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 课堂教学实录

时间:2024-06-08 18:55:26 佩莹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堰河-我的保姆》 课堂教学实录

  课堂教学实录是一种记录教学方法,它通过特定的手段完整地记录下一节课中师生活动的真实情况。这种记录方式具有全面性和真实性的特点,能够反映教师的教学流程、教育机智以及学生的知识获得水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课堂教学实录,欢迎大家阅读。

《大堰河-我的保姆》 课堂教学实录

  《大堰河-我的保姆》 课堂教学实录 1

  【学习目标】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配乐渲染情境导入

  师:在一个大雪飘飞的早晨,诗人艾青在狱中看着窗外的雪花,睹雪思人,因雪神飞,回忆起大堰河对自己的养育之恩,饱含深情地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介绍作者

  师:你还读过艾青的那些作品?

  生:《我爱这土地》

  师:我们一块儿背背最后两句。

  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师:你还了解艾青的哪些情况?

  生:原名蒋海澄。

  师:我再给大家补充点材料。

  生:读。

  师:我强调三点

  ①因家人听信算命先生所谓“克”父母的迷信说法,刚出生他就被寄养到贫苦农妇大堰河家。

  ②诗人少爱美术,曾赴法国专攻美术。

  ③1932年回国,加入“左联”,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艾青转而从事诗歌创作。

  三、出示学习目标

  师:出示目标,“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生:读目标。

  四、文本探究。

  ㈠读:读准节奏,把握基调。

  师:要想读好一首诗,首先要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读准语气。大家快速浏览全诗,思考你认为该用怎样的感情和语气来读这首诗?

  生:深情、深沉、真挚。

  师:说得很好,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为大家范读一节。

  生读。

  师:那位同学给他评价评价?

  生:他读得很有感情,但重音没有把握好。

  师:评得很中肯,请你给大家示范一节该怎样读出重音?

  生读,生自评,生推荐一名同学读。

  生:还要读出感情的变化,前几节语气舒缓,后几节语气要激烈,要有抑扬。

  师:好,请你带着感情,用这样的语气为大家范读一节?

  生读。

  师:大家都认为读这首诗时情感要深情、真挚,语气既要舒缓又要读出抑扬。现在我们听听范读,再次感受这种情感。大家可以小声跟读。

  配乐范读

  师:诗歌需要反复诵读,品味涵咏,请大家读准节奏,把握基调,自由朗读。请大家推荐一名女生和一名男生读下面的小节。

  生读。

  师:齐读第十、第十一小节。

  生齐读。

  ㈡读:分析形象,理解情感。

  1、分析大堰河的形象。

  师:读好一首诗,不仅要把握准基调,还要更深入地了解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结合全诗思考。你从第__节,读到了一个__的大堰河?诗人是如何刻画的?

  生分组讨论,推选代表回答问题。

  一组:我们组在第四节、第七节读到了一个勤劳、辛酸、善良、深爱乳儿的大堰河。诗人通过动作细节来刻画的。

  师:为何在第四节中反复“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生:更能体现大堰河的勤劳、慈爱。

  二组:我们组在第三节读到一个凄苦、贫苦的大堰河。诗人是通过“雪”“坟墓”“瓦菲”“园地”“石椅”这些凄凉的景象表现的。

  师:哪些小节还表现了大堰河的贫苦?

  三组:第十小节。

  师:诗人是如何刻画的?

  生:诗人通过一系列的数字强化大堰河遭受的“凌辱”、“凄苦”,通过“稻草”、“土地”、“灰”强化大堰河死后一无所得。

  师:你从第一、二小节,读到了大堰河怎样的身份和地位?还可联系注释①。

  四组:身份是童养媳,地位低微,她连名字都没有。

  师:你们组从第几小节,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大堰河?

  四组:我们从第八小节读到了一个对未来充满希望、有梦的大堰河。

  师:梦是一个人的什么?

  生:内心世界。

  师:写她内心世界和灵魂的还有哪些地方?

  生:第三节,用“雪”来表现大堰河高洁的灵魂。第十二节,用“紫色”代表她高贵的灵魂。

  师:你为什么说“紫色”代表着高贵?

  生:古代官服是紫色。

  师:很好,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紫色”应该是苦难的颜色。

  师:为什么我们还觉得大堰河的灵魂高贵?

  生:因为她受的苦难太多了。

  师:很好,灵魂因苦难而高贵。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艾青用的色彩,大部分是什么色调?找出来说一说。

  生举例,总结:大部分是冷色调。这样更强化大堰河所受的苦难。

  2、 理解诗人的情感。

  师:活着无私地关爱,不停地劳作;死后,社会给予她的却如此的菲薄。诗人面对这样的母亲,又寄予了怎样的情感?联系全诗,回答,你读出了诗人对大堰河_的情感?

  生讨论,生回答:怀念、同情、哀悼、眷恋、内疚、赞美与讴歌。

  师:明确形象特点,勤劳 善良朴实 贫苦 辛酸 沉重 悲苦 劳累。明确诗人情感,怀念眷恋 同情 控诉 赞美 讴歌。哪一节体现了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与讴歌?

  生:第十二节。“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

  3、 理解大堰河形象的典型意义。

  师:仅仅是呈给大堰河的吗?

  生:“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

  师:非常好,根据这一句,思考大堰河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典型意义?

  生分组讨论,推选代表回答问题。

  生:她代表了跟她一样贫苦勤劳的劳动妇女。

  师:明确星象的典型意义,大堰河已不仅仅是诗人的母亲,而是成了像她一样勤劳善良但又命运悲苦的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典型。

  4、探究文本 理解深蕴。

  师:在诗人眼里,大堰河成了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妇女的代表。那么,我们一般把什么比作母亲?

  生:象祖国等这些给我们很多的事物。

  师:对,象“大地、长江、黄河、故乡”,她们都像母亲一样给了我们无私的馈赠和温暖。那么,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想起了曾给过自己温暖的大堰河?

  生分组讨论,推选代表回答问题。

  生:坐牢时,下雪很冷时,这个世界不公道时。诗人感到寒冷孤独时想起了曾给过自己温暖的大堰河。

  师:很好,你再想想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当我经了长长的漂泊回到故土时”。

  生:诗人常年在外漂泊,遇到了很多艰难,想回到母亲温暖的怀抱。

  师:理解得非常深刻,象漂泊的远离故乡祖国的游子。所以有学者认为,诗人最后回归“大堰河”,回归“故土”,“回归大地母亲”,体现了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对生命本源的归一感。这个见解大家可放到课下探究。

  ㈢读:体验情感 读写结合。

  将来,你也可能会离开你温暖的家,离开你的故乡,甚至离开你的祖国。当你在外漂泊久了,你也会产生这样的回归感。回忆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母亲的怀抱,父亲的肩膀,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有力的手势,都会成为你记忆中的经典细节、经典图片。现在,结合你的情感体验,发挥你的想象力,用几个细节或镜头写出父母给你的印象,写出你对父母的爱与感激。可以仿照“在……之后”或“她含着笑”等诗句写。

  生分组讨论,推选代表回答问题。

  生:晚自习回家时,母亲眺望的眼神。

  生:上学时,父亲为自己推出车子。

  生:晚上回到家,母亲为我热好牛奶,放到我的床头之后。

  生:回家吃饭,父亲做饭的情景。

  师:把这个细节细化一下。

  生:他流着汗,炒着一盘盘的菜。

  五、小节。

  大家肯定还有很多经典的镜头,课下可以写成一段文字,写出你对父母的爱与感激。这节课我们分析了大堰河这一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齐读最后两节,把我们的赞美献给大堰河,献给天下所有的辛苦的母亲。

  生齐读完,下课。

  《大堰河-我的保姆》 课堂教学实录 2

  【教学目的】

  1、通过分析人物形象。

  2、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

  3、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

  二、分析全诗诗人感情的变化

  诗歌是用形象来表达感情的,所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师:浏览全诗,思考,作者在这首诗表达了那样的一些感情?

  现在我们就来读诗,看一看这些同学的回答是不是很好的把握了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

  首先我们来看诗歌的第一层,请一位同学帮我们把这一节的内容朗读一下。

  师:诗人是怎样想起大堰河的?为什么艾青说“我看到了雪使我想起了你”?而不是看到春雨,听到秋风萧瑟的声音使我想起了你呢?

  生:大堰河纯洁无私的内心世界如同雪一样的洁白无暇,而白雪覆盖大地的庄严肃穆的景象正好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悼念。正因为这许多原因,艾青想起了这个给过他无限温暖的大堰河,想起了她悲苦的身世(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想起了她低下的社会地位(她是童养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想起了她死后草盖的坟墓,枯死的瓦菲,长了青苔的石椅。

  师:这一切在我们的心中构成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呢?

  生:凄凉、衰败、荒寂。

  师:这样的景象,寄托了诗人深深的哀悼和怀念之情。因此,我们在读这几节时,该用怎样的语气去朗读呢?

  生:低沉、舒缓。

  师:好,大家一起把第三节读一下。注意把握诗人的感情。

  师:如果说第一层是作者站在现实的牢房里,那么,从第四节开始,作者就转入了对大堰河深情的回忆了。

  艾青因为生他时母亲难产,后来又因为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克父母,而被送到大堰河家整整抚养了5年。那么,诗人在这个不属于自己的家庭里得到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四节。

  师: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里生活的几个分镜头?主画面又是什么呢?

  生:八个镜头,主画面是“抱在怀里,抚摩我”

  师:诗人运用这样的手法,是为了突出她怎样的品质?

  生:勤劳、慈爱。

  师: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一个勤劳、充满母亲般慈爱的大堰河

  向我们走过来了,她的双手轻轻的抚摩着她的乳儿,这是怎样的一双手啊。大家睁开眼睛,谁能给我描述一下这双手?

  师:是啊,正是这双勤劳的,尽管粗糙却温暖的手,使一个贫困的家庭充满了温馨,使艾青──这个被地主家庭嫌弃的孩子得到了无微不至的母爱,而我和大堰河只不过是乳儿和母亲的关系。诗人在五岁时终于被领回了自己的家,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啊。但诗人心中感觉到却是──“忸怩不安”。

  师:为什么会这样?

  (补充背景介绍)

  师:大堰河家穷,却有爱,我家富有,但缺少爱,想到这些,诗人心中充满了──眷恋与感激。

  师:全班同学齐读4、5、6三节,读出诗人的眷恋之情,感激之情。

  (生读)

  师:大堰河在流尽了她的`乳汁之后,又开始劳动了,流她的血汗。大家自读第7节,思考:大堰河从事着这样又苦、又脏、又累的活儿,为什么始终含着笑呢?

  大堰河的笑是有着多种原因的,有为和乳儿重新生活在一起的喜悦,有在劳动中获得的满足。这让我们想起了另一个和她有着相似命运的人──祥林嫂,当她在鲁家作着比一个男人还多的事情时,“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多么淳朴,宽厚的灵魂啊。

  (全班女同学齐读六个含着笑的句子)

  师:但是,诗人写到这里,认为还不足以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于是,她又带着我们走进了大堰河美丽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大家浏览第八节,看一看,作者选取了几个细节来表现大堰河对自己的深爱?

  为什么说做梦能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呢?

  大堰河的梦正是她对诗人最美好的祝愿,她期望他能长大成人,成材成家,生活幸福美满。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这个梦实现了,有一个娇媚的媳妇叫她一声“婆婆”,她会有怎样的表情呢?

  师:是啊,谁不期望美梦成真呢?如果这个梦能实现,该有多好啊。但是,大堰河流尽自己的血汗后,就过早的离开了人世,结束了自己悲苦的一生。

  (教师朗读9、10节)

  师:大堰河死后得到的是什么?

  生:微薄的葬礼。

  师:她生前付出的何其多,而死后得到的又何其少啊,想到这里,诗人的心一阵阵发痛,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

  是什么造成了她的悲剧?诗人对这个社会怀着怎样的感情?齐读11节,读出诗人的憎恨之情。

  师:艾青的回忆到这里就结束了。在他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出身低微,地位低下,却有着金子般美好心灵的大堰河。她勤劳,善良,宽厚,她如同一座雕象,一直矗立在诗人的心中。诗人从回忆的大门走了出来,外面依然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依然是阴冷潮湿的牢房,但诗人却有着按捺不住的澎湃的激情,呈给大堰河由心灵而写成的赞歌。

  (教师范读12、13节)

  师: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这首赞歌,仅仅是呈给大堰河的吗?

  生:紫色代表着高贵,这首诗歌是献给所有勤劳的中国人民。

  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诗,理请了诗人由现实到回忆,再到现实的抒情结构,体会诗人起伏跌宕的感情旋律。三十年代末的上海,一位著名诗人见到了艾青,曾激动的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那河,埃及有尼罗河,那么,我可以骄傲的说,中国有大堰河。是的,如果把诗人半个世纪的创作看成是一条巨大的河流的话,那么,大堰河就是他永不枯竭的源头。

  《大堰河-我的保姆》 课堂教学实录 3

  师:我这个人有很多优点,有的优点大家一看就能发现。看不到的优点也不少,比如我音色好,歌唱得很好,今天我就给大家唱一首歌。唱歌还得有音乐伴奏。(播放曲子《遥远的思念》)

  师:古人所说的“唱诗”的“唱”,实际就是吟唱,就是朗诵。诗歌本来就是拿来吟唱的。今天我给大家吟唱的是一首诗,《大堰河———我的保姆》。(从第一句朗诵到最后一句,大约历时14分钟)

  师(微笑):我读得好吗?

  生:好!

  师:是艾青诗写得好,还是老师读得好?

  生:诗写得好,老师读得更好!

  师:诗写得好,老师才读得好。这么好的诗就该好好去读,满怀激情地去读,读出感情来。先看第一节。(用问答方式教授第一节和第二节,然后进入第三节)

  师:第三节,诗人为我们描绘了四个画面,我认为这里语言太嗦了。我这样改:“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坟墓/你的瓦菲/你的园地/你的石椅”,把那些修饰语“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门前的长了青苔”全部省去,不是更简练吗?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这些修饰语营造了一种悲惨、凄凉的氛围。

  师:对。“被雪压着的”显得

  生:冷清。

  师:“草盖的”“枯死的”“一丈平方的”都说明大堰河的什么呢?

  生:身世的悲苦。

  师:很好!我们来读读这一节。先听我读一遍。(韩老师很有感情地读完,又让学生读,指出其读得不好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

  师:诗的第二部分写了大堰河勤苦的一生。(板书:勤苦一生)看看大堰河干了多少活呀,像一架劳动的机器,没有一刻空闲的时间。如此劳碌,如此辛苦,但每每干完一些活之后,她有没有休息呢?

  师:大堰河一直在忙,她一停下活就去抱着诗人艾青,说明她对诗人

  生:疼爱。

  师:好!我们再来读读这一节。这节朗读时要与前面不同。第一句要缓慢,突出“厚大”,“抚摸我”要读得轻柔,但是却要强调。接下来的连续八句的“在之后”要读快一点,突出工作的多和忙。最后一句再读得恢复缓慢、深情。先听老师示范一遍。(朗读)

  师:咱们班男生谁读得最好?我们请他来读一读吧。(一男生在众同学推荐之下站起来,学着韩老师刚刚的语调读完第四节)

  师:读得好不好啊?

  生:好!

  师:那就鼓励一下。

  (大家都鼓起掌来)

  师:我再改一次,往下一节,“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这一句,我觉得,肯定丢掉了一个字,丢掉了一个“我”字。应当说“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我’自己的家”,是不是呀?这次,老师的见解肯定对了!(有不少学生同意老师的观点,频频点头,且动手在课本上加上了个“我”。有的`学生则不以为然,老师就把不同意的学生叫起)

  生:“自己”是客观的,那确实是诗人的家,而“我自己”带有主观色彩,在诗人心里承认的家,诗人在这里用“自己”,而不用“我自己”,说明诗人心里并不承认这个家。

  生:我觉得,这里的“自己”不是“艾青自己”,而是“父母自己”。如果在“自己前面”加上“我”,就成了“艾青自己”了。

  师:两个同学说的都有道理,家不是艾青的,而是“父母自己”的,艾青根本不认同父母的家是自己的家,他认同的是

  生:大堰河的家。

  师:所以,这句话,诗人是不是丢掉了一个“我”字?

  生:不是。

  师:(似乎无奈地)还是老师的意见不对。(稍微一停顿)不过,老师又发现一个问题,有一句话写得不好,我要改一改。“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如果改成“我终于回到父母的家里了”,就好了。(似乎颇为得意)老师不但会朗读诗,还会写诗、改诗呢!(学生几乎都摇头)

  生:老师的绝对不好。

  师:还绝对不好?说说为什么?

  生:你改的诗,情绪根本就不对!“我终于回到父母的家里了”好像盼望着急切回父母家一样,愿望终于实现了,非常高兴。而作者原来的意思是不愿意回去。

  师:我的改句———表明作者盼望着回去,非常高兴,而原句———表明不大情愿回去,你能把这两种情绪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生分别读,把老师的改句读得快而兴奋,而把原句也大体读得一样,区别不明显)

  师:我的改句,你把重音放在哪个词上?

  生:放在“终于”上。

  师:你读“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仍然十分高兴,仍然愿意回去,能重读一遍吗?(生重读,读得已经低缓)

  师:传达得不错。“我做了生了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一句,包含着一种十分复杂的辛酸的情绪。听老师示范一下,大家跟读。(师范读)

  师:这句话里有两个名词性的字,十分矛盾,是哪两个?

  生:(沉思)“家”和“客”。

  师:对!大家有谁在自己的家像做客吗?

  生:没有。

  师:“家”和“客”本是对立的,谁在自己家里做客呀,能做客的地方不是家。诗人在这里正是抓住了“家”与“客”这一对矛盾,才表达出一种复杂的辛酸。

  师:往下看,仍然在这一节里,还能不能找出类似的矛盾的写法?(学生埋头边读边找出“我呆呆地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我不认识”与“天伦叙乐”,师启发学生得出正确认识)

  师:我再引申一下,这种强烈的矛盾对比的写法、用法,是诗人、艺术家经常运用的,大家在其他地方还看到过吗?比方,在初中课本里,有一首唐诗里面就有。

  生:《卖炭翁》里面,“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师:怎么矛盾?

  生:卖炭翁本来应该希望天暖和一些,可是他为了把炭卖出去,却希望天寒冷。

  师:再想想,还能从电影、电视中找到这种矛盾的写法吗?

  生:电影中常有,如殿堂高处悬挂着“正大光明”,而下面的人干着卑鄙龌龊的勾当。

  生:电视中,殿堂里挂着“明镜高悬”的条幅,下面审案的人,却贪污受贿,把案子判成冤案。

  师:非常精彩。诗人艾青非常善于运用强烈的矛盾对比手法来表现人物。五十年代,他到欧洲去访问,见到一个黑人姑娘给白人家当保姆、哄孩子,白人小孩在哭,黑人保姆却在唱歌,艾青就写了一首诗《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有这样两句“一个多么舒服,却在不停地哭;一个多么可怜,却在唱欢乐的歌”。这种强烈的对比能增强表达的效果。同学们,跟着我把这一节朗读一遍。

  师:第三部分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板书:死后凄凉)接着看这一句,“我是这般的忸怩不安”,“忸怩”什么意思?是不是“扭捏”的意思,即“扭扭捏捏”的意思?(一时,学生感到困惑)

  师:遇到问题,请马上查字典!

  生:我查到了,“忸怩”是“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师:那么“扭捏”或者“扭扭捏捏呢”?这个词最常用,不要查字典,就说出自己的理解。

  生:“扭捏”,我理解有点“矫揉造作”的意思。

  师:艾青从一个破敝的穷家来到一个金碧辉煌的豪门,应当是哪种情绪?

  生:显然是“不好意思或者不大方”,不能是“矫揉造作”。

  师:接下来的一节中,诗人连用了六个“她含着笑”,有什么作用?

  生:大堰河以苦为乐。

  生:苦中作乐。

  师:我们从“含着笑”三字,还能体会到什么?

  生:她生活沉重,但是非常乐观。

  生:她对未来抱着希望,抱着憧憬,想象着艾青长大成人后,会报答她。

  生: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全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师:同学们说的都对,也开拓了大家的思维视野。我问大家,我们读这一节时,能够同样“含着笑”来读吗?

  生:不能。

  师:我们感受到一种辛酸,感受到一份沉重。我们请这位同学来读这一节,要读出这种辛酸与沉重来。(一位男生站起朗读,读完,师指出不到之处,范读,再带读)

  师:到了“大堰河,含泪的去了”这一节,用了一些修饰语,如“四十几年的”“数不尽的”“四块钱的”“几尺长方的”,所有这些数量修饰语,是强调多,还是强调少?(生纷纷作答)

  师:后面这位同学概括得对!有多有少。哪些是强调多,哪些是强调少呢?

  生:“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疾苦”是强调多;“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强调其少。

  师:概括起来,是什么多,什么少?

  生:痛苦多,而自己得到的少。

  师:给予这个世界的多,从这个世界带走的少。

  生:大堰河的命运悲惨。生前那么辛劳,死后没什么陪葬。

  师:先听我把这段读一遍,把“多”与“少”强调出来,注意语调和停顿。

  (师读完后,请一位女生读,肯定其读得好)

  师:老师和大家的讨论就此告一段落。下面的段落留给大家自己阅读自己感受。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共同研究,也就是进行研究性学习。

  (一会儿有学生提出问题来)

  生:我有个问题,那个“黄土下紫色的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

  师:好,大家谁帮助她回答一下。“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这个“紫色”到底指什么?(有些学生分别得出痛苦的、压抑的颜色,高贵的颜色等结论)

  生:我认为,紫色是红色和蓝色的混合色,红色表示大堰河活着时非常有热情,像火一样,温暖世界,是尊贵的,而蓝色表示她死后非常安详。

  师:有道理,你的思路非常独特。并且真的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也就是说,不能单纯强调紫色只代表一方面,紫色实际上是两种意义的综合。

  师:老师补充一点学术界的观点,艾青诗中用了大量颜色,艾青用颜色的规律一般是,用暖色调代表光明、温暖、信念,用冷色调代表苦难、大地、忧郁等等。紫色是一种冷色调,所以不能仅仅理解为高贵。我只不过是综合大家的意见。你们看看,刚才大家的全部意见,无非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强调尊贵、圣洁、热烈,另一方面强调是苦涩、忧郁、压抑。慎思、深思一下,这两种意见矛盾吗?

  生:不矛盾。

  师:可以从痛苦的角度去理解。体会一下全诗吧,似乎字字句句都在强调大堰河一生所承受的痛苦,紫色的灵魂,就是痛苦的灵魂。也可以从高贵的角度去理解,想想呀,一个人的灵魂,承受了太多太多的苦难、太多太多的凌侮、太多太多的折磨,那么,这个人的灵魂会是怎样的呢?

  生:承受的苦难越多,就越高贵。

  师:所以,这里高贵与痛苦矛盾吗?

  生:不矛盾。

  师:这不统一了吗?请大家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对“紫色“的理解,这句话的格式是,灵魂因()而()!(板书:灵魂因()而()!)

  生:灵魂因“痛苦”而“高贵”。

  师:非常精彩,因“承受太多苦难”而“尊贵、伟大”!同学们,大家看看,这个结论是谁得出的呢?不是老师得出的,老师只不过是大家意见的概括者。结论是大家自己共同研讨、集思广益得出的。在学术界,这个问题仍然是一个悬案,没有一个定论。今天大家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成为众多学术观点之一。这就是研究性学习呀!研究性学习并不神秘!

  师:深入一步,我问大家,艾青在写诗之前是学什么的?

  生:是学画画的。

  师:所以他对色彩非常敏感。大家数一数,看看全诗中艾青用了多少颜色词语,一一找出来。

  生:(陆续全部找出)“长满了青苔的石椅”“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辉煌的结彩的堂上”“紫色的灵魂”“泥黑的温柔的脸颜”

  师:共有多少处用了颜色词语?

  生:8处。

  师:说说各自的意义。

  (学生分别就“长满了青苔的石椅”“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红漆雕花的家具”“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等等作出了准确的回答)

  师:大家可以写成一篇学术性的小论文,题目可以叫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颜色词的运用。

  大家一起来把最后两节有感情地读一遍。(师生齐读)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

【《大堰河-我的保姆》 课堂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08-29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反思02-19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反思04-02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精选11篇)05-25

《大堰河--我的保姆》 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一)12-17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2-16

《渔夫的故事》课堂教学实录(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2-16

《春》 课堂教学实录(沪教版六年级下册)12-17

《劝学》教学实录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