当然不甘寂寞,不仅画画得比较好,而且他们觉得这样的课让他们扬眉吐气,因为终于有了露一手的机会,他们的特长得到了同学的肯定。而不会绘画的同学对自己原来在美术课上的行为表示了懊悔,对绘画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接着用25分钟写作文,内容的要求是写自己绘画的感受,或写观画的体会,也可评议自己的或同学的画,字数要求300字。这样学习进入到第三步--写文章。 

   

  因为有内容可写,也有切身的体会,所以这篇小作文写得很好。有个学生在作文里介绍自己画乌鸦的方法,先画一只小鸡,然后把鸡嘴画得长一点、扁一点。有个同学介绍自己的绘画方法是"组合式",即把在不同书中找到的这九种事物,重新排列组合。学生的这种创造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争议的地方比较多,关于"西风",A同学在评议B同学的画时说,风是无形的,B同学把风用线条画出来,实属画蛇添足,不如其他同学借枯藤借落叶画风好。B同学在自评画中说,他用线条画风是受卡通画的启发,这样画更生动形象。还有个同学写到,我现在真正明白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了。 

   

   李珂同学的作文道出了我这两节课的教学目的,他说:我认为语文老师并不是让我们创作美术作品,而是写一个语文作业,只要我们绘画时把诗的意境自然地流露出来即可。通过绘画,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诗意,领会了用有形之物表现无形之情的妙处,懂得了欣赏诗歌的方法,同时也陶冶了艺术情操。 

   

  作文不必评改,鼓励学生当堂写完,当堂朗读,教师与学生加以点评,取长补短,交流学习,简便快捷而有实效。 

   

  "吟诗",使学生对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有了大致的了解,"作画"则使学生们对此诗有了具体的感知,"写文章"的过程就是对此诗的诗情画意深入理解的过程。在类似文章中,采用此种方法,既能陶冶学生情操,又能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受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可谓一举两得,值得提倡。 

 

孙一桐

【马致远之《天净沙》之教感 教师随笔】相关文章: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08-29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说课稿(通用10篇)08-23

回忆之启蒙老师01-21

《曹刿论战》中“忠之属也”的“之”06-29

关爱老师 教师健康是教育之福09-09

《天山之夏》教案08-05

经典教案之田忌赛马08-28

《桥之美》教案07-15

桥之美教案07-27

《桥之美》教案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