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文学科的定性与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
我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初中语文课本中《狼》一文,这位教师先是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然后分析人物形象,最后让学生合作探究:如果你是这个屠户,你有啥高招?学生很有热情,也想出了许多让听课者耳目一新的妙计,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最后这个环节,大约用了这节课一半的时间。后来我静思,这节课学生到底主要有啥收获?难道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如何应对狼?现在不是几乎都看不到狼了吗?
语文课到底该教学生啥,这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在语文界争论不休。曾经的语文大纲规定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注重的是其“工具性”, 新课标就语文课程的性质在“前言”部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定性。
一、 语文课的定位
语文课的性质争论了很久,最终以新课标的出炉而谢幕。如何在课堂上来落实,就是难点。同样的一篇课文,到底是以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首要任务,还是以让学生在语文课上进行思想教育更重要。即是说,语文学科到底是工具性是第一位还是人文性是第一位?其实从大体上说我们都知道,如果能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使学生在这种载体中让思想的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可事实上不尽如此。在一次语文优质课教学大赛上,听一位年轻老师上七年级语文上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安排在第一单元的第二课。这位教师教学的环节是:了解字词,理清课文情节(抓住记叙的要素)、找出最打动你的地方、练习说话(旨在让学生体会课文表现的道理)拓展、出示一首诗(也在让学生理解道理)最后让学生写出你遇到的困难。《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是这个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体现,谁是第一位的?也常听一些语文同行说,语文课总是不能按照规定的课时完成任务,我也有同感。于是思考这一症结何在,也就是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其实,一篇课文要学些啥,能让学生从中获得些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老师,这就是语文课的教学目标的设定。
如刚才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我认为教师就淡化了对文本的解读。这就让这样一节语文课变成了一堂政治课了。
语文课我觉得还是在语言文字本身上下些功夫更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他才能真正地爱上这门学科,也才能让学生从文字材料中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这样自然心灵会受到震撼。也才能达到实现人文性的目的。
我个人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阅读充实自己的思想,可思想的表达一定要通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因此,语文学科的根本还是要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
二、 语文课的目标设定
针对同一语言材料,也许不同的读者是有不同的体会的,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解读就不足为奇。因此,一堂课其实不过就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显然教什么是基础。我曾经常为这个问题而苦恼,尤其是对那种如小说类的长而精的文章,如《孔乙已》这篇小说,它可以确定的目标就太多了:小说的情节,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小说的语言,小说的细节描写,小说的主题探讨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目标,但是要把这些目标都实现,恐怕教学时间就不太允许,取谁舍谁就是老师的权力,也是老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了。教学中哪些知识点是不能忽略的,哪些是可取可舍的,哪些是必须舍去的,这就是决定一堂课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还是要从语文学科的本身认识及对教材的整体把握着手。郑桂华老师教《安塞腰鼓》她确定了两个教学点:一是朗读,二是词语和句式的选择与内容、情感表达的一致性。尤其是后一个点的确立,不仅教给学生知识,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堂语文课之大忌在面俱到,这种“到”,其实是没到的,要大胆地放弃,不是有人说放弃也是一种美丽吗?
《口技》一文,安排在七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作为戏曲单元,是让学生去感受声音带给我们的美,我觉得,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作者如何把声音写得如此传神,因此,我在教学时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读懂课文(知识与能力),体会作者高妙的描写方法(过程与方法),感受表演者精湛的表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确定是从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上考虑,同时更是从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上去思考的。
当然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我觉得首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每堂课都要有每堂课的侧重点,都要侧重训练学生的某一方面的语文能力,按知识、能力、情感三大领域,切忌一堂课一揽式地同时进行,这样的结果是目标明确,教学思路就不明晰。一课一得,节课要解决某一问题,就要在这一堂课里真正落实,宁可少些,也要能落到实处。
其次,教师要能熟悉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初中阶段(七年级至九年级)总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初中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学习阶段,上承小学,下至高中,只有教师心中清楚地认识到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独特的特点,如初中阅读教学的目标有: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点要求有些高,但实际上一名初中语文老师,只知初中语文课本是一定不行的。涉及到每一位知名作家,其作品就可以回忆小学课本里的篇目激发兴趣,延伸到高中作好氏铺陈。如果有一全局观后再去确定教学目标,就一定更恰当些。去年我去听过一位小学老师的语文课《永不凋谢的玫瑰》,结尾是一个反问句,当然也是主旨句,老师让学生找出来后,让学生明白这是反问句后,让学生改成陈述句,然后明白其作用。我当时就觉得,我们初中语文老师可以下岗了,小学都教了吗?
第三,教师要能了解教材中一个单元的课文在整个初中学习阶段的位置以及一篇课文在一个单元中的位置。初中语文教材,各个单元及每篇课文的知识点的落实,学生已经明确的知识点,只作为练习可以略些或不讲,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链条。而初次出现的知识就得重点讲。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又能让学生得到锻炼。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有高效的可能。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师追求的。
黄福怀
【语文学科的定性与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相关文章:
语文学科教学总结10-01
语文学科教学总结10-18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总结09-09
语文学科教学计划09-28
语文学科教研教学总结08-29
语文学科教学计划04-05
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学总结06-09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计划10-18
初三语文学科教学总结06-05
语文学科教学总结(15篇)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