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语言中的三个问题(网友来稿)

时间:2024-09-21 23:10:4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鲁迅语言中的三个问题(网友来稿)

吴礼明  

鲁迅语言中的三个问题(网友来稿)

  

    一、关于“的”字

人教社初中语文第六册《藤野先生》中有一句:

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划线部分读起来非常的拗口,似乎在于那个“的”字。但去掉“的”字,读起来又显得逼促。而把该字放在“认为”之后,使原句变成“在我所认为的我师之中”则不失其“魏晋文章”的风格。但是有人持有异议,认为划线部分有省略,补充完整,当是在“我师的”后面加上一“人”字;并且有例为证。人教社初中语文第四册《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有一句:“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同样划线部分似乎多出一个“的”字,但课文中有一个注解在“的”字下面:“思想里有点毛病(指封建思想)的人。”那么与前例一样,又都是“的”字结构了。但笔者认为,这“的”字同样可以去掉。这两句与通常的‘的’字结构不同,并非一种特征性的描述与指代,而其本身就在指代与描述。如,“我师”自然指人,而无须写着“我师的人”;“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的”其本身就可表陈述--对于“田夫野老,蚕妇村氓”的陈述,并无必要在“的”字后面加“人”或其他的东西。

   这恐怕是鲁迅先生对“的”字运用得还不够娴熟的表示。如 人教社初中语文第四册《“友邦惊诧”论》中有一句,“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但这些事情,是无论哪一个‘友邦’也都有的,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把划平线部分与波浪线部分进行压缩,并保留其中的“就”字与“了”字,成为:“监狱就撕掉了面具。”把改句放入原句环境之中,却令人费解。这其中的原因,乃在于原句本身有些问题。波浪线中“就”字很重要,我们对于它的含义与语用应当有充分的掌握;而要修改本句,也须依赖对“就”字的解码。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就“就”字作副词的情形列出了七项二十一小项:

    1、表示很短时间以内即将发生。a)就+动:我就去。b)就+形:天很快就亮了。

    2、强调在很久以前已经发生。“就”前必有时间词语或其他副词。a)就+动:他十五岁就参加了革命。b)就+形:事情早就清楚了。

    3、表示两件事紧接着发生。a)动+就+动。指两个连续的动作,“就”前必用动词短语,“就” 后可用单个动词:说完就走。b)动+就+形。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结果:再加一点就满了。c)一(刚,才)……就……。一看就会。

    4、加强肯定。a)就+是(在):这儿就是我们学校。b)就+动。“就”重读,表意志坚决,不容改变:比不让干,我就要干。c)就+动/形。主语重读,“就”轻读,表示主语已符合谓语所提的条件,无须另外寻找:老赵就学过法语,你可以问他。

    5、确定范围;只。a)就(+有)+名:老两口就(有)一个儿子。b)就+动+宾。“就”重读,表示动作只适用于宾语:老赵就学过法语(没有学过别的外语)。c)就+小句。“就”重读,排除主语所指以外的事物:昨天就他没来(别人都来了)。d)就+这样,表示没有其他情况:就这样,我们来到了延安。

    6、强调数量多寡。(略)

7、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a)如果(只要、既然、因为、为了等)……就……b)不A就A,表示如果不……就一定不……:他不干就不干,要干就真像个干的样子。c) A就A。(略)d)承接对方的话,表示同意:运输的事就这么办吧!

联系原文并仔细的比较一番,本句中只有3(a),3(c),7(a)比较合乎相同或相近的语境与语义。原文的大意是,即使电文上所列举的种种所谓的罪行都是真的,但这些情况在每一个所谓的“友邦”都存在;对此,他们是不会“坐视不管”的,因此,他们要维持他们的所谓的社会秩序,就会撕掉其文明的假面具,而常常进行残酷的镇压,因而这对于他们并非少见多怪。循此继进,那么划线部分要去掉第一个“的”字,变成:“他们(一、一旦、只要、既然、因为、为了)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使原句划平线部分由偏正短语变成主谓短语,或复句的一个分句。

    二、“借代”的单、复性。

《藤野先生》开头有这样的一段话: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的。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做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速成班”似乎不能有后面的举动,但持“借代格”论者认为,此乃借代手法的运用。借代什么?“速成班”当然借代里面的“清国留学生”。如果没有后面“也有解散辫子”一行话,此论并无争议;但因有此一行话,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这里是否具备借代的条件。显然,“速成班”只具有单数性,而“清国留学生”则单、复兼指,这里当然是复数。也就是说,“速成班”不能统摄有两种以上的情形。因此,最好给本句作结构性的调整,改为:“……成群结队的速成班的‘清国留学生’……”或“……成群结队的‘清国’速成班的‘留学生’……”比较好。

    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在另外一些文章中,在借代的单复性上与“对代”法则都有不自觉的暗合。如“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阿Q正传》)用“眼睛们”代替“那些喝彩的看客”。又如,“埠头上满是人。为要寻出有否知己的谁,一意的注视着人们的脸。然而没有,并无一个人。”(鲁迅《现代日本小说集省会》)(例子引自胡裕树等主编《汉语修辞词典》中“对代”条)文末的“一个人”不指“埠头上满是”的“人”,而代指那“知己的谁”。

   三、关于“估计+肯定”式

    这种格式鲁迅运用得比较多,如人教社初中第五册《孔乙己》中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第一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第四册《论雷峰塔的倒掉》中的:“……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等。对于这个看似与小学生作文中犯一样错误的问题,人教社教参给出的答案与解释参差人意,甚至让人不解。如对“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教参说,“这句话是用成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还不敢说。”这样的解说还不如不说,倒不如老老实实的承认本句是病句,或者依照数学中关于正负数的性质,令“大约(-2)+的确(+1)=大约(-1)”。或者依照新的界定,名之曰“矛盾修辞格”。陈淑华在其编著的《英语修辞与翻译》(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1990年8月)一书中对“矛盾修辞格”有较为详细的论述:

矛盾修饰……把两个意义相反、矛盾或互不调和的词并列在一起构成词格,其中潜在的描述和复杂情感需要读者去理解、领悟。矛盾修饰……先以其意义不协调却内含真实的字眼使人吃惊,后以其生动而微妙的潜隐描述,牵动读者的感情。为了理解这种词格,应当设法看懂本是相互矛盾的形象概念中内涵的真实及其寓意所在。

…………

    有人认为矛盾修辞可分为四类:

    1,描绘直觉印象,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矛盾,从而使直观印象更加具有触动性。……如:静得仿佛听得见寂静本身。

    2,通过人物内在感情描述现象与本质之间的矛盾,使得这种描述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以表达感情的错综复杂。如,冷酷的友情。

    3,直接描述人物的内心矛盾或者错综复杂的感情。如,其味无穷的痛苦。

    以上两种矛盾修饰正在被汉语吸收。

    4,描述外表与实质、内心感情和外露表情之间的矛盾和失调,借以表达幽默、气忿和讽刺的感情,可以直接被汉语吸收。如,美丽的暴君!天使般的恶魔!

矛盾修辞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中的中心语,而强化其中的定语或状语。在语义层次上,它实际上是以平面的形式表达立体的层次内涵。在语源探究上,它是借助于高度省略其中间系列环节而形成的。在人教社初中第五册高尔基《海燕》中,“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中的“黑色的闪电”即属于运用了矛盾词格的情形,比较的类似于第二种情形。而古代诗中抒写“禅”境的诗作,很多都可属于第一种情形。

    本文中所引鲁迅的“估计+肯定”式表述应当从表达他感情与思想的复杂性上去理解。如“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中的“大约”并非表示一种理性“估计”,而是像表示情感与情势之类的“也许”与“好像”等,它与逻辑的推理完全是两回事。又如“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应当联系前面的“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来加深理解,与上文所提到的第四种情形应当是吻合的。再如理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的意思,我们必须结合作者极其复杂的感情,至少应当把文章的头尾与中间部分当作两个矛盾的实体来看。换句话说,本句实际上是理解全文的关键所在。作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总要算是无聊了罢……”因此写作就成了“慰情聊胜无”的事,而且又当在编完《野草》之后。事实上,从文章中间部分的写作情形看,“百草园”又岂是仅仅只有“一些野草”而已?其“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究竟又有多大的相容性?而读完全篇,作品中的那种人生的寂寞感,空幻感,虚无感,无可无不可感……都是那么的强烈而持久的展示在人们面前!这也正是上面描述“矛盾修饰”时所提到的,“先以其意义不协调却内含真实的字眼使人吃惊,后以其生动而微妙的潜隐描述,牵动读者的感情”。(本句应属上面第三种)而那种矛盾也正昭示着鲁迅当时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直到现在都给人们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作者邮箱: wlm5059@sina.com.

【鲁迅语言中的三个问题(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鲁迅诗稿》序(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8-06

问题学生的情感软化(网友来稿)09-27

网语漫谈(网友来稿)08-24

中学师生对鲁迅小说需求状况的分析(网友来稿)09-19

鞠躬(网友来稿)09-18

红薯(网友来稿)10-18

关于阅读与鉴赏的几个问题的探究(网友来稿)08-18

谈阅读教学中的切入问题(网友来稿)10-30

静听天籁(网友来稿)10-21

十五的月亮(网友来稿)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