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感在朗读教学中的培养a href=/friend/list.php

时间:2022-04-14 09:19:0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语感在朗读教学中的培养a href=/friend/list.php(教师中心专稿)/a

胡柳

浅谈语感在朗读教学中的培养a href=/friend/list.php(教师中心专稿)/a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能力,是在长期的朗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深层感知与把握。如何以朗读为重要手段,让学生读的投入,声情并茂,绘声绘色,使学生从读中品味,从读中理解,从读中透视文章形象,从而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尤其是开发语感这一非智力因素。近年来,我对吟诵法、直观法、想象法、比较法在朗读中培养语感的作用做了一些尝试。

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吟诵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久不忘。”叶圣陶老先生也告诉我们“吟诵第一求其合于规律,第二求其通体纯熟。”由此不难看出,在要求吐字清晰的基础上,应把握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和语言的节奏,进而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将全文烂熟于心,自己读来琅琅上口,听者能为之动容。要能做到如此,教者就应该在上课之初亲自下水--范读文章,让学生于静听默思中体会语势、节奏、情感,获以规范,用自己的口将无言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来引发学生,提示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情感。这时,让学生朗读并给以语音、语调、停顿、表情等方面的具体指导;然后学生才有可能按朱熹、叶老的标准进入角色,充满情感、智慧地朗读。这样,日积月累,日见明晰,学生语感就能在朗读过程中得到诱发、强化、提高。目前,我班绝大多数学生能做到用一篇新文章,站在讲台上,凭自己对语言的直觉进行朗读,并能调动语言的音乐感、韵律美,使整个朗读过程中自始至终充盈着一种语言美的氛围。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当我读到这里,就发现好些同学在纸上画了红红的印章,7根并排的火柴,火柴头正发出火焰,火焰越来越大,越来越红。我举起了一位同学的画--疏疏落落的几笔,实难称漂亮的画。在大家的注目下,我微笑着问道:“你能给大家讲讲这画的含义吗?”

“这真的仅仅是火柴?分明是那无名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红心啊!”他激动地回答。

稍稍调息一下后,他动情地指着图画侃侃而谈:“红红的火柴头,朱红的印章,放在一只抖抖索索的手里,不正是一簇跳动的火焰在升起,升起在那茫茫无际的荒草地,划过那阴沉沉的天宇,横扫着荒地那箫杀气,无不给人以光明、温暖、希望和力量!”

面对学生的激情,听者无不为之动容。这也是一年来采取“直观法”培养语感的结果。

朗读时所要感知的材料是无声的文字,这是一种凭间接性的感知--语言直观,即凭眼观文字,凭口读出声,凭耳接受语言信息,凭脑勾想和直接产生联系,形成表象。在进行直观练习时,就要抓住语言文字描绘的画面的表象,运用过往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对人物的外貌、活动细节及其变化过程乃至景物的层次、方位、距离、事物的动静、色彩、音响等进行形象的感知,在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立体画面,使其具体、生动、形象。

能凭直观感知形象还不够,还要指导学生体会出语言文字材料背后蕴含的境界和情调,尤其是在朗读描写性语言时,更要对语言文字深层有新感受,从而想象文章的意境,这也就是“想象法”所应达到的境界。有的课文以情取胜,情在境中,境中见情,令人遐思。朱自清先生的《春》中盼春、绘春、赞春就极富诗情画意。还有严文井的《浓烟与烟囟》也是以智取胜,智在境中,境中溢智,令人神怡。要能自觉这些,能从字里行间里看出情调,就要加强想象的培养。教学中,可在读前想,读后想,带着问题读读想想,从而达到对语言文字深层地感知与把握。比如杨朔在《茶花赋》中写到“如果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个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岂不就能透过画面看出作者的立意:祖国是可爱的,是欣欣向荣的,她已以她的美丽资质屹立于世界之林。

最后,在朗读教学中培养语感还应进行比较法的练习。这项练习有助于感知语言材料本身,而且能为进一步理解课文特征铺开道路。也就是说,在朗读中,学生能通过语言文字对文字的情致、风味、语体、语调、结构等进行感知,从而把握其特征。当学生朗读完《中国石拱桥》一文后,我缓缓地道出:“全桥有一个大拱,长达三十七点四米,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坡度,便于车马上下”,语音刚停,大家举手如林,争先恐后地讲道:

“赵州桥是独拱桥,应当言明‘全桥只有一个大拱’”。

“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在当时,这一限制词怎么能去吗?”

“没有陡坡,不能讲成‘没有坡度’,‘没有坡度’的话,那大桥不就与河面平行了!”

从学生简明明晰的答语中,不难看出他们对说明文的平实、准确有着深切的直感。

学校里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语言和文字并举,以语言为门径,以文字为重点,达到语言和文字都提高的目的。要使我们的教学不成为“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就应该加强语言教学,努力探索在朗读教学中对语感的培养,以求读者对于语言的感知趋向一致,形成情感“共鸣”,为更好地理解文章打下基础。

【浅谈语感在朗读教学中的培养a href=/friend/list.php】相关文章: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04-14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感教育(网友来稿)04-14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网友来稿)04-14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04-14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问题(网友来稿)04-14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网友来稿)04-14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网友来稿)04-14

语感素质培养浅说04-14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04-14

试论语感的特征和语感能力的培养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