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的高考故事四

时间:2022-04-14 21:16:0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那些年,我们的高考故事(四)

对于这些即将走上考场的学子来说,如果高考是煎熬、考验,那么对于那些高考离他们远去很久的人来说,高考则更多代表着记忆、感慨。你想知道“过来人”的高考记忆吗?想了解下他们有哪些经验之谈吗……

那些年,我们的高考故事(四)

对于这些即将走上考场的学子来说,如果高考是煎熬、考验,那么对于那些高考离他们远去很久的人来说,高考则更多代表着记忆、感慨。

你想知道“过来人”的高考记忆吗?想了解下他们有哪些经验之谈吗……那么,来看看南方日报深圳观察记者讲述的那些年,关于高考的那些事儿。也许,这些高考片断会给即将要走上考场的你不一样的启发。

谭冰梅

1993年在重庆参加高考,首次高考失利,经历复读,讲述“高四生”的心路历程

一个“高四生”的心理调适

高中三年我一直在班上都是前三名,所以高考来临前,父母、亲朋都对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这对我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结果,高考前半个月我就开始失眠,整天忧心忡忡,紧张兮兮,生怕考试发挥不好,愧对父母。结果越焦虑越糟糕,高考进考场那几天基本都处在眩晕的状态,迷迷糊糊,结果考试结果可想而知。第一年的高考,一个平时成绩优秀的女学生,就这么挂了。

我的父母从这次经历中开始反省,觉得我考试发挥严重失常,跟我的心理压力太大有关系,于是他们主动调整了对我的态度,至少言行上表现出来,没有头一年那么充满殷切希望,时不时跟我说:“尽力就行了,考得不好还有很多出路,不一定要去挤这个独木桥。”而之前他们老跟我叨叨的是:“孩子,你一定要好好考重点。隔壁那孩子成绩还不如你,都考进南开了。” 父母的转变,也潜移默化改变了我的心态,不就是一场考试嘛,身经百战都过来了,高考也就是其中一场考试而已,无非带点总结色彩,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的生活习惯也开始调整。之前我是一个很不喜欢运动的孩子,复读那一年,我的父母开始试着陪我去登山,重庆到处都是山,只要你愿意,开门就是青山。结果,坚持登了一年山,身体好了,心态也乐观了、积极了,不再像原来那么患得患失。记得高考前头一天,我还约了同班一个女同学一起去爬山,面对着莽莽青山和滔滔江水,我俩居然诗兴大发,在山上高声朗诵起曹操的五言诗来,呼吸了一通新鲜空气,又被曹操诗里的博大情怀所鼓舞,第二天我上考场时非常镇定,就跟平常一样考试答题,头脑清晰,思路畅通,平静极了。

结果,这一年,我顺利地考入了一所重点大学。

向雨航

1999年在湖南衡东参加高考,高考前傍晚喝下的“老母鸡汤”使她度过了一个不眠夜,这个高考“插曲”多年后仍记忆犹新

一只老母鸡引发的失眠夜

高中远离家乡,最担心的就是学校伙食差、没营养,所有每次放假回家妈妈都会杀只老母鸡给我补一顿,高考前一天傍晚还风尘仆仆地给我送来了一锅香喷喷的红参炖老母鸡。说实在的,妈妈的厨艺在我们家那一块出了名,她做的饭菜老是让我在学校特别的挂念。尽管刚跟同学们一起在宾馆吃了集体餐,但是当妈妈拧开保温盒盖的时候,我已经在吞口水了。“这是我下午在你大姨家炖的,炖了两个小时,还放了好几个红参,可以提神补气,你们赶快吃了,明天有精神考试。”妈妈一边把炖汤从保温盒倒到碗里一边催着我,还倒了一碗给跟我同住一屋的好友小红。诱人的炖鸡,加上妈妈的辛苦,我跟好友很快就把那锅红参炖老母鸡连汤带渣消灭得一干二净。

这锅红参炖老母鸡果然没有让妈妈失望,当晚让我精神百倍,到了十一、二点,室友们已经陆续进入梦乡,我和好友还没有睡意。为了让自己睡着,我俩数起了羊……可是,大约一小时过去了,我和好友还是不能入睡。“如果看书的话是不是更容易睡着?”轻声询问好友。于是,我俩轻手轻脚的下了床,各自拿着一本复习资料来到外面的走廊灯下。然而,看书也不能让我们如愿,背了快两个小时了,头脑还特别清晰,精神也很兴奋。我俩心里也开始着急起来,“怎么办、怎么办,睡不着啊、睡不着……估计就是那锅鸡惹的祸。”

正在我们为睡不着焦虑的时候,学校带队的老师来巡房,看到凌晨了还有人没有睡感到很意外,在了解我们晚上喝了很补的鸡汤后,老师也觉得很无奈,“你们还是进房去睡吧,不要看书了,越看精神会越兴奋的,还是去躺在床上,什么也不想,不要做,就会睡着的。”于是,我们又回到床上。不知过了多久,好友已经慢慢睡着,可是我还是在床上翻来覆去,一直翻到天亮。

曲广宁

2002年在辽宁沈阳参加高考,放弃27分的理综大题,拿到该得的分数,这位“淡定哥”告诉你,懂得放弃是另一种拥有

理综考试中悟出“放弃”、“拥有”

与现在的学生家长动不动要在高考时给孩子进补和准备特别的“锦衣玉食”不同,从小贪吃的我也曾在高考前幻想当天会吃到什么呢,但实际上当天我却着实的失望了。在北方的家庭早上的清粥小菜是很普通的早餐,而我则仅仅是多了一个鸡蛋,正因为此我的高考记忆也显得特别的“寡味”。在第一天考完语文的那个中午,当我知道要去奶奶家吃饭时也曾再燃起一丝幻想,但是当一进屋打卤面出现在面前的时候,我觉得一切都没有幻想了。今天想来这样的一种方式却是我们这个时代尤其该推崇的,尽量为子女在高考那天营造普通一天的感觉,而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不饿”的感觉最适合头脑的发挥。

对于高考这座独木桥而言,千军万马之间一分的差异往往被认为是可以“绝尘千里”的差异,而我在考前参加一个来自省一级重点高中老师的辅导班时,这名老师却给出了这样的一个数据,在每年理综合的试卷中都有一道“最难”的答题,历年阅卷的经验就是大部分的学生做了没得分,一小部分的学生没做没得分,极少数的学生做了得分,这三种人被这位老师概括为“傻子”“普通人”和“天才”,“总有一些题是给那些上北大清华(微博)的人做的,你如果不是天才,那么最优的方案就是不做它”。

那年理科综合的最后一题正是这样,我自认还是理化学得不错,看了那道题后我还是选择不做,果断放弃这道27分的大题,而用这段时间详细检查了前面题目的答案。那天出考场,谈及这道题难解的种种陷阱,一个同学却兴奋地说其解出来了,这曾让我当时无比郁闷。而在出分数后,300分的理综我拿到253分,而那位同学只拿199分,问及班里学习最好的同学,她详解了那道题,只在最后几步出了计算错误,费了很多心力但结果是只拿到2分。

与其去猛抓获取不是你的那些,不如紧紧握住已获得的,高考如是,生活如是。

马芳

2001年在江苏省参加高考,见识有女同学打针推迟例假到来等备考“百态”

平静之下的“高考百态”

2001年7月,我在江苏省北部的一个县城参加高考。当时,小城里的合欢花开得恬静美丽,为毕业季增添了些浪漫和别离的愁绪,但紧张的气氛还是弥漫校园。

我们期待着高考的到来,高考的结束就意味着“解放”。“解放”前些天,我们主要是在自习,不时有同学被老师或家长从教室里叫出去。来到学校看望住校生的家长越来越多,有的家长送来营养品,有的家长带孩子下馆子,还有的家长特地在考点附近租下了带有空调的宾馆,接了孩子提前去适应着。为了备考,一些女同学还通过打针或吃避孕药推迟“大姨妈”的到来,这在当时的我们看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

对于我们这些住校三年的非县城籍学生而言,高考带来的唯一好消息是食堂的饭菜前所未有地丰盛。我们之中的大多数,像往常一样住在十人间的集体宿舍里,没有风扇,睡前一边聊着天,一边扇着扇子或者书本睡去。高考结束后,很少有家长在考场守候,住校的同学们回宿舍收拾行李回家。毕业后,大家的联系方式基本只有毕业纪念册上留下的家中电话,没有一个同学有手机,不到一半的同学会上网,一个班级只有个别爱玩的男同学有QQ号。后来,一半以上的同学再也没有见过。

张西陆

“非典考生”的高考记忆

2003年,对当年的高考(微博)生而言,非常不平凡。不仅高考的时间提前了一个月,创历史新高的600万名考生将一同在6月走入考场,更重要的是,突如其来的“非典”让高考记忆更加刻骨铭心。

虽然广州是非典重灾区,但各个学校高三学生依然照常回校上课,唯一的不同就是每天都要量体温,然后上报学校医务室。带着对高考及“非典”的惴惴不安,我们在为命运而战。

离高考不到10天,一向自诩身强体健的我突然发烧了。试想一下,在那个闻“烧”色变的时刻,发烧是一件多可怕的事情。我把身体状况跟父母说了,二老惊慌失措。几经斟酌,父亲替我戴上口罩,带着我去了一家正规但位置隐蔽的医院。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走去医院的20分钟里,自己在路上的所思所想:万一是“非典”怎么办?要被隔离吗?还能高考吗?我会死吗?这一路,幸而有父亲的陪伴。

到了医院,医生反而很淡定地替我量体温,做了胸透。20分钟的焦急等待后,医生拿着X光片语气轻松地告诉我:“不要担心,非典这种这么高端的病,不是那么容易得的。”我跟父亲如释重负。

跟学校请了一周的假,直到高考的前几天,终于转为低烧。当年高考还要经过红外线门测体温,合格了才能进入考场,体温不合格的,就要转入隔离考场考试。为了确保自己体温达标,我在附近的地铁站里站着吹了10分钟空调,让自己静下来,不流汗。更绝的是,用了三四张含薄荷成分的湿纸巾,不停地擦拭前额降温,总算是顺利进入普通考场。

就这样,我完成了我的高考。那一年,“非典”成为热门词汇,我们作为见证者也被烙上了“非典高考生”的印记。

郭彪

2006年在山西参加高考,以620分的高分顺利考入北大,人称“郭北大”

“郭北大”的高考手记

我来自山西省一所重点高中,因为成绩拔尖,还在高二时,学校就搞了“暗箱操作”,把我年龄谎报高了两岁,目的是让年纪轻轻的我能以往届生的身份去参加高考。虽然是初次参加高考,但因为还有高三再考一次做备胎,所以压力完全不care,轻松上阵去考场,还考下了不俗的成绩。

能考下好成绩,其实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这些完全可人为控制的细节有的时候往往能左右十几分甚至几十分的分差,让你在一本和二本之间失之交臂。第一个细节就是千万不要吃补品,高考是六月七日,为了能让我考好,姐姐早在5月中旬就给了我买了当时最流行的“生命一号”,结果这些红色的小丸却让我出现了头晕眼花的情况,甚至在做数学题时脑子也不如往日转得快,所以我偷偷背着姐姐,在考试前三天停吃了这些爱心小丸,并用这三天恢复了神清气爽的生理状态。

第二个细节就是适当的头部按摩。记住,只是头部哦,尤其是风府穴和百会穴可以拿较稀的风油精轻轻揉按一会。高考第一门是语文,语文本来是我的拿手项目,但当日考得并不好,考完中午回到姐姐开的美容院后,姐姐自告奋勇,牺牲中午午休的时间给我做头部按摩,通过拉拽头发和穴位点按,我第一门考砸后紧张发麻的头皮得到了很好的放松。

第三个细节是吃饭千万不要吃太饱,尤其是不要吃油腻、动物蛋白过高的食物。很多人认为高考费脑子,所以考中、考前应该给孩子多吃些鱼虾蟹肉,好好补补脑子。但其实,学生要考出好的成绩,一定要让他和高三备考这段时间内养成的生理节拍合拍,突击改变孩子的饮食经常会带来不好的效果,比如盛夏吃海鲜后常常会腹泻、吃太饱导致血液流入胃部而致大脑缺血变笨。

第四个细节是进入考场后不妨和同考的学生相视一笑。记者当年高考时很不幸被分到了一个比较晒的位置,这个当然不能再调了,但是回头看看那几位和我一样被晒的哥们,耸耸肩膀,相视一笑,就知道不是哥/姐一个人在受罪,这时候就能平衡了许多,考试时也会少了很多“命不好,居然分给这么一个破地儿”的怨念。

李荣华

2003年在湖南参加高考,考前一场足球赛让他透支体力,“运动哥”提醒,“阵前勿动兵戈”

“运动哥”的高考“悔恨”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高考前的一次小失误,我现在还记忆犹新。

2003年正赶上非典,我们学校是在内地一个小县城,也是每天进教室前,有一个老师拿着一探测仪在额头前晃几晃。当时台式电脑刚刚在县城出现,打开一个网页要“戳”半天键盘,还不一定戳得对,所以用电脑上网极不耐烦,对新闻资讯的了解,都停留在老师的嘴边。不过,非典的恐慌感还是有,都不敢感冒,不敢扎堆,又要一起复习,只好“听天由命”。

另外,从2003年开始,高考提前一月开考,为6月7、8、9日三天,时间提前,同学的压力更大。

当时的娱乐活动都被压缩,男生只有抽空稍稍打打篮球和踢踢足球,那时学校有一块水泥地,名曰风雨操场,地面溜滑,在上面带球过人的感觉很爽,每次到了晚饭前,带个球踢一阵子,再去冲个凉,吃碗饭,晚上继续回教室上自习。

随着高考越来越临近,校方禁止在操场踢球,踢球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每天从早到晚,早起、跑步、洗漱、吃饭、上课、吃饭、午休、上课、吃饭、上课、睡觉,每分每刻,天天雷打不动。那阵子对足球的饥渴,别提多憋屈!

到了高考前3天,学校给我们放假了,说休息几天,轻松迎接高考。

几个同学马上约好,去踢球!6月4日,太阳很大,球场水泥板发烫,我们约了一帮高一小屁孩,一起踢,结果惊奇地发现,这帮小屁孩几天不见,竟然自称罗纳尔多,在我们面前玩起了马赛回旋和穿裆过人,而且我们没跑几分钟,就累得气喘吁吁了,真把人气得!于是疯狂拦截、疯狂浪射,最后还是只能打个平局收场。

那场球踢完第二天后,我就马上后悔了,感觉全身虚脱乏力,翻书都没劲,茶饭不思,第三天也是,到了高考第一天,还是没劲,等到我精神状态好一点时,已经是第三天了。高考成绩出来,考试不是很坏,但前几天科目明显分数偏低。

这件事对我个人的教训,是做事前千万不要冲动,保持规律作息、稳定状态很重要。

2003年,在非典“重灾区”广州参加高考,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那些年,我们的高考故事四】相关文章:

那些年,我们的高考故事(三)04-14

那些年我们一起参加过的高考:失眠噩梦是共同的记忆04-15

实用的我们的故事小学作文四篇03-12

我们班的那些事(九年级作文范文)04-14

那些年 那些人 那些事(论坛原创,吐血推荐)04-14

2003高考,我们一同经历04-14

高考英语作文:吸引阅卷老师那些高分词04-14

高三那一年(我的高考故事)04-14

爱让我们改变--泰迪的故事04-14