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背景人物之探究

时间:2022-04-14 09:19:4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说背景人物之探究

 何谓小说的“背景人物”?就是指小说中除去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外,无名无姓,面目模糊,多以群体形象出现的人物。它很类似电影中的群众演员。正像电影的拍摄离不开群众演员一样,小说的成功也不能忽视“背景人物”的作用。

小说背景人物之探究

那么,背景人物在小说中往往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首先, 以背景人物突出主体形象,丰富主体的内涵。

“红花也需绿叶配”,主要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有时需要背景人物来衬托,用背景人物来强调主要人物所处的环境,从而把主要人物凸出来送到观众面前。比如《骆驼祥子》中对祥子最后人生光景的描写:

“他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既没从洋车上成家立业,什么事都随着他的希望变成了“那么回事”。他那么大的个子,偏争着去打一面飞虎旗,或一对短窄的挽联;那较重的红伞与肃静牌等等,他都不肯去动。和个老人,小孩,甚于至妇女,他也会去争竞。他不肯吃一点亏。

“那穿红衣的锣夫,与拿着绸旗的催押执事,几乎把所有的村话都向他骂去:‘孙子!我说你呢,骆驼!你他妈的看齐!’他似乎还没有听见。打锣的过去给了他一锣锤,他翻了翻眼,朦胧的向四外看一下。没管打锣的说了什么,他留神的在地上找,看有没有值得拾起来的烟头儿。”

这里的“老人”“小孩”“妇女”“锣夫”“催押执事”等人,就是主要人物祥子的背景,祥子生活在他们当中,祥子和比自己更最弱势的人去争竞,他任由锣夫和催押执事辱骂而无动于衷。祥子对他们的态度,就充分显现出他的形象和性格特点。他已经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原来那个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盘辗得粉碎,彻底堕落为城市的垃圾,走上了自暴自弃的道路。他不仅抽烟喝酒,而且失掉了劳动者赖以生存的本钱:健康和纯洁。

其次,以背景人物写环境,深化主题。

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的,而社会环境往往是由人物之间的关系显示出来的。这其中,背景人物就为铺设社会环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与主要人物一起共同完成了小说的主题命意。比如小说《祝福》中,写了主要人物祥林嫂的三次命运转折,从“丧夫”、“再嫁丧夫丧子”“捐门槛仍不被认可”到最终被这个社会毁灭,悲惨的死去。文章中,作者还多次写到了“鲁镇的人们”,他们对祥林嫂的态度显示了整个社会的一种思想潮流,也决定了祥林嫂的命运走向。所以以祥林嫂必然的悲剧命运来显示深刻的主题思想,背景人物的参与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比如祥林嫂经历了被迫再嫁,丧夫丧子之痛后,回到了鲁镇,“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他们虽然也显示了对祥林嫂的同情,但更多的是对她的鄙视不屑。她的故事虽然满足了一些人的好奇心,让他们找到一些生活的乐趣,但当“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以后,听到她的故事“就烦厌得头痛”。直至最后又拿她的故事作笑柄不断讥讽嘲笑她。这一切终于让祥林嫂“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莱,淘米”,在鲁镇孤独无望的生活着。可以说,“鲁镇的人们”先从精神上杀死了祥林嫂。

鲁镇人的麻木,他们对祥林嫂的冷漠和鄙视,显示了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显示了它对人们思想的禁锢,这些背景人物一方面显示了自己是如何的“被迫害”,一方面又在无意中扮演了封建社会的帮凶角色,作品正是通过显示他们的人生状态,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再次,以背景人物推动情节,完成主要人物的命运衔接。  

主要人物往往是在情节的发展变化中完成性格的塑造的,而情节的发展变化往往需要一些背景人物的推动,他们的出现或是能够承上启下,或是能够引发某个事件,或者是推动事态的发展和变化。

比如《祝福》中的短工,他和“我”的一番对话,除了表现出他对祥林嫂的麻木冷漠外,在情节上还起到了过渡的作用。既承接了上文“我”所目睹的祥林嫂身体和灵魂的极端虚弱,又自然引起了“我”对祥林嫂的半生事迹的回忆。

再如《李娃传》中,写荥阳公子知道自己被李娃欺骗后,又气又急,一病不起,结果被房东搬到办丧事的店铺中,他得到了整个店铺里的人的同情和帮助,这样就很自然有了他后来学唱挽歌的情节,因为挽歌唱得好,他在跟人比赛时又被家里的老仆人认出,老仆人用车把他载了回去。就有了被父亲痛打,差点死去的情节。同伴将他救起后,又因嫌他肮脏,将他丢在路边,是过路人可怜他,常常丢些吃剩的食物给他,他才没有饿死。这样才能有在后来的乞讨中又遇到了李娃的情节。由此可见,房东、店铺之人、老仆人、同伴、过路人,这些背景人物的出现帮助主人公完成了命运的每一个转折和变化,在文中起到了引发事件发生,或是推动事态的发展和变化的作用。

另外,在小说中还可以以背景人物营造气势与氛围。

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通过写初到贾府的林黛玉看到的“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 等,就写出了贾府的尊贵气派。而小说《药》中,开头就有两处对背景人物的描写,文章先是写到了“衣服前后有大白圆圈”“号衣上有暗红的镶边”的士兵,通过抓取这样一些富有特征的背景人物,自然就让我们明白了故事发生在清朝。而后面又有对背景人物“围观者”的描写:“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这里通过写“围观者”的种种反应,除了表现出他们的愚昧外,还侧面写出了清政府统治的严酷和当时的恐怖气氛。

俄罗斯文学大师契诃夫曾说,如果舞台布景的屋子墙上挂着一把枪,那么,在剧情发展到某一阶段时,那把道具枪一定会派上用场。小说中的背景人物就如同戏剧中的道具一样,一定有他不可忽视的作用,值得我们在阅读时好好品味和研究。

 

张丽丽

【小说背景人物之探究】相关文章:

新课程背景下小说阅读教学方式之探索(教师中心稿)04-14

《故乡》与鲁迅小说里的人物04-14

品评小说人物的几个方法(网友来稿)04-14

学生自主学习之探究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04-14

小说复习之人物形象的刻画(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鲁迅小说作品中人物取名艺术琐谈(网友来稿)04-14

宋词人物之陆游、苏轼形象分析04-14

探究式学习03-03

《科学探究》说课稿07-06

《小说家谈小说》教案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