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物名诠释文本--阅读《美在三味》一得(《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的看与

时间:2024-09-13 05:55:2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注物名诠释文本--阅读《美在三味》一得(《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的看与看见)

      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12.6

关注物名诠释文本--阅读《美在三味》一得(《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的看与看见)

                          天津市实验中学语文组     安杨华

    我先要对题目中的“物名”加以解释,这里的“物名”不要仅仅理解为“东西的名称”,而应作广义的理解,比如下文所谈到的“国名”“人名”“地名”等等都包含在“物名”之内,因此在“物名”一词上加了双引号。关注“物名”,诠释文本,是我受刘均卓、尤立增老师的《“美”在“三味”》(见《中学语文教学》2012.02)一文的启发,对阅读教学的一点认识。刘老师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部分,让我眼睛为之一亮,原来语文课是可以这样教的。

刘老师的课堂的导入环节,教师引用了史蒂凡格奥尔格的哲理诗《言词》“我静静等候直到黎明女神/在她的泉池里找到名称/从此我能够把它们紧紧掌握/让它们娇艳的光彩四下闪烁/有一次我愉快地返回家园/怀揣着一样珍奇,精美灿烂/黎明女神在泉里苦苦搜寻/泉池虽深,无可得而名/那珍奇倏忽从我手中消隐/我再不能向家乡把它奉赠……/于是我……充满悲哀/言词破碎处,无物存在。”引导学生明白“语言是存在的家园”的道理,为进行下一环节做了必要的理论准备。接着,教师让学生找出文中所写的百草园的草木鸟虫的名称,并追问作者开出一长串事物名单有何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很快明白了这样写是为了表现百草园的繁盛和热闹,表现作者儿时在百草园的欢乐,进而体会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

刘老师的课堂的确如尤老师所言“没有分析题目,没有介绍作者,没有把握文章的结构,没有鉴赏表现手法,没有分析文本主题”,似乎舍弃了传统语文课堂上的所有“重点”教学内容。但刘老师却抓住了“言词”这一文本最本质的“腮口”,将学生引入作者的创作思维深处,与作者进行深入的阅读与写作的交流,从而教会学生一种全新的解读思维。而学生运用这种解读思维来解读类似的文章则往往易于读出真意,读出深意。

我认为,这样关注物名为解读文本打开了思维,开阔了视野,而且这种解读思维可以运用于不同的文体,具有方法论意义。受刘老师教学实录的启发,笔者不揣浅陋,运用这种思维方法对《林黛玉进贾府》《过秦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进行了不同的解读,愿求教于列位方家。

《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的“看”与“看见”

一.林黛玉的“看见”

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作者借林黛玉的眼睛第一次看贾府的生活环境,为小说的展开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场景,小说的人物故事就在这样一个大宅院里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地展开。墨西哥诗人帕斯说“我没用眼睛看见:话语/是我的眼睛。我们生活在名字中间;那无名的事物/仍不存在……/看见世界就是拼写它。”话语中的名称就是林黛玉的眼睛,林黛玉初到贾府是凭借“物名”之“眼”才清楚地“看见”贾府建筑、陈设、人物服饰的非同一般以及其负载的丰富内涵。

1.建筑

黛玉初来乍到,由外及内分别看见: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正门上的匾额、角门、垂花门、抄手游廊、穿堂,厢房、正房大院、雕梁画栋的上房、穿山游廊厢房,仪门、正房厢庑游廊、四通八达的厢房鹿顶耳房钻山、粉油大影壁、抱厦厅……这些建筑名词所负载的内涵让黛玉“看见”贾府建筑外观宏伟壮丽、内部布局的讲究,“看见”贾母住处的“轩峻壮丽”、贾赦住处的“小巧别致”、贾政住处的“轩昂壮丽”,并最终“看见”贾家显赫的地位、森严的等级制度。

2.陈设

黛玉来到贾政院落的荣禧堂看见:一个刻有“万机宸翰之宝”的“荣禧堂”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大紫檀雕螭案、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待漏随朝墨龙大画、金帷彝、玻璃盒、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一副镶着“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的錾银字迹的对联。这些陈设名词让黛玉感受到贾家对皇上的忠诚且世受皇恩,来往的客人均是豪门贵族、王侯将相,感受到贾府政治地位的高贵,贾府的豪华非同一般。

而在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内,黛玉看见:猩红洋罽、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梅花式洋漆小几、文王鼎、匙箸香盒、汝窑美人觚、茗碗痰盒、一溜四张椅子上都搭着的银红撒花椅搭、四副脚踏、一对高几、几上的茗碗瓶花。这些只是王夫人耳房内的摆设,但黛玉可以借此看出贾府陈设的精致和华贵,感受到贾府生活的豪华奢侈。

在东廊三间小正房,黛玉看见: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半旧的弹墨椅袱。这些半旧的陈设恰恰让聪慧的黛玉“看见”贾府的尊贵气派,真切地认识到贾家是世代富贵的豪门而非一朝飞黄腾达的“暴发户”。脂砚斋对“半旧的”这一摹状词批注曰:“三字有神。此处则一色旧的,可知前正室中亦非家常之用度也。可笑近之小说中,不论何处,则曰商彝周鼎、绣幕珠帘、孔雀屏、芙蓉褥等样字眼。”

3.服饰

对人物服饰,最让黛玉眼前为之一亮的莫过于王熙凤与贾宝玉了。只见那王熙凤从上至下:金丝八宝攒珠髻、朝阳五凤挂珠钗、赤金盘螭璎珞圈、豆绿宫绦、双横比目玫瑰佩、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翡翠撒花洋绉裙。这“彩绣辉煌”的打扮,让黛玉认识到熙凤在贾府中管家奶奶的特殊身份,恃宠而骄;同时让黛玉初步认识到熙凤贪婪、俗气的性格特征,华美衣着下空虚的内心世界。

再看那贾宝玉的初次亮相着的是出门接见宾客时的“礼服”:束发嵌宝紫金冠、二龙戏珠金抹额、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青缎粉底小朝靴。第二次亮相已换成在家很随便的“家居服”: 一串四颗大珠、金八宝坠脚、银红撒花半旧大袄、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松花撒花绫裤、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既为读者展示了这个美少年的面目,又借林黛玉的慧眼识别出贾宝玉丰富的、不俗的精神世界,为下文“摔玉”情节的展开做足了铺垫。其实细察王熙凤、贾宝玉的服饰,有众多的相同之处:金百蝶穿花大红上衣、石青外褂、金螭璎珞圈……这一切都使黛玉“看见”二人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

另外,看迎春、探春、惜春的服饰则“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让黛玉“看见”三人在贾府中的同等待遇。看贾母处的丫头是穿红着绿,贾赦处的姬妾丫鬟则是盛妆丽服,贾政处的丫鬟则穿着“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再一次让黛玉“看见”贾府的确是非同一般的富贵人家。

作者具体地写这么多关于建筑、陈设、人物服饰的物名有什么意味呢?

很简单,唯有识其名、写其名才能显示出它们在贾府中的存在。它们是以其名而存在着,存在于贾府的生活中,存在于人们的认识里,存在于人们的交流中。这些物名的罗列,让读者感受到贾府经济上的富有、政治地位的显赫、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让读者感受到贾府排场大、奴仆多,生活穷奢极侈、铺张浪费,吃穿用度过分讲究,陈设过分豪华,入不敷出也在意料之中了,这幅豪华富贵的图景暗示贾府贾府必将败落的趋势;让读者认识到黛玉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之家,林家与贾家家境的巨大差距,是形成黛玉“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的自卑性格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林黛玉的“看”

那么,我们在进一步追问,作者为什么不选别人而单单选林黛玉作为引领读者初游贾府的“导游”呢?我们来梳理一下作者挑选“导游”应具备的条件:首先,应是贾府以外的人,贾府的人(如贾迎春)生活于其间对贾府过于熟悉,熟视无睹,没有新鲜感,难尽其妙;其次,不能是外人而应是贾府的近亲,倘若是外人,则很难在一天之内集中对贾府整个布局以及贾府的主要人物一一观察(如新来的丫鬟);第三,应是性格细腻的有心之人,即使是贾府的近亲,有机会对贾府的环境和人物集中观察,但若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如史湘云),也是难以完成使命的;第四,应是将来长期只身一人寄居于此之人,对贾府的环境和人物充满了好奇,渴望尽快熟悉将来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以及这里的人,经济独立且亲人陪伴的人(如薛宝钗)应排除在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个人必须出身于贵族家庭,见过世面且有良好的教养,否则,对在贾府所看到的一切都会“视而不见”只是看热闹,不会看门道。比如,刘姥姥来到凤姐的居处也只是眼花缭乱(第六回)自然不识得匾额或对联上都写写什么;来到宝玉的居处,也只是说“这是哪个小姐的绣房,这样精致?我就像到了天宫里的一样”,(第四十一回)自然说不出屋里各种陈设的名称来的。如果没有这些事物的名称,它们就近乎于不存在,它们就贾府的生活中不存在,于人们的认识里不存在,于人们的交流中不存在。的确是“言词破碎处,无物存在”。

只有黛玉是符合这诸多条件的,她是贾母嫡亲的外孙女,因母亲早逝无人照料来投靠外祖母,到贾府自然要先拜见外祖母和两个舅舅,也自然能够把众人集中到贾母这里从而全面观察贾府环境和人物;黛玉过去“常听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对贾府有一定的间接了解,因此初来乍到的黛玉,一定有看看到底怎个不同的欲望;再加上黛玉聪慧灵秀,受过良好的教育,即将开始寄人篱下的生活,生性敏感的她凭着“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信条,才能仔细观察贾府的建筑陈设、人物服饰、礼节习俗,才能感受到贾府从骨子里透露出来的尊贵,才能初步认识贾府的各色人等。可见,只有林黛玉的眼睛是“明亮的”、“清晰的”,只有她能够主观上积极去“看”,客观上又可以“看见”。

当然,在《红楼梦》的其他回目,也罗列了多种物名,如百药名、百花名、百菜名、戏曲名……无不彰显着贾府的富贵与奢华,当然也暗示着贾府必然走向衰败的的趋势。

                 《过秦论》中九国与陈涉的力量                

这种解读思维不仅适用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林黛玉进贾府》这样的记叙类文体,也同样适用于议论类的文体。例如《过秦论》,在第二段谈九国的力量时有这样一段文字,“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共写了九国之国名,二十四位在当时声名赫赫的文臣武将响当当的姓名,充分显示九国人才济济,实力强大。我们要将知道和认识联系到一起,只有知道了九国之名,知道具体的文臣武将,才能认识到九国的强大,而如果删去这些国名与姓名,改成这样的表述“当此之时,四君子,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九国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苏秦之属为之谋,乐毅之徒通其意,孙膑之伦制其兵。”九国的力量就会在表述中被大大削弱了,具体感也就荡然无存。

而在介绍陈涉义军时也罗列了一些名词,比如,“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迁徙之徒”,可见陈涉的地位之低,“疲弊之卒”、“数百之众”、“谪戍之众”可见陈涉所率领的众人战斗力之弱,“锄櫌棘矜”可见起义军所使用的武器之落后。

总之,贾谊在罗列一系列的“物名”的过程中,极言九国之力量之强大,极言陈涉力量之微弱,使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秦却在处于弱势的时候战胜了强大的九国而统一天下,而在处于强势的时候败给了力量微弱的起义军,落得个“身死人手”“七庙隳”的下场。从而,让人们意识到,力量的强弱不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决定胜负的关键在于治国政策的得失,进而水到渠成地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而如果不罗列有关国名、人名、身份与武器之名,本文的论证力量,必然会大打折扣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渡江的气势

不仅如此,这种解读思维也适用于部分实用类文体,比如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中就提及众多的地名: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这样,敌人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与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排山倒海、势如破竹的气势在一个个地名的罗列中体现出来的,如果删除这些地名,将原文改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我东路、中路、西路大军先后渡江并迅速占领南岸大部分地区”, 这种百万大军摧枯拉朽气势与国民党军队的溃败之速在表述上就不复存在了。

由此可见,这样抓住物名、国名、人名、地名……通过“物名”所负载的内涵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唤起学生的思想情感,在连续追问中,探究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一切”,才能深入到作者的创作思维层面,我们要借助对“物名”的关注,引导学生准确还原其所负载的丰富内涵,才能实现读者、文本与作者的顺畅交流,才能“看”并且可以“看见”文本的真意。当然,如果学生对这些事物的状貌性质一无所知,对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毫无了解,对这些地点的空间位置不甚了了,又不能展开联想与想象,那么,作者即使罗列了这些“物名”,在交流层面也还是不存在的。我们教师读书要善于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形成并完善自己的认识,进而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此为余读《“美”在“三味”》之一得也。

 

安阳

【关注物名诠释文本--阅读《美在三味》一得(《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的看与】相关文章:

从《林黛玉进贾府》看凤姐07-08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09-04

《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07-29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02-06

《林黛玉进贾府》优秀教案10-04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08-27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四篇07-24

林黛玉进贾府(人教版高一选修)10-21

林黛玉进贾府(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9-29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范文集锦五篇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