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诵读经典诗词点亮智慧人生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一个人应该学习用诗一样的语言表情达意,这是衡量人的文化修养高低的重要标志。我国历代的教育家、文学家也都提倡让小孩子背诵经典诗词,以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及表达水平,诸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等,充分说明了朗读、背诵诗词的重要和必要。诵读古诗词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语文,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和想象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地咀嚼、玩味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人类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优秀的古诗词将成为促成学生人格的全面成长,启迪他们一生的源头活水。
开展诗词诵读绝不能放任自流,不仅要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还要教给学生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学生巧背,从而真正让诵读成为一种习惯。
一、激发诵读兴趣,加深诵读认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使他们无论是对背诵的过程,还是对背诵的结果,都兴趣盎然,兴致勃勃,把背诵古诗当成一种爱好,那么背诵古诗将成为他们的主动的需要,而不是负担。
叶圣陶曾说过:诗词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就足够,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让学生吟诗背诵,自读自悟、质疑问难,细细品味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是最能调动学生兴趣的了。因为我们引导学生诵读的都是古诗中的精华,这些诗词本身就蕴含着无穷的魅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像唐朝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中学生只要知道了“金络脑”的意思,就能大致了解诗歌意思了。老师只要再引导学了解诗人生平,生体会到诗人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跃跃欲试的情感即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突破理解的重点、难点,就一定会更加喜欢诵读。如果老师再组织一些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将把诵读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不单单使学生得到了诗词数量的积累,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的兴趣。
初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有竞争意识。基于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的重要举措。我在古诗文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主动自觉地学习,我常有意识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古诗文诵读比赛,学生踊跃报名参加,通过在班中诵读赛,竞争参赛资格。我还将诵读与书法结合起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诗词写成书法作品在学校橱窗展览。通过各种竞赛,大大激发学生诵读诗词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因为我很喜欢古诗文,所以非常愿意与学生们一起高声诵读。“我们一起来”是我诵读指导中常说的一句话。学习一首新诗,我愿意先读给学生听,让他们在欣赏中感受诗韵;然后,我喜欢请全体同学起立,站得挺直,放开声音跟我一起来读。在共同诵读中感觉我和学生的情感似乎流淌在一起,。老师的情感倾向自然影响了学生,使他们更喜欢诵读了,班上曾有一个极少开口讲话的女学生,在同学们朗朗诵读的感染下也对诵读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而且大大增强了自信心,语文课上也开始举手发言了。
二、教给诵读方法,提高诵读水平。
1、熟读成诵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学生要具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诵读显得尤其重要。诵读是进入诗的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挑起学生的朗读愿望,然后通过领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多样的诵读,这样就会很容易把学生带到诗词的意境中,初步感悟诗词的韵味,学生读得多了自然成诵。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朗读成诵,学生很快就会悟到词中的几种意象,经过老师略加点拨,就会明白众多意象构成行旅之人孤独寂寞凄凉的意境,从而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诗词诵读要有极强的感染力,还要处理好诵读的停顿、语速、重音及语气。诗歌的诵读,节奏的停顿尤其重要,节奏停顿要注意连而不断,并且要注意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作逻辑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安排要依情节发展与感情的表达灵活处理。一般情节紧张、情绪欢快昂扬时快,情节舒缓、情绪忧郁悲伤时慢。重音的处理,要结合句子找出规律,以更好地表情达意。至于语气语调,只要理解作品中祈使、陈述、疑问和感叹句的作用,灵活处理,一定会为诵读添彩。
2、想象入境法
课要上得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或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诗词,面对面与作者对话,在空间和时间上缩短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使远古的画面走进学生脑海,使古代人物的思想注入现代的内容,使学生觉得新奇。学生边读诗边想象画画,把自己融入到诗的意境中。如学习《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可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牧童放牧晚归的休息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熟读成诵,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3联系扩充法。
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既可扩大知识面,又可在对比诵读中提升感悟能力。
4、悟情促读法
要使诵读具有感染力,传达出自己的感受,传达出作品的神,关键的一点,是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
(1)以情理线索,加强记忆。
在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诗文的线索,加强记忆的条理性。如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作者选取了这些过新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面,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诵读时,教师可以“春节的由来”为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理清了诗歌线索及材料的内在逻辑联系,诵读起来轻松、愉快,印象深刻。
(2)以情激诵读,体验愉悦。
诵读必须通过出声的朗读,再加上手抄,那么视觉、听觉、运动觉多种感觉通道在大脑皮层上留下较多的同一意义痕迹,从而加深记忆的效果。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中写到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教师可以重点和学生一起探究--诗人在枫桥夜泊的时候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尤其后两句,请学生想象动静结合的意境: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从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让学生欣赏到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学生在诵读中始终以饱满的热情高声朗读,加深记忆。
三、感受诵读魅力,养成诵读习惯。
学生背诵古诗词,积累语言材料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学以致用,学生再学习过程中必定将诗词内容不断内化,成为自己知识系统中的一部分,并应用于再创造的过程。
学生在实现古诗词“量”的积累的同时,随着他们阅历、知识的增长,对所背诵的古诗词理解会越来越深刻,久而久之,内容与理解便会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运用也就水到渠成了。写作文时学生有了唐诗宋词的功底,文章会大放光彩。如果学生能够在平时读书、写作、说话时恰当地运用诗词,必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学生在明白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学有所成的境界时,那种成功的快乐一定是难以言表的。
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学应“注意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 因此许多诗词在背诵的过程中不一定要求学生能够理解透彻,这就不需要大量的课堂时间即可完成。只要我们善于唤醒学生的背诵潜能,学生会把背诵古诗词当作吃饭、睡觉一样简单的事,随时、随地有感而发,脱口而出,成为一种需要,而他们学生时期记记下的古诗词将成为永恒的东西,一生受益。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只要学生喜欢诵读,把诵读当作一种游戏,他们就会自觉主动地诵读,提升艺术品位,丰富生活,提高文学素养。当学生在经典诗词的滋养下,明白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诗句的意思后,一定会在中华文明的沃土上,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成长为一代新人,成为社会的栋梁。而这,正是课程改革的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沈艳
【诵读经典诗词点亮智慧人生】相关文章:
经典诗词诵读比赛开幕词03-26
《人生的智慧》读书笔记09-02
理想点亮人生高中作文素材800字07-02
诵读古诗词 激趣有妙方(网友来稿)10-28
诵读活动总结06-16
经典诵读活动总结01-24
经典诵读活动总结01-07
小学诵读教案03-05
经典诵读的教学反思08-28
《点亮小灯泡》说课稿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