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戏弄臣等句子的解译说起》 教师随笔

时间:2024-10-13 08:21:5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从以戏弄臣等句子的解译说起》 教师随笔

              王长福

《从以戏弄臣等句子的解译说起》 教师随笔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和原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亦见于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材)中的“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和“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夺之,屈平不与”两句在理解上颇多异议。

其实这两句在理解上存在分歧,主要是对“夺”和“戏弄臣”的不同理解。对于前者,教材将之注释为“强取”;对于后者,不少教辅资料解释为“戏弄我”。

    我们一直主张,对于文言文的理解不可断章取义,由于其语言表达形式与今天的说法有了较大的不同,必须注重上下文的衔接作整体理解,并注意联系社会历史,兼顾当时的“情”与“理”。

那么,这两句文言文在现代汉语中如何解释更为恰当些呢?

《屈原列传》中“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夺之,屈平不与”这一句中的“夺”有“抢夺”“改易(改动、改变)”两个义项,“与”有“给予”“与同(赞同)”两个义项。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教材均取前种解释,包括一些较为权威的史书翻译资料,如《二十四史全译》(许嘉璐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之《史记全译》(分史主编安平秋)第二册第1081页:“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要夺为己有,屈原不给他。”《史记注译》(王利器主编,三秦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三册第1931页:“上官大夫想夺为己有,屈原不肯给他。”《名家精译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93年2月第1版)第188页:“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夺过手去,屈原不给他。”……而有部分文言文助读材料如《语文教学参考书》等,将“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翻译为:“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为,“夺”作“改动、改变”理解更合乎“情”与“理”,与之对应的是“与”作“赞同、赞成”解更恰当。

从上下文看,“王怒而疏屈平”的外因是与屈原“同列”的上官大夫“心害其能”,致使昏庸的怀王不辨忠奸;怀王让屈原制定国家的重要法令,上官大夫便从中作梗。从上官大夫的行为“见(之)而夺之”上看,其既能“见之”又何必“抢夺之”呢?且在朝堂之上,当着怀王的面,公然抢夺屈原拟订的“宪令(宪法)”草稿是有失体统的。从屈原的政治立场上看,屈大夫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出任左徒,主张任用贤能,其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势必触犯了上官大夫等守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上官大夫要跳起来说“不”,要改动这个或许会被颁布实施的“宪令”。屈原与上官之间免不了一番唇枪舌剑,但只能是一场“动口不动手”的君子之战,因为有怀王在场“观战”。

    因此,综合上述三点理由,本句这样解释更合理:屈原起草的法令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后就想改动(其中的条款),屈原不赞同。

对于“夺”、“与”的这种解释,我们还可以从现在通行的教材中找到佐证。如晋朝文学家李密的《陈情表》中“舅夺母志”的“夺”(改变之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吾与点也”的“点”(赞同之意)。

再来说说“戏弄臣”的理解。《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这是蔺相如对秦王“以城易璧”骗局的揭露。

    上文写蔺相如“奉璧西入秦。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显然,“弄臣”是对应于“左右”的,即专为帝王狎玩取乐之臣、宠臣。

弄臣有时就是君王的男宠,如战国时代魏国的龙阳君。弄臣一般不会参与什么政事。当然,清朝的弄臣和珅另当别论,传说他长得与乾隆少年时代调戏过的雍正帝妃子一模一样,因此与乾隆似乎有着不寻常的关系。

在古代史书中,我们不难发现关于“弄臣”的记载。

《史记张丞相列传》:文帝度丞相已困通(邓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

    《北齐书徐之才传》:又戏谑滑稽,言无不至,於是大被狎昵……求出,除赵州刺史,竟不获述职,犹为弄臣。

    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完璧归赵”的故事情节来看,“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这是秦王“得璧”后的得意之举。蔺相如正是据此看穿了秦王的鬼把戏,便托辞“璧有瑕”,巧妙取回和氏璧,派人送回赵国。

“戏弄臣”一语,解释为“戏弄我”是不太适宜的。秦王觊觎和氏璧,欲据为己有,便设“以城易璧”的骗局,狡诈的秦王应该不会公然戏弄蔺相如的。再从古代文言现象看,“传之(于)美人,以戏(之于)弄臣”是省略了介词“于”和“于之”的省略句,句中的“以”作连词,相当于“而”;“戏”为“戏玩、玩乐”的意思。

    综观整个故事情节,蔺相如一针见血地指出秦王不守信义,得璧是真,换城是假,“无意偿赵城”,依据有三:“以城易璧”的场合不妥,列观(章台)是一般性宫殿,不能作为接见外宾的地方;“以城易璧”的参加人员不当,美人和弄臣不具有接待外宾的资格;“以城易璧”的气氛不对,主方的狂喜之形,不是尊重外宾的礼节。

    因此,本句可以这样解释:大王在一般性宫殿(章台)接见我,礼节很是傲慢,拿到了璧,在美人手中传递它,又在弄臣手中戏玩。

众所周知,对于历史文化的学习与传承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古今语言表达方式上的问题。就古代文言文学习而言,“古文今译”的过程就是真正读懂古人思想情感,并加深理解和全面运用古汉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都应当重视对学生古文翻译能力的训练。

    清代学者严复曾就翻译外国作品提出过“信、达、雅”三原则,这三个原则同样可以成为文言文翻译理解的“三字经”。所谓“信”,就是准确,要把原文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含义(包括作者的思想情感)。高考中对文言文的考查也同样是注重考查文言文阅读理解上的“信”;过不了“信”这一关,就不可能实现“达、雅”。

    上述两例告诉我们,文言文阅读教学绝非简单的古文翻译,教师要有深厚的古代历史文化素养,要能深入研究教材,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要能不囿于前人或他人的理解,要学会“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和学生一起准确而全面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情感诉求。

(作者系安徽省寿县安丰高级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王长福

【《从以戏弄臣等句子的解译说起》 教师随笔】相关文章:

从像作文和不像作文说起07-24

习惯 教师随笔07-31

教师教育孩子随笔09-30

做不抱怨的教师 (教师随笔)07-13

美,需要塑造(教师随笔)10-29

品味时尚(教师随笔四)08-24

教师教育随笔(精选13篇)07-27

托班教师教学随笔10-08

从考研究生说起--歧义说趣(网友来稿)09-13

关于小班教师教育心得随笔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