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颂》 导学案(鲁教版八年级上册)

时间:2024-07-18 18:11:4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雷电颂》 导学案(鲁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

2、学习文中的象征写法。

3、分析屈原人物形象。

一、《屈原》创作背景

《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 

 《屈原》在当年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轰动了整个山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许多爱国者的共鸣。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作最后终于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二、文学常识

1、屈原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传为湖北秭归人。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二千四百多字。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品。比喻生动,语言瑰丽,夸张大胆,诗中融入大量的神话传说及历史人物故事,使诗篇波澜起伏,千变万化,雄伟奇观。屈原创造了骚体,即“楚辞”,为后世诗人的创作开辟了无限的空间。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其代表作诗集《女神》,形式自由活泼、风格雄奇壮美,具有瑰丽的浪漫色彩,表现了五四时代的革命精神。历史剧创作则借用"史事"讽喻"今事" ,《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剧本,成功地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典型形象。 

三、注音

睥睨 (    )(     ) 罪孽(   )  驰骋(      ) 

稽(     ) 首  忏(    )悔    污秽(     )  虐(     )待    

鞭挞(      )

四、解词

睥睨:

拖泥带水:

迸射

五、问答:

1、课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说说风、雷、电等形象象征了什么?

风、雷、电:

洞庭湖、东海、长江: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

“土偶木梗”的群像:

2、谈谈你对屈原形象的理解,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李烈

【《雷电颂》 导学案(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雷电颂教案11-22

《幽径悲剧》导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06-14

鲁教版语文教学计划10-28

《雷电颂》教案优秀11-06

鲁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教案07-12

《济南的冬天》导学案(学生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07-11

女兵墓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10-21

鲁教版《水分子运动》说课稿09-08

藤野先生 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必修)07-15

《珍珠鸟》导学提纲(鲁教版七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